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野火

麦月和弦

<h3>  每每想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就会被这位“五柳先生”的诗情所感染……然而,每每想到这位国之瑰宝、伟大的田园诗人,眼前就会呈现1500多年前的古柴桑,老早那里属于浔阳郡,那是诗人的故里,他的世外桃源。</h3><h3><br></h3><h3> 柴桑就是今日的九江所在地。从陶渊明的诗中可以感受得到,那时庐山脚下的柴桑和今日九江大相径庭,处处都是陶诗的氛围。九曲溪流,野径山花,也许随便哪里都可能遇见隐者,都会听到让人感怀的低声吟唱……可我们真的走进东晋,走进诗人,发现诗里感受的那个人影,不是现实中的陶渊明,不是那个悠然自得的诗人。</h3><h3><br></h3><h3> 陶渊明祖上有个令陶家人骄傲了好几代的人物,那就是他的曾祖父陶侃。和所有崛起于阡陌的寒士一样,陶侃的一生也是个传奇。他从一个捕鱼的小官儿一跃而成为讨逆的英雄,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没有过败绩,陶家也随之成为显赫的达官贵族。可事有两面性,陶侃大人虽然仕途春风得意,但家国难以两全,他死后由15位妻妾所生的23个儿子就开始了连年的财产争夺战,家庭悲剧自然不停升级,导致家族从此一蹶不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时过境迁,老早的奢华都已成了往事。</h3><h3><br></h3><h3> 人说“性格即命运”,如果真正追溯起来,诗人的性格可能更像他的外公孟嘉。他的淡泊、宁静、自然和“性本爱丘山”的心之所向,无不掺有外公的影子。外公自然也是个官宦人家的后生,是个“温雅平旷”,非常有涵养的读书人。因为为人、为官德行超拔,曾有诸多美誉。晚年辞去身上重要官职,回乡只作一个悠闲的县令,继续读书。每有所感,就独自驾车奔至龙山山头,把酒临风,浮想联翩,舒展胸怀一番。这种忘情多少也影响了陶渊明,亦如他在《五柳先生》中自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h3><h3><br></h3><h3> 陶渊明的父亲陶逸虽然也曾官至太守,可惜体弱多病,在陶渊明8岁时就驾鹤归西了。父亲过早的离去,对幼小的陶渊明和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每每思念父亲,陶渊明都会独自一人跑到父亲的坟头哭泣,曾有几次甚至晕倒在父亲坟前。父亲死后,家中只剩母亲、妹妹和诗人两女一男了,失去了庇护的陶家,很快就成了砧板上的肉,母亲继承外祖父的庄园迅速被他人侵吞,骤然而来的生活窘境,迫使陶家人不得不从美丽安城搬出,回到已荒芜多年的陶家园——自此一生,陶渊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虽然也有过几次仕途的努力,但都离开得短暂。</h3><h3><br></h3><h3> 回到柴桑故里的陶家,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只有靠借贷勉强度日,可谓窘迫之极。陶渊明《乞食》一诗中,对那时的生活和心境有了如下的描述:</h3><h3><br></h3><h3>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h3><h3>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h3><h3>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h3><h3>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h3><h3>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h3><h3>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h3><h3>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h3><h3><br></h3><h3> 如果我们对古诗词还觉得有些陌生,那可以翻成如下白话:</h3><h3><br></h3><h3> 饥饿驱我出门去,</h3><h3> 不知究竟去哪里。</h3><h3> 前行来到此村落,</h3><h3> 敲门却难致词语。</h3><h3> 主人理解我心意,</h3><h3> 慷慨相赠来不虚。</h3><h3> 畅谈终日话投机,</h3><h3> 斟酒即饮不客气。</h3><h3> 新交好友心欢畅,</h3><h3> 即席赋诗表情意。</h3><h3> 感你恩深似漂母,</h3><h3> 无韩信才我心愧。</h3><h3> 牢记胸中如何谢,</h3><h3> 死后报答君恩惠。</h3><h3><br></h3><h3> 想想一代英才沦为乞食者,还念韩信与漂母赐食终有报,而自己却没有韩信的才干,指望黄泉之下再行报答的心境,真是让人读之心痛,思之泣血。</h3><h3><br></h3><h3> 陶渊明回到故乡的初期,如果还可用一个“贫”勉强形容,那后来甚至终其一生,用一个“穷”字概括也一点儿不为过。人们也许会想,东晋时国人本没多少识字的,读书人再咋地也能混个“公务员”的差事干干吧?缘何一个满肚子学问的旷世奇才竟然会混到如此不堪的境地,难道真是天妒英才不成?</h3><h3><br></h3><h3> 摊开陶渊明的一生,人们也许会看到,他也曾涉入仕途,也曾向往成为“一壶一剑,纶巾白衣,行走于天地间的伟丈夫”,可每次涉入仕途时间都不长,就心灰意冷辞职而去。如果说他骨子里清高,其实细看他那些无尊严的糗事,应该那也不是清高者所为、所愿。</h3><h3><br></h3><h3> 29岁的那年,陶渊明仅靠在浔阳城里做教习先生这份工作已无法度日,只能忍痛出卖些书稿来维持生计。因魏晋时期附庸风雅之人颇多,故诗文所换柴粮收入还不错,可忽然一日诗人从妻子手里抢下书稿付之一炬,因为他深知这些灵魂珠玑的内在价值,如果用来糊口实在是在扼杀自己的心性。