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西伯利亚村变热了】——浦东新区泥城镇公平村探访(二)公平村热点和亮点——陈宅五星级美丽庭院

东胜

<h3>  据说公平村陈品芳家被评为五星级美丽庭院,也是目前泥城镇唯一的一家五星级美丽庭院。记者特地到陈宅探访。<br></h3><h3> 陈宅位于公平村西部,从地理位置上讲,可以说这里而是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 </h3><h3> 当我走近陈宅,蓦然眼前一亮。庭院为清澈的小河环绕,树木环抱。庭院周边,隔着小河,就是农业承包户(家庭农场)的农田,收割过的稻田,一陇陇笔直排列着,稻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几何图画,陈宅就在这图画中。</h3><h3> 庭院大门两边立柱上,一边顶端上是绘有五颗五星的“美丽庭院”标牌,彰显了陈宅是五星级美丽庭院,这星级标牌下面,竖着“修竹茂林书院”的牌子,另一边竖着“乔木古树人家”的牌子。标牌由书法家书写,苍劲有力,墨绿色的大字,刻在咖啡底色的木板上。分别透露出,一是陈宅有历史,有文化底蕴;二是陈宅卧藏古树名木,幽篁林深。 </h3><h3> 陈宅主人陈品芳是年过七旬的退休小学老师,她热情地迎我进宅院。座北朝南的数间联排平房粉墙红瓦,西面还有一座二层楼房,房后有厨房等辅助房屋。</h3><h3> 正房南面是庭院,院子里有口从前取水用的老井,现在生活用水是自来水。井旁有课100多年的海桐,是1916年从浦西一所名宅的花园里移栽过来的。</h3><h3> 老井前面有小菜园、小花园和小果园。小菜园里蔬菜碧绿,品种齐全,时令蔬菜自给有余;小花园茶花鲜红,几只堆放在一起彩绘的陶缸瓦罐,显得别有情趣。葡萄架上蔓绕着已落光叶子,裸露的葡萄藤。 围绕着院子南边和西边的小河岸边,是一字排开的几十棵40多年树龄的参天水杉,据陈老师介绍,包括散落在院内的几棵水杉树,总计近50棵。贴近南面岸边的是她亲手栽种十几棵香椿树,每逢香椿芽采摘后,任凭乡亲来取,有人来访,顺手拔棵香椿树苗给他们带回去。</h3><h3> 住宅东面的空地也没有闲着,小径边有只路灯,一根小树干作灯柱,顶端是球状乳白色灯泡,灯柱上挂着“农耕记忆”指示牌。原来小路旁安置着一只木质水车的大转盘,另一边是木质手推独轮车,地上还有单孔栓牛石,右前方的角落,排列着4只倒扣着的大缸,布满青苔的缸体上,分别书写福寿康宁,红色菱形为底,上面是黑色的隶书字体,非常庄重。</h3><h3> 然后,陈老师领我去住宅北面的后院。曲径通幽,两旁是茂密的竹林,行在幽篁中,林深人不知。走出竹林,小路向北面延伸,一直通到竹篱笆,再外面就是稻田小路一边是菜园,一边是果树花木。陈老师介绍,粗壮的银杏树和数棵桃树,每年开花结果,年年丰收。</h3><h3> 接着,向左弯进去,突然眼前一亮,迎面出现一条几十米弯曲俯卧的巨龙,非常震撼。仔细端详,龙身是用瓦片堆砌而成,从侧面可以看到用瓦片竖着砌了三层,背部两边上横排着一道道瓦片,整体看似鳞片:背脊是一片挨着一片竖排的瓦片,好像瓦片在做接龙游戏。龙头是一只破缸,开口的部位作口,口内垫着一块红色的塑料片,视觉上的效果像红色的舌头。镶上两只石球作眼睛,弹眼露睛;树枝作龙角,两根钢筋作龙须,这些都是用水泥固定。鼻子也是水泥塑的,凹陷的两只鼻孔涂着红漆,非常醒目。总之,这条巨龙活灵活现,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关于起这条龙的来历,陈老师介绍,后院里高高地堆放着许多废弃的瓦片,时不时倒下来,一发现就去堆上去,费时费力。在建设美丽庭院中,就废物利用,用废弃的瓦片搭建了这条巨龙,既去除了杂乱的瓦片堆,又美化了环境。 </h3><h3> 陈老师介绍,村里动员建设美丽庭院,她第一个报名。原来庭院里缺少打理,杂乱无章。为建成美丽庭院,两位老夫妻先动手清理,人手不够,招呼在奉贤工作的儿子,请来在上海市区的亲戚一起干。在清理的基础上,劈小径,搭棚架,修剪树木,平整空地,菜园种菜,花园栽花,果园摘果。见缝插针,就地取材,筑品置景,绿化、美化、优化。 </h3><h3> 庭院里转了个遍之后,记者跟着陈老师走向坐北 庭院里转了个遍之后,记者跟着陈老师走向坐北朝南的住宅,只见房门两边的门框上贴着大红对联,右手是“一路寻春鸟语花香鱼跃”,描绘了陈宅美丽庭院的美景;左手是“师道播九畹桃李齐茂”,道出了陈品芳的教师身份,说明陈老师教育有方,门生众多。走进客堂,两只祖传的红木太师椅,显示了历史的沉淀。墙上挂着字画,其中学生用树叶制作的农民收割的庄稼的贴画别具一格。