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偶尔看到一张老照片,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让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那不曾远去的岁月——</h3> <h3> 1991年,我到沙坝“戴帽”中学补习。那个时候,对“戴帽”一词不甚明白,还以为是对小学与初中混搭在一起的学校的特别称呼。后来得知,是指当时那种特定背景下,在小学基础上增设了初中的学校,类似给人戴帽子,故称为“戴帽中学”。</h3><h3> 来到那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狭窄的场所,破旧的房屋,还有那坑洼不平的马路……</h3><h3>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学校,还是“戴帽”的,却成就了不少人的梦想,从山旮旯里飞出了不少“金凤凰”!</h3> <h3> 忘不了,半山腰那间古老的“师生公寓”,室内无床,空间狭小,同学们都只能打地铺,横七竖八,一如农村培植红薯苗那般,见缝插针;</h3><h3> 忘不了,油菜花开的时节,独自钻入花丛晨读的情景,还有那全校同学担牛粪种植柑橘的壮观场面;</h3><h3> 忘不了,昏暗的煤油灯下,绞尽脑汁的冥思苦想,还有课堂上师生们为某道题目争得面红耳赤的热闹场景;</h3><h3> 忘不了,食堂甑子里出现的“鸡娃儿”、“凉鞋儿”,还有那不要饭票免费供应的夹生饭;</h3><h3> 忘不了,小蓬蓬儿里面,挤着买油炸粑的手臂,还有马路边沟沿上卖菜汤的大娘们……</h3><h3> 时光已经远去,当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风华正茂的老师已“早生华发”,懵懂无知的少年已然为人父母。那一段青涩的岁月,虽然艰苦,但如今回忆起来,却是那样甜蜜、令人回味。</h3> <h3>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时间到了1998年,毕业以后,我又被分配到了这所“戴帽”中学。学校的环境已经大有改变,有几位老师依然坚守在这里,继续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热血!</h3><h3> 进入那熟悉的教室,看到班上几十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好像找到了我当年的影子。虽说这些孩子没有城市孩子的那份精明与老练,却有着城市孩子无可比拟的纯真与热情。</h3><h3> 那个时候,学生是单纯的,教师也是单纯的。老师们一门心思都放在教学上,备课、上课、改作业、刻钢板、家访、春游……没有无穷无尽的表格,没有网络世界的繁杂,没有无休无止的检查与考评……真的,这种日子对师生都是一种幸福。</h3> <h3>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2003年,这所“戴帽”中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初中部停止开办,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学。</h3><h3> 一个时代,总有代表这个时代的一些事物。“戴帽”中学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别点缀,成为不少人心中的一种记忆,甚至是一种铭刻在心底的情怀。</h3><h3>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感谢那个时代,感谢那所特别的“戴帽”学校,以及为那个时代付出艰辛的人们,你们成就了多少梦想,丰盈了多少人生!尽管“戴帽”不在重来,然而基于帽子上那夺目的光辉,永远在我们心头绽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