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百年母亲 不老母爱<h3>——纪念母亲诞辰一百周年</h3><h3>母亲邵明竹,生于民国八年七月十三日(公元1919年),娘家是邻村姚家庄一个普通的农户,没有读过书。逝世于1983年阴历2月12日,享年65岁。</h3><h3>母亲十七岁与父亲成婚。由于祖父母早逝,姑母出嫁,家里房地较多,父亲又小五岁,不谙人事,全家只能靠母亲一人殚精竭虑,苦撑局面,稚嫩的肩膀扛了一家的重担。也因为父母年龄太轻,家中财物时常遭人哄骗掠夺。母亲为了看守祖上遗产家业,不知受过多少委屈,流过多少恓惶。</h3><h3>尽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母亲却能精打细算将全家生活调理的井井有条,十分温馨。母亲做饭的手艺在村子内是出了名的,大刀韭菜叶子面、蒸馍、花花馍众口皆碑的。近六十岁的年龄,为了多挣生产队的一点工分,她仍要承担为下河滩涂劳动的社员蒸馍。为了保证一锅馍足量白胖,母亲常常一整晚睡不了多会觉,一会看面发了没,一会看馍起了没,真就像经营孩子一样的操心劳神。队里还有几户同样为社员蒸馍的,但社员们一眼就能辨出哪筐里的馍是母亲蒸的,不仅白、虚,而且口味香甜,大伙都争抢着吃。</h3><h3>生产队集体经营时,家里跟社员们的日子一样,过得都非常苦,家里虽然劳力多,几乎每年是长款户,但年年底决算后,一个劳值也就一两毛钱,就这几乎年终没见过分红。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只在1966年我小时候朦朦胧胧中看见父亲拿回了一沓崭新的一元,父亲高兴的蹲在炕上数,我估摸大概最多100多远吧。小时候记忆里我几乎很少见过5元、十元钱的模样。</h3><h3>为了补贴家用,附近10里外的王家洼、芝川街镇上的集会母亲几乎每次都会跟去,背上她跟两个姐姐纺织的土布单、粗布粮口袋或者家里自留地栽种的旱烟叶子拿去出售,一条布单能卖七八元,但一次集上也只能卖掉两三条;一斤旱烟叶子也就是七、八毛钱,每个集会生意好的时候只要能换回15元钱,母亲就会显得很高兴;一条布口袋遇上好买主可以卖上四五元钱。上集前,母亲会准备好几个黑面蒸馍、柿子饼、红薯烙饼或者暖熟脱了涩的柿子等充饥的。守摊期间口渴了,就到街道上的熟人或不认识的人家借口水喝,从舍不得花一毛钱买吃的。记忆中好多次带我去跟集,为的是让我帮他看摊。不记得我在集会上吃过什么,不是不想吃不想要,只是怕母亲会责骂,我也晓得母亲挣一分钱都是非常辛苦不容易的。虽然每每散集时,母亲总想奖励我一下说“我娃想要啥?”但每次最终都是以我哼哼唧唧磨磨蹭蹭,心里知道想要什么却从不想说出口了结一次跟着母亲赶集的。</h3></h3> <h3><h3><br></h3></h3> <h3>灯展无非就是</h3><h3>一场民间社火盛宴</h3><h3>无非就是</h3><h3>百姓一年劳作后自娱自乐的</h3><h3>喧泻和狂欢</h3><h3>赋予她太多的重任</h3><h3>且不说想的多了</h3><h3>君不见神卅各地</h3><h3>多有雷同的灯展</h3><h3>早已让人审美疲软</h3><h3>几个公司几个版本</h3><h3>哪能换得游客的</h3><h3>兴趣昂然</h3> <h3>灯展既然是一场</h3><h3>民众的自娱自欢</h3><h3>本就应由主角</h3><h3>登台亮相长袖蹁跹</h3><h3>地方特色高手民间</h3><h3>大,不定是持色</h3><h3>洋,难定讨喜欢</h3><h3>小而特</h3><h3>精而奇</h3><h3>这就是我</h3><h3>这座小城</h3><h3>因文化特色差异而奇葩</h3><h3>绵延千年不衰而世界</h3><h3><br></h3> <h3>灯展既然是一场</h3><h3>民间的社火</h3><h3>政府就应搭好台子放开手脚</h3><h3>让民间的能量迸发</h3><h3>使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h3><h3>持续传承不断挖掘</h3><h3>灯展规模不在大小</h3><h3>鲜明的韩城持色便好</h3> <h1>百年母亲 不老母爱</h1><h5>——纪念母亲诞辰一百周年</h5><h3></h3><h3>母亲邵明竹,生于民国八年七月十三日(公元1919年),娘家是邻村姚家庄一个普通的农户,没有读过书。逝世于1983年阴历2月12日,享年65岁。</h3><h3>母亲十七岁与父亲成婚。由于祖父母早逝,姑母出嫁,家里房地较多,父亲又小五岁,不谙人事,全家只能靠母亲一人殚精竭虑,苦撑局面,稚嫩的肩膀扛了一家的重担。也因为父母年龄太轻,家中财物时常遭人哄骗掠夺。母亲为了看守祖上遗产家业,不知受过多少委屈,流过多少恓惶。