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首次出行,是去的神秘的佛国~尼泊尔。2019年开年适逢长沙~缅甸首航。儿子尽孝心请我们去旅游。又是以佛系国开始今年出行。谢谢你儿子!爱你哦!</h3> <h3>本次航班是长沙~缅甸曼德勒的首航,在黄花机场举行了个简短的首航启动仪式。</h3> <h3>曼德勒在二战期间全部被摧毁,后来重建。所以城市规划很規整,街道命名是全世界唯一以数字来命名的,东西向街道均以前60来命名,南北向以后60命名。</h3> <h3>橙色方框为曼德勒皇宫</h3> <h3>缅甸曼德勒的马哈伽纳扬僧院(Mahar Gandar Yone Monastery)是缅甸最大的佛学院。吸引游客前来的是,是每天中午的“千人僧饭”。缅甸僧人安守“过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两顿,早上四点钟一顿,中午十点多一顿。这第二顿饭,一千多名僧人同时出动,一起用餐,场面非常壮观,是缅甸曼德勒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h3> <h3>10点左右,僧人必经之路两旁已站满了手持“长枪短炮”的游人,均抢占有利位置准备拍照。因来之前导游专门提醒因寺院不像国内寺院那么捞钱,没有什么资金来源,所以僧人的伙食部分还是要靠化缘。在进入寺院前,专门停在一小卖店,大家买点吃的带上布施给僧人。缅甸物价便宜,花几十元钱买一堆。</h3> <h3>穿各色袈裟的僧人,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僧人,也有安稳沉静的青年僧人,他们从各自的僧房中鱼贯而出,手持大钵、排队等候进入大餐厅用餐</h3> <h3>在缅甸人一生中的两件大事里,第一是出家,第二才是结婚,男孩子长大成人更是要出三次家。每天早晨,总能看到身着红色袈裟、赤足的小和尚、小尼姑们,手里捧着锃亮的铁钵,三五成群的结伴化缘。这是在宾馆对面的早餐小吃摊拍的,估计摊主在布施斋僧广结善缘。</h3> <h3>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同时为了使桥梁不至腐朽,便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从而具有了百年不朽的品质。</h3> <h3>乌本桥建于1851年,长1200米,全桥完全由柚木铆合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长的柚木结构桥。 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这座桥已经历经150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依然结实。在当地,这座桥有个好听的别名--"情人桥"。桥是有长度,但是爱情是没有长度。</h3> <h3>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相恋时,会赶来乌本桥,立誓永葆这六种和睦互敬的精神。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六和精神本是僧团生活的准则,即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h3> <h3>乌本桥最美的时候正是日落时分,夕阳西下,柔和的余晖洒向平静的东塔曼湖上,那些血色残阳中的剪影,始终述说着曼德勒来来往往的日常。</h3> <h3>湖面早已被游客租的小船抢占了最佳拍摄位置。</h3> <h3>湖对岸的最佳拍摄点也挤满了游客,手持长枪短炮,静静地坐在湖边,看远方的天空由淡淡的粉色逐渐变为深红,最后一缕夕阳慢慢消失在天际间,感受这里宁静祥和的气氛,捕捉最美的那一瞬间。</h3> <h3>据说两个人一起慢慢的走在爱情桥上,携手并肩,伴随着日落,在身边穿梭的僧人间隙,许下海枯石烂的誓言,爱情此刻便融于这永恒的时间里。</h3> <h3>因时间关系,我和老伴只能快步走了桥的2/3长,在人流如织的空档抢拍美景,虽然没有时间许下海枯石烂的誓言,却留下了不少美照来融于这永恒的记忆中。</h3> <h3>乌本桥的尽头有个寺院学校。桥上的僧人大多是寺院学校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的愿望,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灿烂如同一缕阳光。英语都是寺院学校必须修的课程。于是每到黄昏,他们就来到这里和外国人交流,以锻炼口语。</h3> <h3>搭乘10人的小包车登上曼德勒山腰,再从这里乘手扶电梯上山顶,俯瞰曼德勒全景、庄严的皇城、护城河以及浩瀚的伊洛瓦底江均尽在脚下。</h3> <h3>曼德勒的名字也是来自这座城内最高的山丘——曼德勒山。当年释迦牟尼宣扬佛法时路过此山,指着山下广袤的土地,预言2400年后,这里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大城。曼德勒果然不负所望,在敏东国王的统治下,30年的荣景在历史中点缀成不朽的一页。