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微语】<br>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br>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font></h3> <h1> <b> <font color="#010101">【写在前面】</font></b></h1> <h3> 早晨,我在灯下早早地打开电脑,静静地阅读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那些质朴的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喜乐的日子,风过而竹不留声。在无聊的日子,不风流处也风流。在苦恼的日子,灭却心头火自凉。在平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楼台。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清欢之灯……</font></h3> <h3> 正当我沉浸在静穆思考之中时,朋友发来了一篇文章,原来是小美谱写“新春第一篇”的征稿启事:“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美篇开启春节文章征稿活动,邀您和美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春节故事。”短短几句话,包蕴着巨大的内涵。</h3><h3><br></h3><h3> 思索良久,春节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远的不说,就这几年,我的春节生活也和我的退休生活一样,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下面按时间顺序,摭拾生活画面,选取几个镜头,回顾那难忘的场景,品尝那浓浓的年味。</h3> <h1><b><font color="#010101">【镜头一】</font></b><b><font color="#010101">2017春节,洛阳关林行</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志在春秋浩气长——丁酉 拜谒关林庙</font></b></h1> <h3> 2017年2月1号,丁酉年正月初五,怀着极大的兴趣,全家人自驾车前往洛阳关林,拜谒仰慕已久的关林庙。上午拜谒关林庙,下午参观天子驾六博物馆。</h3> <h3> 早饭后,车子驶入连霍高速,好在没有堵车,从渑池到洛阳,8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径达关林。</h3> <h3> 关林庙前,人流如海,车流如潮。好不容易见缝插针找到了停车位。</h3> <h3> 春节期间半价优惠,门票一人半价20元。入口验票时每位游客还破例收了个红包,内装1元人民币。</h3> <h3> 洛阳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h3><h3> 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h3> <h3> 关林庙占地180亩,正门为五开间三门道,朱漆大门镶有81个金黄乳钉,享有中国帝王的尊贵品级。殿宇高耸,飞翅凌空,气势峥嵘。正门“关林”二字,是被世人奉为神笔的洛阳书法家王铎所书。两个大字,笔力刚劲,其神韵透于匾外,令人叹止。</h3> <h3> 据碑文记载,现时之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在洛客商捐资,依宫殿式样修建。石狮御道是皇帝或朝廷遣官致祭时的专用步道,百狮百态,惟妙惟肖。因御道甬柱、栏板多为信众所捐修建,祈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故上多雕刻铜钱纹饰,寓意四方来财,故民间又称之为“生财之道”。</h3> <h3> 关羽墓前植有古柏千株,故称关林。关羽一生,以忠义和勇猛见称。从三国到隋,人们把他视为盖世英雄。而到隋朝以后则把关公作为神灵顶礼膜拜。 </h3> <h3> 步入关林庙,一路向北, 沿东西走道、折而向南,大道一侧排列了数面大鼓,上书“平安福鼓”、“团圆福鼓”、“健康福鼓”、“好运福鼓”、“事业福鼓”等等,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敲击,鼓声阵阵,欢快悦耳,声震云际。</h3> <h3> 为了给游客奉上一场年味无双的庙会,2017关林庙会精心策划了千年香火、黄金景观、桃园花市、奇幻王国、穿越三国等五大景观,并增设年味无双大舞台、洛阳戏曲擂台等舞台表演,同时加入以穿越三国为主线的真人互动环节。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h3> <h3> 上午11:30,按关林庙会的安排,是例行的舞狮表演。