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 模范老孙 </p><p><br></p><p>镇中学教师老孙,四十多岁年纪,身不满五尺,瘦小枯干,面色黧黑,因为面皮松弛眼角下垂,眼睛就爱成三角形,这样就掩饰了他老是乜斜着眼睛看人的事实,这个“乜斜”就变得半真半假扑朔迷离了,因为他总是觉得是别人先这么乜斜着眼睛看他的;二八分的发型,“八”的部分像帽檐儿一样甩出一个弧线,整整齐齐地拢到左边,自从转正之后他就蓄长了头发,用这种发式跟他原来的农民兄弟们划开了一条界线;腿有点罗圈儿,身小腿短却喜欢迈大步,走起来就一跟一跟的,总好像前边有什么急事等着他去做似的。老孙平常喜欢穿一套灰色的西服,也像其他人那样把怀敞开,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衬衫,外套不系扣子,但衬衫却是连领口的扣子都一丝不苟地扣着,隔三差五地也吊上一条领带,因为他腰有些塌,领带就总是在脖子下晃来晃去,让人感觉吊儿郎当的;又因为他人瘦,腰带就显得很长,从左边穿过去从右边耷拉出来,有时都耷拉到西服外边,也显得吊儿郎当的,让人看着滑稽。老孙虽然瘦,但却应了单田芳评书里形容翻江鼠蒋平的一句话:干巴巴一团精气神!这是同事们的共识,是他几年前由小学调入这所初中之后,人们就达成的。说起老孙从教之路不可谓不曲折。老孙早年初中毕业就务农在家,后来一个不偶然的机会,厌倦农事对当农民心有不甘的他进了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后来又自费上民师,花钱转了正,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发型和穿戴也就是那个时候改变的。再后来镇里中学从小学往上调人,老孙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又暗箱了一下,终于如愿以偿进了镇中学,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 自从进入镇中之后,踌躇满志的老孙就以其不输年轻人的旺盛精力和蓬勃的工作热情成了学校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p><p> 一、 卫生区“阴影”</p><p>从新学期初的某个早上,人们奇怪的发现学校的院子里多了一片方方正正的“阴影”,走进细看才知道不是阴影,是被水喷湿的一片卫生区。原来是老孙让班里的学生把本班卫生区用尺子丈量,标出界线,每天清扫洒水(清扫所有班都清扫,而老孙开了卫生区每天洒水的先河),洒水时绝不越边线半分,而且洒得极为均匀,若有某个冒失鬼疏忽有所遗漏,老孙也会在验收时随身带一个小喷壶第一时间替他补上。 这片“阴影”在学校里十分醒目,这正是老孙满意的效果,他很为自己的这个创意得意了一阵子。但好景不长,慢慢地,老孙就得意不起来了。只见有人笑,只听有人赞,却从不见有人效仿,校长也只是笑眯眯地说了句不咸不淡的话:“老孙很卖力啊。”就没了下文。“什么叫‘卖力’啊?!”老孙不甘心地嘀咕了一句。他以为校长会在班主任会上把他的这个做法推而广之,哪怕肯定一番也行啊,却是连个评价也没有,这样的结果让他有一点点失望。尤其是到了入冬,人们连笑和赞都收回了,原因是那片“阴影”不像在其他季节能很快的散结祛瘀,而是数天不散,人们走在上面小心翼翼,切身体验着如履薄冰,就开始埋怨,甚至偷偷骂街。最后还是校长对老孙叫了停,说是存在安全隐患怕摔了学生云云,老孙不能辩驳,但心里总有些悻悻的。 </p><p> 二 、荣誉不过时</p><p>全校的师生都知道,老孙班里有一道风景,教室后墙上明晃晃的一大片奖状,几乎占了半面墙。人们仔细看时,发现些门道:那些奖状表彰内容固然五花八门(从期中期末月考到拔河跳绳卫生评比等等等等,凡是学校评比发奖状的一切活动无一遗漏。于是有老师不无风趣地调侃,校历可以少印一份,老孙用不着的),奖励的层次也是涵盖了一二三等奖鼓励奖优秀奖精神文明奖种种。最难能可贵的还不是这些,是有一部分奖状是初二和初一时得的,要知道,学校惯例,三个年级都是在固定区域的教室,也就是说,每次升级各班都要调换教室的。老孙心细,每次升级都要小心地把奖状从原来教室“移栽”到新的教室,做到了“荣誉随班走”,用老孙的话说是“不能让荣誉过时!”老孙在说这句话时,总会把胸脯挺起来一些,语气里也带了些难得的自信,甚至有了不容置疑的味道。 </p><p> 三 、遭遇小人</p><p>中考之后老孙颇有些郁闷,成绩下来了,老孙班里成绩欠佳,平时高歌猛进最终却高开低走,被好几个班超车。