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乡土情结

月轻盈

(原创)作者:赵素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h3>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吃完饺子放鞭炮。”儿时的歌谣,把节日的欢乐气氛,渲染得淋漓,也把巷子里陈酿的酒香散发得格外醇厚。</h3><h3><br></h3><h3></h3><h3></h3> <h3>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魂牵梦萦、刻骨铭心。它以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 </h3><h3> 不论是孩提时期对“过年”的向往,还是成人时期对“年关”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美好愿望。 </h3><h3> 远在他乡为了理想打拼的游子,满怀疲惫,裹着风尘,独自奔波在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群中,四处漂泊的艰辛,失意时的沮丧,让家的思念,成了隐痛。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闹市,都让人感觉到年关的临近。</h3><h3> 新年的步伐催促着游子的脚步,也带来亲人们的翘首期盼。</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该是回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候了,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指引着游子们回家的脚步。</span><br></h3><h3></h3><h3>  站台上,汹涌的人潮带来的繁杂和喧嚣,满载着游子的期盼。提着行囊的人流,和站台上等待的人群,互相透视着,寻找着••••••目光终于交织在一起,那熟悉的脸庞,熟悉的身影定格,于是一阵欢呼,奔跑。</h3><h3></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熟悉的街道,带来熟悉的问候,暖暖的指引着你回家的路,到处都呈现出和谐的景象。家又变真实,触手可及。一家人团聚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着微笑,春节是温馨的,是快乐的,也是“忙碌”的。人们都忙的不亦乐乎,不管大人、小孩全部出动。李家扫房子,王家擦玻璃,张家买对子,孩子们的鞭炮买到了。“大地红,礼花弹,钻天猴••••••”孩子们天生就是快乐宝贝,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开始陆陆续续的响起。</span><br></h3><h3><br></h3><h3></h3> <h3> 对春节最鲜活的记忆,总是留在儿时。那大概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了。</h3><h3> 在儿时的记忆中,过年时的热闹景象,是从杀猪开始的,杀猪场里,屠夫磨刀霍霍,烧好一大锅滚烫的开水,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赶过来凑热闹,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把猪抬到案子上,屠夫老练地给猪放血、刨毛、开膛。偶尔,在旁人不留神的情况下,猪从手下挣脱,一帮人便围追堵截,孩子们在后面嚷嚷着,猪叫声、嬉笑声淹没了整个村子。杀猪宰羊,鸡鸭鱼肉也是少不掉的。这时候,最快乐,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了,垂涎三尺的期待着把这些都做成红烧肉、小酥肉、回锅肉、腌成腊肉,好吃又不腻,撩逗着你的食欲。</h3><h3> 这种场景在城市里无法看到。但城里的人们可以买到加工后的肉食品和豆制品。制作过程带来的乐趣,只在偏远的乡村里可以享受到。石拐里磨出的豆浆,在石磨的转动下流出,在摇架上的包袱里过滤,然后煮沸,点浆,碾压,一包热腾腾,白嫩嫩的豆腐就出来了。那种鲜美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这种原始的制作方法,烙印着古老的石器时代的痕迹,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这种纯天然的加工方法吸引了众多的城里人,追逐绿色食品的人们把繁荣带到了乡村。</h3><h3> </h3><h3></h3><h3><br></h3><h3></h3> <h3>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h3><h3> 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馒头。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寓意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馒头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h3><h3> 腊月二十八的头天晚上,各家各户就把面和好了。到了二十八,一家人都在厨房里忙活,面点在人们的手里变成各种造型。等到笼屉盖子一掀开,满屋子热腾腾,馒头特有的香气直往你鼻子里钻。大人们随手拿起一个热馒头,把馒头掰开,递给身边馋嘴的孩子们。这其乐融融的景象,弥漫的香味,把祥和的节日气息,从各家各户的窗子里飘出。</h3><h3> 祭祖,贴对子,放鞭炮,吃年夜饭。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h3><h3> 年夜饭就仿佛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华夏子女。无论相隔有多远,工作有多忙,每个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地赶回家,就为了吃上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当空气中飘着浓浓的年味,全家人围坐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时,每个人的心中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h3><h3> 年夜饭,每家每户,都会把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餐桌,杯光盅影里,老人们的笑脸洋溢着喜悦与满足;兄弟间嘘寒问暖,关怀倍至;孩子们也夹在这幸福的气氛当中,让老人孩子们都能从喜悦中感受着团圆的喜庆。大家互相祝福着,希望享受着天伦之乐的老人们能够安度晚年,在异乡忙碌的人们能心想事成,平安健康!祝愿可爱的孩子们学业进步,天天向上。对他们来说,年夜饭的意义并不在一顿饭,而是一种团圆和慰藉。</h3> <h3>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便围坐在带空调的房间里,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充分享受着充裕的现代文明,网络、电视里及时传来了祝福的话语和欢乐的节目,固定电话和手机也及时捎来了亲朋好友的问候。每个人都尽情挥洒对新年的祝福和兴奋。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礼花照亮了夜空。与鞭炮声相映成趣的是同样不绝于耳的短信嘟嘟声,短信拜年已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祝福方式了。</h3><h3><br></h3><h3></h3> <h3> 电视、网络里将过年的欢乐演绎得流光溢彩,那欢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真正的欢乐,每一个人营造的欢乐,同时又充分享受着别人的欢乐,于是快乐便长存于我们的胸中。过年,就是挥霍一年中点点滴滴储存起来的欢乐心情,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待到春节装进酒杯或燃放于烟花爆竹之时,同亲朋好友们共同分享。</h3><h3> 春天,就这样悄悄的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然张开了眼。山也渐渐鲜活起来了,太阳更加的璀璨夺目了。</h3> 作者简介 <h3>作者:赵素侠,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被录入《散文选刊》和《2003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分别在《莽原》、《牡丹》、《躬耕》、《热风》、《新潮》、《石油文学》、《青岛晚报》、《独生子女》等杂志上发表作品。2009出版发行了个人文集《记忆的形状》,该书被选入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