洛阳偃师刘偃民狮舞团精湛的舞狮表演,赢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h3> <h3> 12时许,我们乘车离开关林庙,一路向北,准备到风味楼小街品尝美食。</h3> <h3> 离开关林庙,驾车向北,车子太多,走走停停,1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50分钟,终于来到洛阳中心百货大楼附近风味楼小街,品尝洛阳著名小吃——小街锅贴,绝配馄饨、鸡蛋汤、玉米糁汤。这家锅贴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色香味俱佳,价格也不贵,30元/斤。就是人太多,楼上楼下都是食客。买锅贴要排队,占个座要等别人吃好才有位。</h3> <h3>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饱餐了“舌尖上的美食”。饭后稍事休息,穿过中州大道,几分钟便来到了“驾六博物馆”。</h3> <h3> 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广场,东周王城遗址区的东北部。2002年洛阳进行河洛文化广场人防工程建设时,文物部门在这3万平米的区域内探得古墓600余座,车马坑、马坑29座,其中的“天子驾六”车马坑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专家惊叹它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博物馆门票也是半价优惠,每人15元。 </h3> <h3>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在这块“天中之地”上,东周诸王经营了长达515年的辉煌岁月,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厚重文化。 “天子驾六”的惊世出土以及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创建,“王城、王器、王陵”的精美展览,为我们目睹那段灿烂的历史,以及新世纪新洛阳开辟了全新的窗口!</h3> <h3> 博物馆是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h3><h3><br></h3> <h3> 天子驾六是我国古代礼制的一种行为。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h3> <h3> 洛阳市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以其精美的文物陈列,壮观的车马坑实景展示,向世人展示了古都洛阳悠远的城建历史、璀璨的物质文化,已经成为提升古都洛阳的城市文明,向海内外宣传新洛阳的文化窗口。站在这里,可以窥见昔日天子端坐六驾马车、至高无上的威猛形象,又似乎可以遥想有着“九朝古都”美称的洛邑的庄丽辉煌!</h3> <h3> 丁酉年春节过的和往年大不同:拜谒了关圣帝,游玩了关林庙会,洛阳关林大门石坊一副楹联,“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长”,充盈心房;品尝了洛阳风味楼锅贴,独特风味,颊齿留香;参观了“天子驾六博物馆”,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尤其是朝拜的圣域,祈福避禳的圣地——关林庙令人久久难忘。</h3> <h1><b><font color="#010101">【镜头二】2018春节,赵沟古村公益行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春节,美好的日子从“头”做起</font></b><br></h1> <h3> 2018年2月4日(农历戊戌年立春之日)一大早, 我们一行10多位文友,连同渑池武强医院医生、渑池黄花格格发艺理发师,组成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 自驾车沿南闫国防公路,一直向渑池县境内北段村——“中原石头城”赵沟古村驶去。为赵沟村民免费理发、义诊——春节,美好的日子从“头”做起!</h3> <h3> 渑池县赵沟古村位于渑池县北部山区的段村乡境内,三面环山,是三门峡乃至河南省明清古建筑群保护最好的村落之一,已有上千年历史。</h3> <h3> 2009年,古村作为电影《玫瑰谷》的主要外景地,首登银幕;次年9月,当地政府在这里又拍摄了《留驻桃花塬》,自此赵沟古村声名鹊起。古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到此参观、游玩。</h3> <h3> 大地虽已解冻,然寒风呼呼,颇有几分凉意。南闫公路双行车辆,平整宽阔。北去的车辆不多,迎面而来的都是“晋”字车牌的运输大挂车。离开城区,往山里走,煞是惊险。弯多坡陡,轿车小心行驶, 左拐右折,穿越3个隧道,近50公里路程,一个半小时 终于到达 古村。 </h3> <h3> 下了公路,折而向南。古村地势低凹,南边映入眼帘的是神形毕肖若隐若现的笔架山、书山,回首北望,是器宇轩昂威猛无比的虎山。</h3> <h3> 1号古槐矗立南边山下,村子中央。尽管严冬,然树身粗大,冠盖如云,枝枝丫丫,伸向四方,腾入高空,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据传这棵古槐树龄2500年,树围4.5米,冠幅30米。村民敬其为“神树”,有“枝不挂屋、鸟不做窝、洞不生虫、晴日生香、夜生白光、旺不见长、有求必应、建村植槐、庙槐同期、根井相连”之美誉。</h3> <h3> 层层石头台阶,背阴处积雪尚未融化;鳞次栉比的石头土坯老房子,房顶一片积雪。背靠连绵的大山,在蓝天、白云、红灯、古槐映照下,安详静谧。</h3><h3><br></h3> <h3> 理发师刚下车就立即开始了工作。“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技艺精湛的理发师很受村民欢迎,赵沟村民乐滋滋地,足不出户,尽享“头等大事”之乐。</h3> <h3> 几位医生不顾“鞍马”劳顿,在寒风中为村民开始检查诊疗,答复村民医疗咨询。也许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村山清水秀,我观察了一会,几位老年人竟然血压正常,面色红润,身板硬朗。个别颈椎有问题的医生在耐心按摩,医疗指导。</h3> <h3> 九点多了,一位老人坐在古槐下大石盘上开始早餐。一碟青菜,一碗稠粥,吃得津津有味。</h3> <h3> 简陋的石头土坯檐下,一溜红灯高高悬挂,透露出几分年意。老人站在门前,吃着简单的早餐,旁边是他的老伴和小孙子。我和老人攀谈起来,他非常高兴,一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二为在外打工刚刚返家的亲人。</h3> <h3> 村民陆续聚集到村中古槐前,趁着义诊、义务理发的当儿,我们一行在村里一位热心青年赵乐鹏带领下,开始参观古村民居。</h3> <h3> 路旁屋侧,一个长2.7米、高0.6米、宽0.5米、一次可喂8匹马的马槽体型硕大,映入眼帘:见证着赵沟昔日的辉煌与繁荣。</h3> <h3> 有着积雪的石磨,落寞地停留在那里。</h3> <h3> 行走在巷道,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的魅力。石板路蜿蜒迂回,曲径通幽,石壁、石墙顺势而建,石碾、石磨、石臼呼应顾盼,古庙、古祠、古宅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尤其感到惊讶的是,好几处房子的根基都是直接建在硕大无比的巨石上。古村村民借助天造地设的优势,建基盖房,省时省力,结实美观,聪明智慧可见一斑。</h3><h3><br></h3> <h3> 有着500年历史的“奶奶庙”,院内砖雕、木雕极具特色。据说此庙求福得福 ,求子得子,极其灵验。10年前村民自发重新修建。庙檐下悬挂了一串红灯,日光透过窗子,斜照其上,红火透亮,煞是壮观!</h3> <h3> “奶奶庙”前石堰下,有一古泉。为村人提供生活用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不溢不落,俯视如镜,故名“镜泉”。随行的赵先生讲,镜泉周边的石条上千年,至今微丝不动,极其牢固,水池旁边的捶布石历经千秋,平整如初。只见水面清冽,古树倒映,枝节毕现。</h3> <h3> 曲弯交错的石径,巍然屹立的古槐。</h3> <h3> 面对众多游客,旁若无人的黄狗,踱来踱去,似乎早已见怪不怪;远处山坡,传来牛儿的铃铛声;树梢上,几只鸟雀飞来飞去,发出鸣叫,更衬托出山村的宁静。</h3> <h3> 村子土鸡或站或立,有的觅食,有的闲聚,咕咕咕地轻声叫着,似在诉说着新的发现。</h3> <h3> 碎石小路曲曲弯弯,山间石屋星星点点。背阴处,踩着积雪,踏着石块,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一块石头,一个方木,一个圆孔,似乎都有神秘的来历 ,动听的故事。</h3> <h3> 听赵乐鹏先生讲, 村子里鼎盛时,曾有1000多口人 。后来,由于外出求学諸多原因,村民慢慢离开了村子。多年前,还有300来口人,目前村子里留下的只有100来口了,且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夏天凉爽,避暑胜地;炎炎冬季,柴火取暖,虽有烟熏,倒也习以为常。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默默地过着平静的生活。</h3> <h3> 由于地域比较封闭,加之历史等诸多因素,这里尽管古朴优雅,但是仍然比较贫穷落后。这些年,当地政府以及扶贫包村干部,在财力投入和精心规划上做了很大努力,古村面貌有了极大改观,但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第一城”,还要花费很多心血。