自己所任的学科也是,平时成绩总是压同头儿老师(教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一头,这次也被人家翻身农奴把歌唱了。老孙郁闷又不解,等一翻兄弟班(同一组语数外老师的另一个班)的成绩,老孙简直有些怒不可遏了!兄弟班班主任是个小伙子,姓刘,任俩班数学课,虽说年轻却是精明干练胆大心细人脉广泛敢说敢做,这几年他没少明着暗着以各种名义往自己班里安插“外援”,(因为成绩突出,很多外来学生来这里借读)以壮大实力,作为知情者,老孙班里也受益不少,所以这两年里,大小考试班评前两名几乎被这俩班包揽,轮流坐庄。老孙尝到甜头感激小刘,觉得小刘够意思,是自己人,就人前人后说小刘好话。老孙得意在心里,洋溢在脸上,就是不说出来。但是有一次,还是没憋住。那是一次初三成绩分析会,小刘指着成绩单,云淡风轻地说:“这次考试,全校前三十名,我们俩班占了20个。”在这句话的引领之下,老孙一时头脑发热热情上涌,热情上涌话也跟着上涌,如鲠在喉,觉得在这个当口自己也必须当仁不让地表达些什么,当即便以一天未如厕的急迫前后脚抢上一句:“我们班还有俩学生发挥失常,不应该考那点儿分,他们要是正常发挥绝对也得在前30名里,我们还应该占得更多!”这句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话可犯了众怒,,大家本来就对小刘做手脚心怀不满,这句不合时宜的话顿时成了导火索,就都冲他这句话来了!另一位也姓孙的年轻老师不等校长表态,“啪”地一拍桌子,红着脸吼道:“中考我一定超了你!在座各位作证,我说到做到!”说完会也不开了,气哼哼地走了。老孙一脸尴尬:他说的是“超了你”不是“超了你们”要是“你们”的话,还有小刘分自己一半尴尬,自己本来就是吃了小刘的挂落儿啊。而小孙虽然不是看着自己说的,但很明显是和自己那句话话赶话的,那就是冲了自己的啊!“事实嘛……”老孙没了底气,咕哝一句,他开始后悔自己说了那句话,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心里又不禁怨小孙年轻不懂事,当着校长和全体老师的面让自己下不来台;转而又埋怨小刘,自己也是为了给这俩班长脸哪,这当口也不替自己说两句,反而一副事不关己装聋作哑作壁上观的样子,咳!话接着说,老孙之所以怒不可遏,是发现小刘班成绩虽也惨淡,但惨淡,但还是比自己班好一些,平时的“绝代双骄”最关键的中考却成了“难兄难弟”!更为主要的是,在其他学科都铩羽的颓势之下,小刘的数学却是异军突起一枝独秀,勇夺单科第一。不过这在老孙看来不仅丝毫没有挽回些颜面,反而更加光火!房屋都塌了,就立着一个防盗门,还TM有个屁用!老孙暗暗骂道。才想起平时,小刘总是跟他和学生们强调这俩班数学是多么多么的差,就理所当然地挤占了学生大量自主时间“补救”数学,让人郁闷的是,自己还全力从旁配合着呢!而这时的小刘却又指点着成绩单换了副嘴脸:“这俩班,除了数学,没有一科提气的!”一种怒其不争的沉痛调调。“没有一科”,当然也就连老孙一块儿“怒其不争”了。开始老孙还以为是“误伤”,听了几次才知道,敢情不是!真是给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这个哑巴吃黄连哪!老孙想不出“遇人不淑识人不明”这些词儿来,只在心里恨恨地骂:“小人!小人!!”说到自己所任学科的失利,老孙还蒙在鼓里,他百思不得其解:平时总是自己的成绩高出一块,怎么到了中考就翻过来了???心里的这些疑问他当然不会跟人说出来,人们还是听同头儿的阴老师讲才知晓了答案。原来平时考试都是自己组织自己判卷,一些自主题答案也都是两个同头儿老师共同商量拟定。当答案出现分歧的时候,老孙总是固执己见,固执己见并不是说老孙多么有把握,而恰恰是他没有把握,越心虚的人才越需要高声来壮胆。说到这,阴老师意味深长地一笑:“他非说对就对呗。”也许有一天,这个谜底会传到老孙耳朵里,到时候老孙肯定又会在定又会在心里多骂上几声:“小人!!小人!!!”但他是绝对不会骂出声来的,因为他觉得,那样会更让人觉得自己愚蠢。 </p><p> 四、 现眼</p><p>那件事说起来源于他们班的两个插班生,从城关转学过来借读的,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那天女生生日,男生在校外饭店定了一桌给她庆祝,极力邀请老孙参加。老孙知道城关的孩子弯弯绕儿多,本有戒心,这又是学校不提倡的,就推辞不去,但最终还是架不住男生巧舌如簧女生撒娇发嗲,几个回合下来老孙就被捧得云里雾里,颠儿颠儿地去了。