</h3><h3>尽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母亲却能精打细算将全家生活调理的井井有条,十分温馨。母亲做饭的手艺在村子内是出了名的,大刀韭菜叶子面、蒸馍、花花馍众口皆碑的。近六十岁的年龄,为了多挣生产队的一点工分,她仍要承担为下河滩涂劳动的社员蒸馍。为了保证一锅馍足量白胖,母亲常常一整晚睡不了多会觉,一会看面发了没,一会看馍起了没,真就像经营孩子一样的操心劳神。队里还有几户同样为社员蒸馍的,但社员们一眼就能辨出哪筐里的馍是母亲蒸的,不仅白、虚,而且口味香甜,大伙都争抢着吃。</h3><h3>生产队集体经营时,家里跟社员们的日子一样,过得都非常苦,家里虽然劳力多,几乎每年是长款户,但年年底决算后,一个劳值也就一两毛钱,就这几乎年终没见过分红。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只在1966年我小时候朦朦胧胧中看见父亲拿回了一沓崭新的一元,父亲高兴的蹲在炕上数,我估摸大概最多100多远吧。小时候记忆里我几乎很少见过5元、十元钱的模样。</h3><h3>为了补贴家用,附近10里外的王家洼、芝川街镇上的集会母亲几乎每次都会跟去,背上她跟两个姐姐纺织的土布单、粗布粮口袋或者家里自留地栽种的旱烟叶子拿去出售,一条布单能卖七八元,但一次集上也只能卖掉两三条;一斤旱烟叶子也就是七、八毛钱,每个集会生意好的时候只要能换回15元钱,母亲就会显得很高兴;一条布口袋遇上好买主可以卖上四五元钱。上集前,母亲会准备好几个黑面蒸馍、柿子饼、红薯烙饼或者暖熟脱了涩的柿子等充饥的。守摊期间口渴了,就到街道上的熟人或不认识的人家借口水喝,从舍不得花一毛钱买吃的。记忆中好多次带我去跟集,为的是让我帮他看摊。不记得我在集会上吃过什么,不是不想吃不想要,只是怕母亲会责骂,我也晓得母亲挣一分钱都是非常辛苦不容易的。虽然每每散集时,母亲总想奖励我一下说“我娃想要啥?”但每次最终都是以我哼哼唧唧磨磨蹭蹭,心里知道想要什么却从不想说出口了结一次跟着母亲赶集的。</h3> <h3></h3><h3>百年母亲 不老母爱</h3><h3>——纪念母亲诞辰一百周年</h3><h3></h3><h3>母亲邵明竹,生于民国八年七月十三日(公元1919年),娘家是邻村姚家庄一个普通的农户,没有读过书。逝世于1983年阴历2月12日,享年65岁。</h3><h3>母亲十七岁与父亲成婚。由于祖父母早逝,姑母出嫁,家里房地较多,父亲又小五岁,不谙人事,全家只能靠母亲一人殚精竭虑,苦撑局面,稚嫩的肩膀扛了一家的重担。也因为父母年龄太轻,家中财物时常遭人哄骗掠夺。母亲为了看守祖上遗产家业,不知受过多少委屈,流过多少恓惶。</h3><h3>尽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母亲却能精打细算将全家生活调理的井井有条,十分温馨。母亲做饭的手艺在村子内是出了名的,大刀韭菜叶子面、蒸馍、花花馍众口皆碑的。近六十岁的年龄,为了多挣生产队的一点工分,她仍要承担为下河滩涂劳动的社员蒸馍。为了保证一锅馍足量白胖,母亲常常一整晚睡不了多会觉,一会看面发了没,一会看馍起了没,真就像经营孩子一样的操心劳神。队里还有几户同样为社员蒸馍的,但社员们一眼就能辨出哪筐里的馍是母亲蒸的,不仅白、虚,而且口味香甜,大伙都争抢着吃。</h3><h3>生产队集体经营时,家里跟社员们的日子一样,过得都非常苦,家里虽然劳力多,几乎每年是长款户,但年年底决算后,一个劳值也就一两毛钱,就这几乎年终没见过分红。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只在1966年我小时候朦朦胧胧中看见父亲拿回了一沓崭新的一元,父亲高兴的蹲在炕上数,我估摸大概最多100多远吧。小时候记忆里我几乎很少见过5元、十元钱的模样。</h3><h3>为了补贴家用,附近10里外的王家洼、芝川街镇上的集会母亲几乎每次都会跟去,背上她跟两个姐姐纺织的土布单、粗布粮口袋或者家里自留地栽种的旱烟叶子拿去出售,一条布单能卖七八元,但一次集上也只能卖掉两三条;一斤旱烟叶子也就是七、八毛钱,每个集会生意好的时候只要能换回15元钱,母亲就会显得很高兴;一条布口袋遇上好买主可以卖上四五元钱。上集前,母亲会准备好几个黑面蒸馍、柿子饼、红薯烙饼或者暖熟脱了涩的柿子等充饥的。守摊期间口渴了,就到街道上的熟人或不认识的人家借口水喝,从舍不得花一毛钱买吃的。记忆中好多次带我去跟集,为的是让我帮他看摊。不记得我在集会上吃过什么,不是不想吃不想要,只是怕母亲会责骂,我也晓得母亲挣一分钱都是非常辛苦不容易的。虽然每每散集时,母亲总想奖励我一下说“我娃想要啥?”但每次最终都是以我哼哼唧唧磨磨蹭蹭,心里知道想要什么却从不想说出口了结一次跟着母亲赶集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