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青玉案.穿越九陂至三湾红军小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觅路转战逾千里,众豪九陂稍憩。支部建连思绪理。三湾改编,神来之笔,革命创奇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九十年后寻足迹,水碧山青鸟欢喜。小道重踏人说易。请君铭记,忠魂泪血,染红家乡地。</span></p> <h3></h3><h3> 在我心中,一直以来有一个夙愿,那就是从永新九陂村徒步到三湾村,亲身体验毛泽东用脚底板丈量过的那段山道,考察我党政治建军的源头,探寻这条古道上隐藏的成功密码。</h3><h3> </h3> <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9日至29日,从秋收起义到“三湾改编”,从攻打长沙到转兵井冈山,短短20天,毛泽东于节节败退中迅速理清头绪,最后在永新稳住阵脚,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推行“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两项创举,铸就了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军魂”,初步窥寻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王道,一举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当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撤到永新高溪乡,曾在九陂村休整了两天,之后翻越婆婆坳枫木坳到达三湾村。永新三湾村,在中国共产党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关键点和转折点。那么九陂村以及从九陂至三湾这段山路,在历史上又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p> <h3> 仲冬时节,连日阴雨,天气湿冷。好容易盼到天公停住了雨脚,我们一行十八人驱车径奔高溪九陂村,嘱司机从高溪下雨村经甄潭转三湾村等候。九陂村位于湘赣边界茶陵、永新、宁岗交汇处,白墙青瓦的崭新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脚下、田野周边,翠翠田田的油菜环拥着村庄。在村部与村干部接上头,我们便详细询问当年毛委员在九陂村的情况。 </h3><h3></h3>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爆发后,各路部队相继受挫。19日文家市会议否决了继续攻打长沙的意见,作出了“向萍乡退却”的决定。转到哪里去?当时并没有着落,边退边看,退到萍乡再说。退却路上,毛泽东一悲一喜,悲的是损失了左臂右膀总指挥卢德铭,喜的是宋任穷赶上队伍送来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井冈山上有党的武装的消息得到确认。26日打下莲花县城召开前委会,决定转兵井冈山。27日部队撤到高溪九陂村,终于摆脱追兵,得以大喘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转兵井冈山的方略大计确定后,如何保住革命的火种,牢牢掌握这支部队,成为前委书记毛泽东迫切需要解决的首位难题。起义部队连打败仗,人员从5000人锐减到800余人,全军上下弥漫着悲观情绪,每天都有人不辞而别,再不采取措施,队伍就将散伙了。从文家市出发以来,毛泽东一路上苦苦思索对策。期间,一个人和他的连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第一团一连没有一个逃兵,无论干部还是士兵,对被称作“卖狗皮膏药”的连指导员何挺颖却都极为尊重。</p> <p class="ql-block"> 28日上午,毛泽东在九陂村自己的住处、村民刘“长脑壳”家,与何挺颖促膝谈心,之后又找宛希先、张子清、陈浩等军政干部交流。这种思想的碰撞,触发了毛泽东的灵感。对部队实施改编,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把党支部建到连队一级,班、排设立党小组,实现前委对部队的统一领导……这些重大策略逐渐成熟于胸。详察历史,毛泽东“三湾改编”思想成型于九陂而实施在三湾,可惜因记载不详和挖掘宣传不够,九陂村和从九陂至三湾的那段山路在全国寂寂无名,实在是有失公允!</p> <p class="ql-block"> 九陂村委帮我们找来的向导老刘,手提弯刀在前面开路,领着我们迈开脚步,沿着旧道向三湾村方向挺进。山脚下,一棵古樟傲然挺立,躯干粗壮如禾桶,虬枝张牙舞爪,似欲刺破苍天。1927年9月29日上午,正是在这棵大树下,毛委员集合队伍,发出向三湾村进军的命令。 </p> <h3> 一行人循道一路向东而行。青石铺成的上山步道,蜿蜒曲折向上,路边不时有泉水渗出,道路上腐草枯叶和苔藓密布,湿滑难行,路两边毛竹、油茶、杂树纵横交错,偶尔点缀着刺天茄、烈烈昂等野花野果。这是一条普通的山间小道,与其他地方的山道并无太大的不同,风景也算不上美丽。然而,这又是一条不平凡的山道,当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就是穿过这条山道向三湾村进发的。在这条路上,毛泽东仔细思考甄酌,进一步丰富定型了“三湾改编”的内容;在这条路上,毛泽东触景生情,酝酿产生了革命军队的“三大纪律”。