席间甚是热闹,几个学生频频举杯,以饮料敬老孙酒,老孙见学生们并不放肆,就更放宽心。那女生更是拿出一件崭新的衬衫非要老孙换上,并亲自给老孙打上了领带,抻抻这拽拽那,啧啧不已。老孙觉得在这些如花少年中间自己也仿佛年轻了二十几岁,兴致高涨,不知不觉就忘了喝了多少酒,忽略了上晚自习的时间……校长铁青着脸,瞪着满身酒气吊着领带的老孙:“他们拉着你就是用你当挡箭牌的!为什么没叫别的老师?你也不想想?!学生不懂事你也不懂事!”老孙耳朵里嗡嗡作响,怒气掺在酒劲儿里东鼓西荡,但还是被残存的一点理智压制住了,没有当场发作。校长见他醉成这样,知道说了也是白说,就懒得再理他。出了校长室,夜风一激,老孙残存的那点理智也就化在酒里了。他喘着粗气,踉踉跄跄,大声嚷嚷着,任谁劝也不听,非要骑车回家,并坚决拒绝别人用车送他。一位老师被他闹得火起,抢过他的自行车扔在了一边,这下老孙可不干了,扑通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大声让人家赔,眼泪鼻涕一大把。当时学生们本已都熄灯睡觉了,又被闹声吵醒,纷纷出来看热闹。校长不得不又出来,找几个值班老师连拉带劝才算把他弄进宿舍安顿下来。第二天,校长自觉昨晚的话有些重了,毕竟这些年老孙勤勤恳恳,年龄又在这摆着,于是就嘱咐其他老师昨晚的事过去了,谁也别再提,免得老孙难堪。老孙确实喝高了,一觉醒来,昨晚的事几乎忘得干净,有些零星模糊的印象也吃不准是真是假,见别人没什么异样反应也就暗自放心,庆幸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对着镜子叮嘱自己一句“以后可不能喝这么多了”,就精神饱满地拿了小喷壶笑眯眯地转卫生区去了。 五 、 模范的笑</p><p>时近二月,又快到本村庙会了,老孙提前打招呼,自从调过来首次邀请部分同事届时来家做客,老孙经过斟酌,邀请的多是校班子成员和在单位较有影响力的几个老师。到了庙会这天,老孙早起扫洒,改刀配菜,万事俱备,只待客人到来之后再炒两个热菜就齐了。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院里的狗叫了一阵又一阵,却都是街上行人,眼看过12点半了,两个孩子看着两桌子菜吱哇乱叫。老婆不禁埋怨:“是你招呼打得太早了吧?是不是他们给忘了?咱们村里你们同事好几个,人家年年都待客,你往年没待过,这次估计是人家把你忽略了。”老孙最不爱听这句话,虽然他也这么猜想,横了老婆一眼,没好气地说:“费什么话?!开饭!”午后,老孙正在打盹儿,院里一阵狗吠,校长和几位副校长主任肩长主任肩扛手提地进了院子。老孙精神一振,心头云彩顿散,一边喊老婆一边趿拉着鞋迎出来,寒暄着接过礼物,把各位往屋里让。老婆已把桌子又摆上,老孙执意让大家入座,校长反复强调吃过午饭的,还是拗不过老孙,只好由他安排。校长端起酒杯不无感慨地说:“孙老师这儿我是必须来的!这几年孙老师工作上一丝不苟早去晚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我们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作为一名老教师,孙老师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我先用这杯酒表达一下这些年来孙老师和大家对我的支持!”老孙心里激动,也陪着一饮而尽,胃里边心里边都热乎乎的。老孙觉得自己也应该表个态度才好,遂拍着胸脯,无比诚挚地说:“校长放心!跟着您干,我肯定随叫随到,竭尽全力为您保驾护航!”几杯酒下肚,老孙脸上红光普照,始终挂着对着镜子练习了多少次的“模范式的微笑”。 2017.5.29</p><p>本文纯属虚构,不要对号入座</p> <h3> 2、沧海一笑声已远 无人弯弓射大雕</h3><h3> ——再悼金庸先生</h3><h3><br></h3><h3>先生离开我们已三个月了。 </h3><h3>一直以为先生会和张真人一样,被时间遗忘,超然世外,活成一段传奇,一个神话,俗世间难寻其一鳞半爪,偶现仙踪,也是像长空鹤影,去留无迹。但现实是,时间不会对谁例外,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臆想。先生还是走了。</h3><h3>记得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活到九十岁高龄,即使他(她)这一辈子什么成就都没有,也足以让人尊敬。”感觉很有道理,毕竟一个人要达到那样高寿,除了不错的身体素质和不错的运气,个人的自律和非凡的心胸、高远的境界也是很重要的支撑要素。