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是昌江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地处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角的霸王岭腹地。</h3> <h3>洪水村离昌江县城大约70公里是王下乡最偏远地处深山老林的一座原始的黎族山寨。清晨,带着几许期待、几许神秘我们从东方出发,导航直指一一洪水村。</h3> <h3>不曾想车刚进昌江地界路两边早开的木棉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h3> <h3>对昌江的木棉花早有耳闻,每年的二、三月份来这里赏花的车队排的如同长龙见首不见尾。之前已和朋友约好,春节期间会专程来这里赏木棉花。但不曾想的是这早开的木棉花像是为了迎着我们的到来而提前开放⋯</h3> <h3>为了赶路我们只是下车拍了几张照片,便充充地告别了还在含苞待放的木棉花,约好从洪水村回来的时候再好好欣赏一下。</h3> <h3>去㓋水村的路很难走,两边是悬崖峭壁,前方一弯接一弯,全程下来没有一处超过200米的直线,逶迤绵延的山路根本不知路的尽头在哪里。这时车上晕车的女伴已经吐的不行不行的了</h3> <h3>就这样一路风景一路胆颤⋯</h3> <h3>这里山脉绵延起伏,河流纵横,林海莾莾,完全是一处养在深闺里的世外桃源。风景秀丽如画,但只能是在车里拍照,狭窄崎岖的山路是不能停车的。</h3> <h3>山路两边随处可见的野生芭蕉。</h3> <h3>野生木瓜。</h3> <h3>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终于进村了!</h3> <h3>村头的左手边出现了一片茅屋顶。这就是让我们不辟辛劳,一路心跳加快跑来看的黎族船型屋。</h3> <h3>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保留着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堪称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目前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型茅草屋部落。</h3> <h3>整个房屋轮廓像极了一条倒扣的蓬船。</h3> <h3>很原始、很生态。泥墙,低矮的茅草,乱石堆砌的路。</h3> <h3>曾经鸡犬相闻的黎族村寨,如今已经寂静无声。十多年前,政府给村民们盖了新居,这里只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了下来。</h3> <h3>船形屋的下边是一片开阔的稻田地。当车在山上盘旋时,从车窗往下看这里有如一幅美丽的画卷。</h3> <h3>洪水村这个“文化孤岛”,它是体现最原始的黎族文化地方,它隐身于海南西南群山中,村民大多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橡胶和养猪,黎族文化的各种烙印在此都能找到。</h3> <h3>看到挂在树上的大喇叭,让我着实惊讶!因为这东西我太熟悉了,想起了四十多年前,我下乡当大队广播员的日子。今天的洪水村还在用它,不能说是落后,还是说它原始吧!</h3> <h3>过了中午肚子饿了时,满村子找饭店一一没有。在唯一一家小卖部里买桶泡面,偶尔吃吃也挺香。</h3> <h3>卖店的女主人今年六十了。一辈子没用过任何化妆品的她,一生劳碌,大山哺育她,泉水滋润她,吸着含有百分之百负氧离子的空气,吃着纯天然没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到也显得年轻。</h3> <h3>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生育了“五朵金花”,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来了个儿。</h3> <h3>洪水村的民风很淳朴,还没有受到商品经济的侵蚀。靠原始刀耕火种,不施肥、不喷药、用山泉水灌溉的“山兰米”,3元钱一斤。称给的高高的还一把一把往我们的兜子里装,直到我们摆手制止。</h3> <h3>用古法酿制的“山兰酒”尝过之后,觉得酒精浓度稍高一一没买。</h3> <h3>海南黎族是最先登陆海南岛的世居民族。部落的女子长到13、14岁就要开始纹面了,这样的风俗延续了上千年,女子不纹面是嫁不出去的,死后祖先也不认她们。现在的寨子里,纹面的老阿婆还是可以找得到,只是遗憾的来去匆匆与此失之交臂。</h3> <h3>意犹未尽,告别洪水村天色已较晚。</h3> <h3>当车行至到昌江木棉花观景台时,错过了最佳的拍照时间,天已暗了下来。只有带着虔诚、默默期许。许岁月温良、许时光静美、许记忆不老、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一生香如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