</h3> <h3> 年近古稀的我,平生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春节;平生第一次走进古村,那别有洞天的石板路,明清古朴典雅的建筑,淳朴善良的村民,天然氧吧般的沟谷,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h3> <h3> 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12月26日下午,渑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喜来主持召开赵沟古村民宿发展座谈会,探讨交流赵沟古村精品民宿发展情况。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副会长、宿联中国董事局主席凌新建,纳里有家民宿创始人王丰等出席会议来到渑池,与会领导围绕赵沟古村民宿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要求高站位认识赵沟古村精品民宿规划工作,让渑池传统文化、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充分展现,大放异彩。</h3><h3> </h3><h3><br></h3><h3> ——衷心期待,再次来到赵沟,目睹赵沟新风采!</h3> <h1><b><font color="#010101">【镜头三】2019春节,“随手拍•晒年味”</font></b></h1> <h3> 2019年元月16号,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独家推出第四届“随手拍•晒年味”微摄影摄像大赛。</h3> <h3>今年的春节有些特别,</h3><h3>2018,改革开放40周年!</h3><h3> 2019,新中国成立70周年! </h3><h3>七十年沧桑巨变,</h3><h3> 你还记得那些年的春节吗? </h3><h3>一起来回忆关于“年”的味道吧! </h3> <h3> 戊戌岁尾,送犬迎猪。渑池街头,物产丰富,人来熙往,喜气洋洋。</h3> <h3> 元月16号下午,读了征集年味的消息,我立即去到渑池县仰韶大街,在仰韶大厦南边,拍下了数张照片,选择了两张,题目确定为《香米糕,爆米花,过年尝个鲜》,发 给了人民日报社规定的邮箱。</h3> <h3> 没有想到, 元月23号,《人民旅游》《民生周刊》同时刊发了我的这一组照片。作品编号定为20。</h3> <h3> <font color="#39b54a"> 编号20号作品《香米糕,爆米花,过年尝个鲜》——元月23号,同时刊发在《人民旅游》《民生周刊》</font></h3> <h3> 这70年,中国简直是“跑”着发展,家乡人民生活变好了,变丰富了。</h3> <h3> 元月23号下午,我再次来到了仰韶大街,在盛瑞祥大楼前,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挂红披彩,喜迎2019新春;在好又多百货楼前,停满了购物的摩托车,一片喜庆,于是拍下了一系列照片。</h3> <h3> 元月29号,其中的第一张照片,题目定为《张灯结彩迎春节》,再次被人民日报社选中,《人民旅游》《民生周刊》同时刊发了我的这幅作品,编号为67号。</h3> <h3> <font color="#39b54a">编号 67号作品《张灯结彩迎春节 》——元月29号,同时刊发在《人民旅游》《民生周刊》</font></h3> <h3> 这三张照片2019年2月6日第三次刊发在 《人民旅游》《民生周刊》(编号153)</h3> <h3>作品:《灯光璀璨地坑院》</h3><h3>时间:2019年</h3><h3>摄于:河南三门峡</h3><h3>故事:戊戌岁尾,国泰民安。陕州地坑院漂亮的树形灯、地坑院轮廓灯、地灯以及设计新颖的花卉灯,遍布塬上。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年味浓浓,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h3> <h3> 夜晚,我在灯下,继续读着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h3><h3><br></h3> <h3>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h3><h3> 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h3> <h3> 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h3> <h3> 戊戌岁尾,余日可数;己亥走来,光辉耀目。我知道,我的春节,还要延续,我的故事,还要叙说。</h3><h3><br></h3><h3> 我坚信,己亥年不平常的开头,必定会迎来别样的春节!</h3> <h3>作者简介</h3><h3> 陈旭,网名“贯朽粟陈”。河南渑池人。渑池高中退休教师。原河南省特级教师,部级劳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