先生享年九十四岁,著作等身,成就,毋庸赘言。</h3><h3>先生以武侠扬名,但我最早接触到的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唐宫恩怨》,连环画那种,下来是《七剑下天山》。没见过陈先生(梁羽生)的照片,却莫名觉得他应该和他笔下主人公的气质很贴合,那种才子佳人式的审美,相貌清癯,高疏轩举,一袭藏青,戴副黑框高度眼镜,一副儒生模样。而第一次听到“金庸”的名字,是听《笑傲江湖》评书(当时天津电台周振播讲的那版),同样没在资料上见过先生长相,在头脑中给他画像却是一个胖胖憨憨、貌寝口讷还有点邋遢的中年油腻大叔的形象。不做无聊的比较,那是媒体们吸引眼球的噱头,之所以我对先生有这样的偏见,也许是受先入为主和传统戏剧模式的影响吧。即使后来得知让自己五迷三道的《射雕英雄传》也是先生的作品,也一时扭转不过来他在我臆想中的糟糕形象。</h3><h3>先入为主地习惯了陈先生(梁羽生)笔下那种风神俊朗伟光正的主人公人设,乍一接触先生的作品,对先生的“爱徒”就有一种后天形成的排斥。一部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怎么可以像令狐冲那样油腔滑调吊儿郎当不思进取?怎么可以像郭靖那样木讷迟钝钝蠢如牛牛嚼牡丹??又怎么可以给主人公取个诨名叫“狗杂种”???更别提韦小宝之流了,那简直就是一小混混小瘪三!(关键还有,他们一点都不帅)……这让人很怀疑先生的三观是否正确,他的作品能否总结出一个导人向上的中心思想!</h3><h3>呵呵。</h3><h3>但先生让人心悦诚服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情怀和魅力凝聚于生花妙笔塑造出一个个带有生命温度和质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也许开始你并不喜欢他们,但最终你会被他们感动,被他们折服。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喜欢的和排斥的渐渐调换了位置。贴着“大侠”标签的脸谱化的人物越来越苍白越来越不可爱,相反,先生笔下那些“三观不正”的“问题少年”、“问题青年”以及“问题老人”倒是越来越生动鲜活!他们的话入耳入心,自己能和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他们的境遇我感同身受,他们的情怀高山仰止。自己不自觉地和他们同喜同悲,同痴同醉!</h3><h3>能产生这种认同,大概是源于自己人生每个阶段,每个成长节点的境遇,都能在先生的作品里找到相应的比照。 在青涩少年眼里,先生是玉树临风的陈家洛,天降大任,少年得志,风神俊逸,家国是图,但却无血无肉无情无义;少年成长到青年中年,先生是大巧不工的郭靖、乔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胸开三尺而气雄万夫!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年届不惑,先生又成了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莫大先生,挣扎于宿命逃无可逃的黄钟公、刘正风、曲洋……古稀耄耋呢?先生会是张三丰、老顽童、风清扬吗?云间闲鹤,浮沉随浪,从心所欲…………</h3><h3>自己自幼性格内向、强迫,当负面情绪爆棚时,更滋生和放大了性格当中的阴暗面,自己渐变成了一个自己讨厌的人。 在清醒又无力挽回的沦陷中焦虑痛苦愤怒又无奈……所幸,自己带着这样的重负遇到先生。雁门关外,松鹤楼上,衡山城下,西湖梅庄……先生如一位宽厚的挚友,面带微笑,静静地倾听一个挣扎在负面情绪里的晚生后辈的喋喋不休。他又幻化为各个角色,或插科打诨或佛音狮吼,或雅或俗,亦庄亦谐,娓娓道来,与我进行着穿越时空对话。那种阅尽千帆后的沉静力量如扫地神僧的三尺气墙般海纳百川,它过滤掉情绪当中的暴躁狭隘自私沮丧,醍醐灌顶! 晚辈受教了!</h3><h3>最后皮一下吧,相信先生也一定不喜欢别人总是板着脸谈论他的吧。</h3><h3>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能称之为经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读先生,我想起一句评论乔丹的话:“乔丹是那种你越是了解他,就会越是觉得低估了他的人。”我觉得先生也当得这样的评价。