</h3> <h3>上到山顶是一个印度教的神庙,四周是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柱子上用玻璃镶嵌成棱形的图案,柱子之间斗拱相连,回廊贯通,在早晨的阳光下夺目耀眼,晶莹剔透,许多当地的缅甸人在印度教的神物 — 金环眼睛蛇的造型前,虔诚礼拜,不时把折叠好的缅币放到蛇头上。</h3> <h3>从这里坐直梯下到山腰再坐车下山。</h3> <h3>金色宫殿僧院,又称柚木寺。全柚木建造。</h3> <h3>整个寺院内外除地板没有纹饰之外,其他见到的都是手工雕刻,历经风霜,是敏东王时代唯一保留来柚木打造的建筑。</h3> <h3>缅甸导游娇小俏丽。</h3> <h3>固都陶佛塔,位于曼德勒山东南脚</h3> <h3>寺庙名字的意思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佛塔”。</h3> <h3>固都陶佛塔与佛教意义重大,相传佛祖在印度圆寂之后,在印度共有四次经卷结集,1871年4月15日,敏东王在此组织第五次结集(佛主言行流传于世后为校正那些跟原来话同或错误内容种经卷修撰工作)。当时来自个很多国家佛教知识渊博2400僧人经过六个月辛苦作业之后,最终完工。因为担心被盗他们就将经文雕刻在白色理石上并供奉在729个佛塔中。被安置在白塔中经典拓本共400页分为38卷,如果个人每天读经卷8时也要15个月才能全部读完。</h3> <h3>每座白塔有一块经碑。</h3> <h3>蓝天白塔,拍照圣地。</h3> <h3>皇宫护城河。</h3> <h3>曼德勒皇宫位于古城内正中央,原为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皇宫,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火毁,现在原址重建。1989年,缅甸政府开始依据历史图片和资料重建,恢复了89个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并对公众开放。</h3> <h3>皇宫有个地方必定要到,是高三十三公尺的瞭望塔,爬上一百二十一级楼梯后,便会鸟瞰整个皇宫及曼德勒市的景色。</h3> <h3>皇宫内各种建筑的线条几何对称等完全是练习构图摄影的好地方,加之一座座格外醒目的红色木的宫殿与金灿灿的塔尖形成颜色上的绝美搭配. 远观耀眼夺目、金碧辉煌,近看雕廊画柱、精美绝伦。</h3> <h3>游人较少,基本上是中国游客。可从容的在里面摄影。</h3> <h3>马哈牟尼寺MahamuniPaya建于1784年,1884年因火灾而烧损,后来重新修复。院子很大,建筑精美,四面都有长长的廊道,带你进入主殿内,著名的金佛主每天都有男人们在上面给他贴金,女人不能进去,都跪在外面祈祷。千百年来,笃信小乘佛教的缅甸人以无比诚敬的心建起大大小小的佛塔,宣扬着佛陀的伟大。尽管收入微薄,但他们却甘愿将生活重心和金钱投注给佛塔,用金箔为佛加身,以赤脚行走表达对佛的尊敬,相信这一世对佛的奉献定会造福来世。</h3> <h3>马哈牟尼寺是因为有这尊佛像而出名的,而佛像据说是佛祖亲自开光的,历史上曼德勒着了一把大火,全城差不多都烧光了,而佛像却安然无恙,更增添了教众对此的信奉,成为曼德勒,甚至缅甸香火最旺盛的寺庙。</h3> <h3>游人可花约人民币20元,给你10几片金箔进到佛像前去贴在佛像身上。但只能男的可以进去。儿子也前去参拜和贴金箔。</h3> <h3>一位 缅甸 少年,从偏远的乡下到 仰光 来讨生活,在一家 中国 老板开的玉雕厂打杂。他暗中观察 中国 师傅的雕刻技艺并且尝试模仿。 中国 老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的才能后将他升级为玉雕工人,并用赌石作为大部分的工钱。这位 缅甸 人手运不错,赌石 成功 率很高。他不断将石头雕刻后换成赌石,不几年已经小有积蓄,于是衣锦回乡。在故乡,他那生活困苦的妈妈已经病入膏肓,临终时问儿子能否为自己修一座塔。儿子的孝心则是举世无双。他从此全身心投入翡翠生意中,最终用所有的积蓄和翡翠原石,建起了这座耗费1500吨翡翠,现价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翡翠塔,并亲自雕刻了几尊主要佛像和一幅母与子。<br></h3> <h3>该塔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就是不用一砖一瓦,完全用玉石建造。从底座到塔顶,每一层都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玉石铺砌,构成饱含玉石特有的绿色但又色彩斑斓的图案,有翠绿色、浅绿色、米黄色、白色、青灰色,异常精美。塔座大堂内的佛像,是用整块 白玉 雕刻的。地面和塔壁,都是用玉石铺砌。</h3> <h3>团里这小姑娘是瑜伽教练,跟她学几个动作。</h3> <h3>塔顶那个翡翠据说价值连城。</h3> <h3>如果在国内有这样的翡翠塔,不知需多少保安来防止被人敲下一块。哈哈!</h3> <h3>街头有许多小贩卖猫头鹰,约合人民币30元/个。</h3> <h3>一外国老太太十分宠弱的样子。</h3> <h3>缅甸街头和超市</h3> <h3> 缅甸。一个人人是佛陀,佛陀度人人的国度!是世界上最特别的一个国度!因为它极度贫困却又十分富有! 这里物质匮乏,但精神的富足却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