未走这段山路前,部队连吃败仗,走完这段路到达三湾进行整编后,革命军节节胜利,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这条不起眼的小道,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是一条理想之路、希望之路、成功之路。</h3><h3></h3> <h3> 攀上婆婆坳,山道右边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破旧亭子,墙面斑驳满是历史的沧桑,半边屋顶已塌圯,门楣刻石上“安步亭”三个大字仍清晰可辨,亭内墙上隐约可见黑色、红色字体的革命标语。据向导说,这段山路,以前是湘赣边界的主要通道,这坐亭子是西驿站,枫木坳那边还有一个东驿站,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之所,毛泽东当年去三湾路过此处时,曾在亭内休息,并找来连队干部谈话了解情况。对面一棵高大挺直的樟树,与安步亭隔路相望,风雨相伴不知多少年,一阵山风过处,枝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脉脉含情地诉说着什么。</h3> <p> 婆婆坳与枫木坳之间,是一个平缓宽阔的山谷,潺潺的清溪时而与道路平行流淌,时而拐个弯又把道路切成两段。溪边有少许稻田,一户山里人家搭木棚而居,竹木栅栏迂回曲折地把木棚屋围住,圈养着百十只土鸡,一队鸭子和山羊,悠然自得地在溪水里山脚边嘻戏觅食。与主人接谈,原来他也是九陂村人。据说当年溪边路旁,村民种了不少红薯,时有饥饿难耐的战士违反纪律偷挖红薯充饥。毛泽东知情后提出了严肃批评,结果却是屡禁不止。毛泽东皱着眉头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一边休息一边思索,过了一会儿,他跛着脚柱着拐杖找连队干部谈话。后来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宣布了三项行军纪律: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乱拿群众一个红薯。这是后来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开端。</p> <h3> 没心没肺的同伴们就着山路、溪水,以青山绿树作背景,乐此不疲地拍摄《妹妹要过河》《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抖音,嬉闹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跨过一道清溪,前面就是枫木坳了,向导说上山后顺着山脊穿过一条卵石路下山就是三湾村了。别过向导,我们继续前行。沿途随处可见笔直挺立的树木,有几个地方路基高高突起平整如城墙,在树丛的包围下宛如时空隧道,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h3><h3></h3> <h3> 突然,一座亭子跃入眼帘,让人精神大振。众人飞奔向前,簇拥在亭子前拍照留影。这是一座新修的亭子,墙面和屋顶用的都是现代建筑材料,门楣上“枫木亭”三个赭红大字如火焰般跳跃。新亭建在原“安步亭”的旧址上,这应该就是向导所说的东驿站了。</h3><h3></h3> <h3> 穿“枫木亭”而过,厚厚的树叶下,隐约可见光滑润泽的鹅卵石,见证了这条古道曾经的繁华。经过一段美仑美奂的竹林幽径后,下山道路几不可寻,众人倚着拐杖跌跌撞撞地滑行到山脚,终于站在一段石阶上,抬眼处,前面一泓碧水,几栋瓦房。大家齐声欢呼:“红枫湖、三湾村,我们来了!”</h3><h3></h3> <h3> 三湾村的村民们惊愕地看着我们这群穿着各异,拄着竹杖,载歌载舞,疯疯颠颠的队伍。如同九十年前他们的先辈,躲在山包上,惊恐而又错愕地窥视着一个英俊高瘦的男子,拄着树枝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在前面,他的身后跟着一群穿着五花八门,以枪当拐,无精打采,稀稀拉拉行走的队伍。</h3><h3></h3> <p class="ql-block"> 三湾村静谧安详如同一位羞涩的青春少女。红枫湖碧波鳞鳞,一座青石桥含情脉脉地静卧在碧水青山之间。湿润的鹅卵石道路蜿蜒穿行在古朴的旧址民居和欢快的稻田溪水之间。烂漫的红枫树经过连日细雨的洗涤,在翠绿樟叶的映衬下,尤其显得猩红夺目,像极那美丽少女的酡红脸颊。1927年10月1日上午,正是在这几棵大枫树下,毛泽东集合队伍宣布进行整编。10月3日上午,又是在这几棵树下,毛泽东集合队伍作动员讲话,并宣布三项行军纪律,之后,率领这支注入了新的精神和灵魂的队伍,目标坚定地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 我们聚齐队伍在三湾枫树坪合影留念。领队宣布,这次徒步穿越胜利完成,经过电子计数,共行走约两万步十公里,用时三个小时。“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三湾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天,我们终偿所愿,一步一个脚印从九陂走到三湾,重走了这段毛泽东曾走过的胜利之路、希望之路,体会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人找寻道路的曲折、创业的艰难和现今和谐生活的来之不易,心潮激荡,感悟良多,获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