(最起码目前还是这样)</h3><h3>先生写武写侠写江湖写家国,但并不是说先生就只会写武写侠写江湖写家国,言情惊悚悬疑推理,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健笔凌云,厚积薄发,小试牛刀便能惊艳红尘。</h3><h3>先生写爱情,有郭靖黄蓉夫唱妇随同生共死式的爱情,有杨过小龙女天残地缺至死不渝式的爱情,有胡逸之“我爱你与你无关”式的爱情,有李文秀“我偏不喜欢”式的爱情,有周芷若“问心有愧”式的爱情,有阿紫如紫色火焰般诡异炙烈的爱情,甚至有韦小宝“爱情太监”占有式的爱情…………健笔写柔情,先生把爱情写到了极致!</h3><h3>写惊悚,福威镖局的灭门惨案,万震山的梦游砌墙,每每读起来都让人头皮发麻,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部恐怖片的经典桥段;写悬疑推理,谢逊、苗人凤杀人是为了找人的犯罪心理,被当代著名推理小说作家紫金陈借鉴到自己的代表作《无证之罪》中。写人性善,《天龙八部》中几乎没有一个坏人;写人性恶,《连城诀》里几乎没有一个好人;写心理,瑛姑、段皇爷、老顽童之间的心理困局难解难厘,纠结挣扎于红尘孽缘,无人不冤,有情皆孽。</h3><h3>…………</h3><h3>好了,到这吧,上述这些只是先生作品包罗的冰山一角,提纲都列不全。说这些,想必先生也是不反感的,就像莫大先生赌气削断七个茶杯一样,那样的小虚荣、小显摆,先生也是不拒的吧。先生已逝,但他的精神伴随着经典的作品光耀当世,并永世长存。正像先生自己说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李白也有类似的人生期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h3><h3>先生做到了。</h3><h3>借用朋友的句子,再送先生,先生千古!</h3><h3>飞雪连天哀伤逝,神侠再难倚碧鸳。</h3><h3>塞外牛羊空许约,桃花影落无神剑。</h3><h3>单于箭折英雄怒,茶花荼糜竟成空。</h3><h3>沧海一笑先生去,云在西湖月在天。</h3><h3> 2019.1.29</h3> <p>3 、 幽居况味</p><p><br></p><p>随着疫情到来,2020年春节草草收尾,最近一次听到庚子年这个词是在电视剧《大宅门》的白三爷嘴里,知道那是一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份。两个甲子过去了,又是这个庚子年,新冠病毒导演了一场全世界人民的灾难,这个春天也成为了一个人和动物角色调换,人们被幽困的春天。像一则漫画预言的那样,外面的世界莺飞草长,杂花生树,花自飘零水自流,人们则隔着笼子似的防盗窗,一脸落寞一脸忧戚地看着外边,无奈地等待着解禁的那一天。</p><p>说实话,自己不属于宅男,但也真不怵这种近乎幽困的日子。我把每天的时间分割成一张张临帖,一幅幅画作,给儿子做的一道道菜肴,一天的时间就在这充实有序的节奏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再这样一天天复制粘贴,日子以数字的形式变换,填充着相似的内容。</p><p>充实有序,不代表就不受焦虑的侵扰,而这段时间的焦虑,大多源自在家复习的高考生。一轮复习结束后,儿子像预期的那样,有了长足的进步,势头可喜,厉兵秣马准备正月初四返校,假期却因疫情无限期延续,这对于爱好运动,从来就不是宅男的儿子来说,无疑要面临更大的挑战。疫情暴发突然,变生肘腋之间,造就了也许是高考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届高三,孩子们不得不在网课(网课真是不算办法的办法)的形式下进行着争分夺秒地复习,课堂学习的优势荡然无存,这等于是在原来的高考科目之外又加考了一科,而这一科的考验无疑更为严峻,它不以分数量化,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分数。 心理学上说,焦虑源于失控的无力感,网课的形式让习惯了常规就学模式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或多或少产生些失控感,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另一方面,孩子视力和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心理疏导更是家长不可忽视的。