</h3><h3> 墙上的一幅“人体经穴与疾病对应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陈家是中医世家,陈老师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中医,父亲接续中医传统,治病救人,不畏劳苦,鞠躬为民。那里有病患,那里就有她父亲的身影,足迹遍布四镇八乡。为了给本村一位卧床的病人针灸,他出诊在外乡,再晚也要赶回来,十多年坚持下来,从不在外过夜。陈老师父亲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有位青年,胯骨伤痛,不能走路,恰巧有人介绍了女朋友,女方要见面相亲。男方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经陈老师父亲上门针灸,马上就能下地走路,相亲成功,喜结良缘。还有一位幼童,腹泻不止,久治不愈,家长抱着上门求医,扎上几针,止住腹泻,幼童康复。因此,陈老师的父亲被人们冠以“神医”和“神针”的美誉。陈老师表示,遗憾的是遇上文革,她未能学习中医和针灸,继承父亲的医术。不过她自小就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她做人做事,处处以父亲为榜样。她后来成为小学教师,父亲崇高的医德,使她重视师德,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有志向有作为的学生,公平村的书记和主任陈就是她的学生。陈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医卫部门工作,孙子读的也是医学专业。 </h3><h3> 接着,陈老师领我进另一个房间,向我展示收藏的老物件。有一对双喜造型,锈迹斑斑铜质蜡烛台,顶端插蜡烛,下面还有收集滴下蜡烛油的圆盘。陈老师介绍这是过去拜堂成亲时用的。还有一对铜质蜡烛台,细腰宝塔形,顶端顶着小碗,碗在凸起插蜡烛,烛台中部有只较大圆盘,也可能是用于收集滴下的蜡烛油。陈老师介绍,这是过去祭祀时用的,也是老古董。陈老师展示了农具有:用于犁田的木质犁架,拉犁时,套在牛脖子上的弓形木架。还有水车上的木质齿轮。随后,陈老师取来一只圆规状的木质用具,一只脚1.5米以上,另一只脚也有1米多,两只脚靠近上端有两根横档固定,原来这是用来丈量用的。将两只脚插在地上,就能丈量土地。生活用品有提盒、竹篮,有仍在使用的老式雕花木床,过去小孩用的摇篮,小孩专用的座椅等。有几只木桶,上面黑色的“光绪三年”几个大字已褪色,可是仍能辨认。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双鞋子,是用厚皮做的高帮鞋,很厚实,看上去年岁久远,奇怪的是鞋底上一只只锈迹斑斑的粗壮铁钉。我以为是运动员跑步[表情]穿的运动鞋。陈老师介绍,这是过去乡村雨天穿的防滑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h3><h3> 有一套纺纱器具很完备:用于打棉花的,搓棉条的,紡车和绕线的,一应俱全。我问陈老师:是否有织布机?陈老师说:有的。陈老师领我到后面的一间。这里有一架织土布的木结构织布机,织布机上有未织完的花条纹布,这是邻居要织的土布。陈老师坐上去,熟练地操纵织布机,演示如何织布。</h3><h3> 经过一旁的灶披间,灶头浓浓的农家风情吸引了我的注意。灶身和灶头上方,有些斑驳的灶画依然原汁原味。做饭烧菜仍然用柴草,修剪的树枝足足有余,烧后的草木灰还可以养花肥草。</h3><h3> 参观了庭院 ,如同逛了一座精致美丽的小公园,五星级的美丽庭院名不虚传。美丽庭院外秀慧中,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看了琳琅满目的老物件,听了介绍,如同参观了农家民俗博物馆,学习了农耕文化,了解了过去农家生活及习俗。陈老师奉献珍藏,精心保管,供来访的人参观,还要不厌其烦地讲解。为的是让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继承优良传统,将乡村建设得更美丽,搞好环境更宜居。</h3> <h3>五星级美丽庭院</h3> <h3>乔木古树</h3> <h3>农耕记忆</h3> <h3>水车</h3> <h3>栓牛石</h3> <h3>独轮车</h3> <h3>坛坛罐罐</h3> <h3>修竹茂林</h3> <h3>废瓦片搭龙,活龙活现。</h3> <h3>老灶头</h3> <h3>医德师道家风文明</h3> <h3>农耕文化老物件</h3> <h3>支教助学志愿者</h3> <h3>笔者与陈品芳老师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