而此时,忽然有人看重他,给他一个“祭酒”的差事儿做做,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今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h3><h3><br></h3><h3> 今天的人,可能对“官二代”这一概念还比较新奇,其实翻翻历史,此概念毫无新意。中国古时的官宦人家往往都是世代为官,庶民寒士几乎无有进身阶梯。我们今天知道的许多历史名人多数都是官宦背景,许多人家几代甚至十几代都是为官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豪不稀奇。书圣之家,即东晋“琅琊王氏”,可谓东晋时期的豪族,甚至想让谁当皇帝都易如反掌。此时的王凝之已身为江州刺史,也许是欣赏陶渊明的才学,也许是不忍看到同为官宦之家的后生如此落魄,便在权力范围之内为其谋了“祭酒”这个职位,虽然不是什么重要角色,但养家糊口应该无虞。可没想到,陶渊明干了没多久就辞职返回了故乡陶家园,理由是“不堪吏职”。后来,尽管陶渊明又有几次踏入仕途,但都时间不长,40左右岁的时候最后一次在彭泽县令位上干了仅仅81天就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倔脾气,撂下挑子就挂印归乡了。别以为他这一甩袖子,从此就彻底回家望南山、养菊花,优哉游哉去了;尽管此后的三年里他彻底断绝了再入仕的念想,还写出了一批如《饮酒.其五》这类佳作:</h3><h3><br></h3><h3>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h3><h3>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h3><h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h3><h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3><h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h3><h3><br></h3><h3> 今人读了这诗,多么希望诗人再无羁绊,一直过这样的日子下去,那该多美好啊!可事实真就很残酷,不久,陶家真就又摊上了大事儿。那是六月的某个夏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毁了诗人一家仅有的,赖以遮风挡雨的陶家老宅,使本来勉强可以维持的日子,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最后只能栖身于堂弟家的渔船里艰难度日。尽管日后在亲友的帮衬下,诗人重新在南村起了新屋,但日子过得愈发艰难,甚至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可怜境地。</h3><h3>今人谈起古之隐者,往往会用到“安贫乐道”等崇仰之词,其实真有几人能安贫乐道?在“倾壶无余沥,窥灶不见烟”的境况下,谁能心安、身安、乐道?只有鬼知道了。</h3><h3><br></h3><h3> 公元427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隐士、田园诗人陶渊明与世长辞,终年76岁。想来东晋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40多岁,而诗人却能活到如此高寿,可谓罕有。</h3><h3><br></h3><h3> 用今人的眼光打量诗人的一生,也许我们会从中看出许多问题,生出许多感悟。纵观诗人陶渊明的平生琐碎:从事业角度讲,诗才横溢,自不必说,但从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角度讲,就该属于那种极不够格的一类,或者可以说他是个极没责任感的人。母亲一生跟着他遭罪,晚年更是在不安中抱憾而去,尽管他得知母亲病逝后昏厥过去,尽管他醒来扑倒在地,头磕石砖至血肉模糊,大叫“母亲啊!儿不孝!”可又如何?他第一任妻子与他结发10年就劳累而死,尽管他在求婚时为她写下了动人的诗句,尽管他也对她一往情深,但对她这个生命体却没有认真关爱,贫苦之家仅让她一个弱女子支撑,这能叫爱吗?第二个妻子依然如故,说白了也就是守着一帮孩子,陪着一个会作诗的酒鬼丈夫病马拉重车般地熬着,哪有什么快乐与幸福而言?为人父就更不必说了,他自年青开始就整日喝酒,生出一堆智力有问题的孩子也是情理之中,也许自他开始起了个坏头,影响了后来一代代诗人嗜酒任性,整的“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生出一帮近乎白痴的后生。</h3><h3><br></h3><h3> 今天看来,陶渊明虽是绝世诗才,但真是长板超长,短板超短。除了写诗可以说没几样能拿得起来的,如果能够虚心点儿还好,可恰恰他又不能放低身段儿,低调做人,客观处世。不但如此,还矫情难弄,经不起一点儿忤逆和委屈。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怎么能融入社会?不能包容别人,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个致命的问题。换一个现在的人可能会想: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啊!可五柳先生那时就是无法改变自己这些个“毛病”。</h3><h3><br></h3><h3> 陶渊明和他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每当在浊世中滚打的人们读到《桃花源记》都会心生些许憧憬;每当我们想到《归去来兮辞》都会萌生“归去”之意……也许恍惚过后才会幡然顿悟:我们根本无处可归!</h3><h3>每次梦到五柳先生,我的眼前都会浮现野火,仿佛就是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六月,火光中肝肠寸断的诗人把家人搂在一起,眼噙热泪…</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5.1.25</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