一天十大几个小时,除了午休一个小时,其余时间都要求精神集中地盯着手机或电脑(还有的孩子没条件上网),因为即使课间,也因为身居单元楼而只能靠浏览手机聊天作为休息方式,还是离不开手机。一边是迫于越来越近的高考压力,希望孩子能投入更多时间学习,一边是对于孩子们视力的担心,相信每一位高三家长都无法不纠结吧。</p><p>更为无奈的是,这种网课还要持续多久还是个未知数。连续近30天的无新增病例,7市解封,几乎所有行业都复工复产,也丝毫不影响河北仍停留在一级响应级别。注:全国另外四个同为一级响应级别的省区是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你懂得。河北的孩子们不容易,没有最不容易,只有更不容易(再多说一句,容城的孩子们尤其不容易)……</p><p>不过,就像春天里的倒春寒,无论如何气势汹汹,也只是稍稍推迟鹅黄嫩绿桃红李白的上场时间。满目萧然里,希望和喜悦悄然无声,就像洇透宣纸的水墨,被时间酝酿成或恬淡或绚烂的画面。</p><p>由疫情之初的每天几次密切关注,数字的涨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左右着人们的忧和喜,到后来的偶尔关注一下,海量信息的刺激,使得人们已由紧张无措渐趋于冷静麻木(这个麻木好)。“河北0增长”,“国内除湖北0增长”,“湖北除武汉0增长”,“武汉0增长”……这个“0”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带人缘儿过。期待继续“0”下去,一直“0”下去!</p><p>在居家抗疫这段时间里,儿子刁钻的口味穷尽了我压箱底儿的手艺,“品厨相长”吧,加之购物不便物资匮乏,更锤炼了我的厨艺,并根据孩儿口味在原来烹饪方法的基础上适当改良,争取在有限的食材里做出锦绣文章,尽量做到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备。不光为适口解馋,更希望能通过可口的菜肴让儿子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有一些小期待,小放松。除此之外,尽量做到和儿子同步作息,各做各事,各尽各力,这些都算是一种陪伴,也是对儿子高考的一种参与吧。</p><p>这些年的努力让我深有体会,每一颗果实背后,都是无数个自己与自己对话,完成自我超越的孤独的日子。努力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当努力成为习惯之后,他是会上瘾的。毛边纸不知写了几刀了,摞起来一尺多厚,翻看两个月前的,一个月前的,甚至是半个月前的,都能发现自己的进步。喜欢不如兴趣,兴趣不如爱好,爱好不如爱,爱不如需要,需要不如离不了。 现在每天的练笔,早已无所谓坚持不坚持,不写几篇难受,写起来就舒坦,虽然功力粗疏,但能乐在其中,也非常欣慰了。</p><p>儿子学校的高考百日誓师活动,因为特殊时期只能在网上组织,我有幸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发言。接到班主任通知后,我连夜赶了个稿子,打算第二天背下来,直播时脱稿讲,并脑补了一下自己的形象,神采飞扬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再辅以几个振奋感十足的肢体动作,对第二天的演讲信心满满充满期待。但我或高估了自己,或低估了年龄,不到两千字的稿子,NG了N次,卡壳落句挤眉弄眼咂嘴零碎儿,不忍卒睹,不看视频还真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毛病,还是别给儿子丢人现眼了,老老实实再把稿子加工润色一番,中规中矩地完成任务了吧。</p><p>幽居的日子单调焦虑无奈,但也收获淡然欣慰温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伴相生,福祸相依。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样的日子看似束缚,其实自由。不想干的事不用干,不想见的人不用见,不担心被打扰,不担心被勉强,也不错。 期间尝试跟哥们儿视频喝酒,无奈举杯消愁愁更愁隔靴搔痒痒更痒,加之网络卡顿,兴味不佳,草草喝了一杯,洗洗睡了。</p><p> 2020.3.28 16:3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