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越高原天堑,过千里荒野,览万种风情,是每个行走青藏线人的情怀。</h3><h3><br></h3><h3>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改善进藏交通的每一次努力都充满了悲怆和壮举。伟大的火车旅行家保罗.秦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而如今,一条蜿蜒在青藏高原的“巨龙”让梦想终成现实,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将永远消失在时空的流云里。</h3> <h3><b>据史料记载:</b></h3><h3><br></h3><h3> 1928年,西藏历史上第一次进口2部小汽车是在印度拆卸后用骡马驮到拉萨的,供达赖出游,结束西藏没有汽车的历史。</h3><h3><br></h3><h3> 2004年3月18日,为了早日建成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青藏铁路,西藏历史上第一台铁路机车从青藏铁路秀水河车站拆解后,用卡车运入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用于青藏铁路建设服务。</h3> <h3> 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早在1984年,已开通西宁至格尔木的单程线路814公里,2001年6月青藏铁路新线开工修建。当时,我们格尔木机务段机车担当的乘务区段是东到哈尔盖西至南山口。所处的地理环境需要我们既要确保安全运输工作,又要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后勤保障。1800多个日日夜夜记录了格机人一手抓运输,一手保援建,挑战极限,勇于奉献的精神面貌和奋斗足迹。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4年了,而这段记忆一直无法抹去。</h3> <h3> 青藏铁路修通前,西藏是中国唯一没通火车的省份,铁路建设不能像其他地区那样双向铺设,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自铺轨以来,一直是从东向西南铺轨,也就是只能从青海省的南山口铺架基地往拉萨方向铺架,结果拉运桥梁、轨枕的运距越来越长,成本不断加大,工期也在延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常会遇到冰雹、雨雪和大风天气,夜里最低气温在摄氏零下20多度,风力在6级以上,最高风力达8-9级,严酷的气候条件对铺架安全构成很大威胁,这里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铺架人员、施工机械也因缺氧而效率下降。铺架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h3> <h3>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4年铁道部决定在西藏安多铺架基地增开两个铺架口,分别向拉萨和唐古拉方向展开铺架。大型设备要通过公路用汽车提前运输至安多铺架基地。大件运输包括有32台机车、4台铺轨机、架桥机、300台各型路用车辆及钢轨、枕木等大件设备和物资。运输途经风火山、沱沱河、唐古拉山最后到达安多铺架基地组装场。</h3> <h3> 我们格尔木机务段承担了机车的解体和组装工作,先后将中铁十一局的32台机车在秀水河车站进行解体再由重型汽车装载运往400多公里外的安多基地组装。参加拆解和组装机车的职工像铁路建设者一样,克服高寒缺氧、强烈高原反应等实际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拆解吊装柴油发动机的场面</h3></font></h3> <h3> 在青海省格尔木市青藏铁路秀水河转运站,重138吨的庞然大物被“大卸四块”,分装在四辆汽车上,从这里被运往西藏自治区安多铺架基地。</h3> <h3> 秀水河车站,海拔4670米,名不符实,这里没有山清水秀,四面戈壁荒野,寒风彻骨。昼夜温差大,即使在三伏天也离不开火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还真成为了这里的生活写照。缺氧会使很多人高反,在这里不能感冒,如果不小心感冒极易发生肺水肿和脑水肿,严重还有生命危险,夜晚寂静时只有风声和狼嚎。当然,在这里作业,生活保障措施也是到位的。我两次到过秀水河,第一次是3月份来查看机车拆解作业,当时的天气尽管阳光明媚,但被风吹了一下午,风吹加缺氧,晚上坐汽车返回时头痛欲裂,一直睡到格尔木。第二次是在7月份拆解工作即将完成时来看望大家,真正体验了一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感受。</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装载机车的卡车驶出秀水河车站</h3></font></h3> <h3> 从秀水河到安多汽车运距达480公里,车辆在途中要跋山涉水,不仅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和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等两座大山,同时要经过长江源头沱沱河。沿途气候恶劣,且高寒缺氧,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运输非常艰辛,运输需要两天的时间运抵。可以说是在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壮举。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称:青藏铁路这种汽车“背”火车的大件运输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h3> <h3> 2004年3月12日,第一台机车装车后,青藏公路部门对他们的运输方案不认可,担心他们的运输会对青藏公路造成损坏。中远物流青藏铁路运输项目组紧急与有关部门有效协商并获得支持。运输方案顺利实施。在运输过程中,30公里一段,由交警在前面拦住过往车辆,路政执法车跟在最后,并禁止其他车辆超车,平均时速仅为25公里左右。运输车队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两天时间,终于翻越了唐古拉山口,于3月18日21点50分平安抵达安多铺架基地。</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装载机车的卡车通过经过加固的公路桥梁。<br></h3></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text-align: center;"></span></h3> <h3> 青藏公路路政部门工作人员护送运输的卡车翻越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h3> <h3> 汽笛声打破了雪域深处的宁静,古老的西藏终于迎来了第一台机车。</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藏铁路二点三向铺架示意图</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安多火车站,海拔4702米</h3></font></h3> <h3> 我们赶到安多铺架基地已经是傍晚时分,当时铺架基地的机车和大型机械基本都已到位,基地里布满了轨排,紧张有序的工作场景令人欣慰。中铁十一局的指挥长接待了我们,吃饭期间特意拿了一瓶酒,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来到海拔5000左右的地方,都不敢放开喝,仅吃了饭。夜晚发生了高反,一夜头痛至天亮,起床才发现氧气阀没有开到位,吸氧成了摆设……。</h3><h3><br></h3><h3> 机车和大型机械运抵安多铺架基地后,青藏铁路形成两点三向铺轨的格局,从而大大加快了全线的工程进展。安多基地建成以后当年一年的铺轨里程相当于前两年铺轨里程总数之和。</h3> <h3> 走出安多铺架基地,举目远望,天地交汇之处,一座山峰突现在眼前,山上白雪皑皑,山下连绵草地、溪水如镜、牛羊满坡,画面生动迷人,这就是美丽的念青唐古拉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线路路基在一公里一公里向前延伸</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筑路机械在紧张的忙碌。</h3></font></h3> <h3> 随着一座座高架桥的架起,一条天路终于通向了雪域高原。</h3> <h3> 2006年7月1日,对于西藏来说,是个值得纪念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将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这一天,青藏铁路将实现全线试运行! </h3><h3><br></h3><h3> </h3><h3> 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铁路建设者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用他们的智慧,撰写出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宏伟篇章。就在这一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建成,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h3> <h3> 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但为进藏的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也为藏胞了解内地提供了一个通道,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西藏,也会让西藏人了解全世界。更多游客实现“进藏游”梦想,更多藏区群众走出高原看世界。</h3> <h3> 西藏历史上第一台东风4型内燃机车1083在安多基地拉响汽笛。</h3> <h3>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用的国产东风8B高原型内燃机车“雪域神舟”。</h3> <h3>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目前运用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制造的NJ-2内燃机车。</h3> <h3> HXN-3大功率高原型内燃机车开始在青藏铁路进行试运,将结束高原机车依赖进口的历史。</h3> <h3> 列车通过拉萨铁路大桥,大桥主桥系杆拱宛如洁白的哈达,飘舞在青山碧水之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谢谢观赏</font></b></h1><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向所有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人们致敬!</h5><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6v7j3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我为总理开火车</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