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月枫

<h3>  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从西汉滥觞到现在已有2000年的历史,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的泉店村是它唯一的发祥和传成地,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h3><h3> 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本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他剧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说唱特点突出,原音保留完整,因而具有戏曲史价值,它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于源于生活的见证,因而具有艺术价值。它取材于历史战争,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h3><h3> 近年来,华阴老腔先后代表陕西参加全国性艺术大赛,获国家级金奖三项、省级一等奖十多项。应邀在全国20多个城市和大专院校演出,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演出,国外观众称华阴老腔为“东方古老的摇滚乐”。多次应邀赴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单位录制节目,在全国引起轰动,先后有10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被誉为华阴的名片、渭南的符号、陕西的亮点。</h3> <h3>  2018年10月的一天,我来到了华阴,在朋友的推荐下,听到了华阴老腔一声吼。台上七人唱的热火朝天,老艺人们从血脉里迸发出的激情,让我一下子看到了表演的最高境界。在与老腔艺人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不低头不服输的倔劲儿,被他们对老腔艺术的喜爱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动。为了记录他们的苦乐表情,定格他们的精彩瞬间,我将镜头对准了他们……</h3> <h3>  张喜民,1947年出生,渭南市政协委员,华阴市第二届劳动模范。1962年师从张尚坤学艺。同年开始跟随张尚坤说戏巡回演出。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老腔班社。几十年来张喜民带领班社其他几位艺人足迹遍布全国并在各文艺汇演中屡获大奖,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先后收徒20余人。张喜民是华阴老腔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老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哈苏500CM拍摄)</h3> <h3>  张全四,又名张四季。1949年出生。擅长老腔中的帮档。1980年加入喜民老腔班社,跟随张喜民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在各文艺汇演中屡获大奖。张全四是华阴老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老腔艺术保护、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富有张力的表演和所手持的板凳已成为了华阴老腔的标志。(哈苏500CM拍摄)</h3> <h3>  张拾民,1955年出生。1980年加入喜民老腔班社,是张喜民的三弟,擅长老枪中的后槽。张拾民在老腔艺术保护、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哈苏500CM拍摄)</h3> <h3>  刘西仓,1952年出生。60年代起跟随艺人王振中学习老腔,擅长板胡演奏,加入了王振中老腔班社,演出传统的老腔皮影戏。刘西仓在老腔艺术保护、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哈苏500CM拍摄)</h3> <h3>  张转民,1944年出生,1980年加入喜民老腔班社。是张喜民的大哥,擅长板胡演奏。多次参加全国巡回演出,屡获大奖。在老腔艺术保护、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哈苏500CM拍摄)</h3> <h3>  贠玉堤。1947年出生。自幼酷爱戏曲艺术,擅长低音二胡演奏。2014年加入华阴市文体局组织的老腔艺术演出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贠玉堤为老腔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做出了贡献。(哈苏500CM拍摄)</h3> <h3>  张新民,1956年出生,自幼跟随父亲张余生学习老腔。父亲去世后,自己组建班社,演出传统的老腔皮影戏。2003年加入华阴市文体局组织的老腔艺术团,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吹奏唢呐,屡获大奖。在老腔艺术保护、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哈苏500CM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