纪念冯福宽先生

黑克玛

<h3>冯福宽先生去年归真,今天刚好一周年,感谢广济街清真寺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并且还建立了一间冯福宽图书室,为民族留下来了文化脉络,意义深远。</h3> <h3>西安伊兰公益团队</h3> <h3>纪念冯福宽先生会场展板</h3> <h3>参加会议的领导学者</h3> <h3>回坊文化界、各商会、中穆公益团队、坊民近百人出席会议。</h3> <h3>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杨剑阿訇朗读《古兰经》首章。他音域宽厚,悠扬而清脆,加之泰至韦德的朗读,使会场平添了几分肃穆与宁静。</h3> <h3>广济街清真寺贾光信主任主持会议,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在冯福宽先生归真一周年之际,纪念这位为国家,为整体民族,为回回民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诗人,作家,广播剧作家。纪念为民族做出贡献的学者,缅怀我们的优秀先辈,是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座谈、缅怀纪念,让我们的后辈懂得,中国回族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冯福宽先生正是我国现代回回民族中的优秀一员,他给我们留下来丰富的精神遗产。</h3> <h3>冯福宽先生生前的助手白启新发言,讲述了先生后期的一些事迹和创办冯福宽图书室的经过。</h3> <h3>著名老革命家,延安时期的诗人,词作者公木的女儿李侠女士和老伴谷少悌先生也来到会场。李侠老师特地送给我一本他们合著的书《二人集》。</h3> <h3>参加会议的阿訇,杨剑,铁日海,贾勇励</h3> <h3>回族文化学者,作家石彦伟几次哽咽,讲述了他和冯老今生前世的交往,冯福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优秀的广播剧作家、陕北民歌作家,著名的回族作家、诗人,陕西回族伊斯兰教史研究学者。他爱国、爱教、爱民族、爱家乡,对祖国、家乡、母亲民族和伊斯兰教,有着浓厚深沉的大爱。他人品高尚,正直无私,敢于直面人生,仗义执言,爱憎分明;他学识渊博,勤奋学习,刻苦工作,成果丰硕。近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歌颂回回民族、讴歌伊斯兰教文化的诗歌创作,致力于陕西回族历史和陕西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研究,致力于《冯氏家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回族与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能感觉到,他人生的末尾是孤独的,但是在他身后却有这么多人在这里纪念他、缅怀他。</h3> <h3>冯老的孙女在会议上朗诵了一段爷爷写的诗:《清真寺印象》。</h3> <h3>《清真寺印象》</h3><h3>离开尘世的喧嚷,</h3><h3>离开世俗的欲望……</h3><h3>哪里能找这么一块地方?</h3><h3>肃穆,圣洁,安详!</h3><h3><br></h3><h3>这里没有强权的霸道,</h3><h3>没有纳贿的肮脏,</h3><h3>没有升官的阶梯</h3><h3>没有发财的梦想……</h3><h3>这里是一块超凡的净地啊,</h3><h3>遥遥地对着后世天堂!</h3><h3><br></h3><h3>那些在人世上碰了壁的,</h3><h3>又朝着这里转了方向;</h3><h3>那些被罪恶抓搓心的,</h3><h3>又到这里寻找失落的理想……</h3><h3><br></h3><h3>啊,清真寺啊——</h3><h3>社会大海里的一个小岛,</h3><h3>人间和天堂的一道桥梁。</h3> <h3>陕师大王超教授</h3> <h3>冯老的家属至亲</h3> <h3>冯老的儿子讲述父亲</h3> <h3>莲湖区政府部门的领导参加会议</h3> <h3>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马希平会长讲话,他高度评价冯老为国家民族做出点贡献,赞扬广济街清真寺做了一件惠及民族后代的好事。他说,伊斯兰最重视知识文化的建设,在伊斯兰历史上曾经有过百年翻译运动,这是穆斯林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大家都知道,清真寺阿语念作“迈斯吉德”,在阿拉伯国家也称为“迈德热赛”,即学校,一般清真寺里都有图书馆,所以,我们希望西安的清真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图书馆,建立教育机构。这一点,广济街清真寺走在了前面。</h3> <h3>会后,大家为冯福宽图书室举行了揭牌仪式。</h3> <h3>80多岁高龄的西安回坊著名书法家安守信老师亲笔书写的匾额《冯福宽图书室》。</h3> <h3>真主给我们一个大海</h3><h3><br></h3><h3>真主给我们一个大海,</h3><h3>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海,</h3><h3>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h3><h3>一个鼓荡着、咆哮着的大海……</h3><h3><br></h3><h3>有时我们被推到浪的山峰,</h3><h3>有时我们被摔到波的谷底,</h3><h3>日月星辰从我们眼前走过,</h3><h3>历史的烟云在我们头上飘卷……</h3><h3>这时,只有这时我们才感到——</h3><h3>大海的雄浑,壮阔,尊严!</h3><h3><br></h3><h3>啊,冷峻而深广的大海啊——</h3><h3>我们在你的胸脯上生活,</h3><h3>我们在你的涛声中度过春天,秋天,</h3><h3>万里风暴系着我们的决心,</h3><h3>海市蜃楼凝聚着我们的憧憬,</h3><h3>我们的信念写在耸起的浪尖上,</h3><h3>我们的希望刻在前进的船头!……</h3><h3><br></h3><h3>啊,我们终于看到千里海岸,</h3><h3>终于看到了莽原,野山!</h3><h3>快,用我们的灵魂去创造吧——</h3><h3>未来的生命之巅!</h3> <h3>在冯老的诗词中,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他火热的情怀,对教门的虔敬,对民族的大爱。</h3> <h3>啊,神秘的东方麦加</h3><h3><br></h3><h3>在哪神秘的甘南临夏,</h3><h3>坐落着神秘的东方麦加;</h3><h3>在哪神秘的云中,雾中,</h3><h3>闪动着白帽,面纱……</h3><h3><br></h3><h3>每天,在邦布达的礼赞中,</h3><h3>东方升起火红的朝霞;</h3><h3>每天,在底盖儿的祈祷中,</h3><h3>扶着大阳慢慢西下……</h3><h3><br></h3><h3>人们虔诚地走着穆圣的道路,</h3><h3>虔诚地尊崇伊斯兰的深邃博大;</h3><h3>宽厚,俭朴,仁爱,</h3><h3>用心,接个和平都阿。</h3><h3><br></h3><h3>他们坦白,像大夏河的流水,</h3><h3>他们倔强,像积石山的石崖。</h3><h3>他们可以搬走一座大山,</h3><h3>也可以在石缝里开花!</h3><h3><br></h3><h3>他们用一颗燃烧的心,</h3><h3>温暖脚下的沟壑,山洼;</h3><h3>他们用一个实在的信仰,</h3><h3>关心着远方的麦加!</h3><h3><br></h3><h3>啊,神秘的甘南临夏</h3><h3>神秘的穆斯林之家。</h3><h3>我说,我的心早已落到这里,</h3><h3>在这里,发芽,长大……</h3> <h3>有时候我在想,文学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分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回族文学也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只是这个文学主体是有伊斯兰信仰的一伙人。借用魏兰教授(一个汉族学者)的话:“这些回族作家之所以在庞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坛占据一定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作家的创作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揭示了回回民族的精神实质,在作家的心灵和创作中一直沐浴着神圣的伊斯兰之光,“伊玛尼”在他们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