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汗努尔达坂——西北行漫记之五十三

周强国

<h1>  离开巴音布鲁克镇前往轮台县("轮台"维吾尔语"雕鹰"之意),正值国庆,高速路还不通,说是维修。昨天是国庆的第二天,也因高速路不通,我们只好沿着G218国道行驶,没走出四十公里又遇G218维护,无奈改道至G217国道。今天本以为沿着G217国道顺利前行,谁知前方修路受阻,又转回到了G218国道。这一绕,绕得我速记都记得有点儿晕。<br>  汽车迎着太阳而去,高原气候,气温低得来穿上棉衣都觉得冷,太阳的光线却强得来刺眼,尽管是在早上。<br>  我将帽檐压低,尽量避开正面光束来袭,侧面目视窗外。眼前的雪山,草地迅速地后移,唯有天边的太阳,任我们怎样追赶,一点儿也不曾改变我们之间的距离。<br>  汽车一路上坡,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十一时许,我们来到一座山的顶端,这里一马平川,视野开阔,不远处聚集了不少人,荒芜的土地上飘扬起无数的五彩经幡,很是壮观。但凡经过这里的旅游大巴、自驾游,都要在这里刹一脚观光游览一番。<br>  我们也不例外,打开车门脚还来不及沾地,迎面而来的寒风直往肌肤里钻,尽管艳阳高照。</h1><h3><br></h3> <h1>  这是一个三岔路口,路口处横立着一块白里稍带黄色的大石头,石头上刻着蒙、汉两种红色文字。我不懂蒙文,汉文一看便知“查汗努尔达坂”。其意,真还得多交代两句,“查汗”为蒙古语,意思是白色,“努尔”音译“淖尔、诺儿”,意思是湖,“达坂”为突厥语通用词,是山顶低矮平缓之处的意思,即汉语“垭口”,“查汗努尔达坂”就是山顶上白色湖泊之意。石头的右下方还刻着一排小字“海拔3680米”,好家伙,比我们翻越的天山还高出700余米。这里也是巴音布鲁克的高点。<br>  过去这个地方叫扎尕斯台,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传承的地名。1929年,有一个叫舒伯格的英国人,在他的游记中就明确记载为zagastan。<br>  查汗努尔达坂这个名字是近些年才开始叫的,但是当地的牧民仍然叫他扎尕斯台。<br>  据了解,“查汗努尔达坂”这个名字用在此是错误的。“查汗努尔”是湖的意思,怎么会用“湖”的名字做“达坂”呢?刻在石头上的蒙文在写法上面也有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据说是当时修路的时候养路段的人不太懂所造成的。<br>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许多地名承载了一个地方人长时间的记忆,本身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h1><h3><br></h3> <h1>  其实,最吸引人们停留下来的还是那著名的扎尕斯台敖包,在蓝天白云下矗立于查汗努尔达坂的石头标识旁,那一层一层又一层的彩色经幡,从高高的敖包顶端向四周放射而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伞蓬,五彩经幡在风中吹得“呼啦啦”地响,灵动得好似从九天之外飘来的硕大花轿。敖包的底部是水泥浇铸而成的一个大圆圈,很是扎实。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大、最豪华、最有气势、最多五彩经幡的敖包,在荒芜的山巅独树一帜,格外引人瞩目。但凡到此一游的人们几乎都要观个光,拍个照,合个影,围着扎尕斯台敖包至少转一圈,有的信步闲庭,有的念念有词,有的双手合十……很是虔诚。<br>  其实,敖包最早是人们用石头在路边堆成的一种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神和祈祷丰收、幸福、平安的象征。这不,扎尕斯台敖包前面就有一个长方形的大鼎。</h1><h3><br></h3> <h1>  和静县博物馆馆长对扎尕斯台敖包上几根类似金刚叉的东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是苏里德,是从内蒙过来的。按道理来说,敖包上面不应该有这种东西。苏里德是很神圣的,是渥巴锡或成吉思汗手上拿的权杖一样的东西,黑色是代表战争时候用的,白色表示着和平。真正的渥巴锡苏里德应该是放在寺庙里面供奉的东西,把这个放在敖包上面是不合适的,这是文化的一个错误的现象。”<br>  蒙古族有很多部落,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敖包,甚至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敖包。扎尕斯台敖包不属于任何部落,他在达坂上就是一个路标。</h1><h3><br></h3> <h1>  一般情况下,敖包是堆石、柳树枝以及风马旗(亦称“风马经幡”或“五彩经幡”。“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风。藏民族认为崇山峻岭的雪域藏地、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哈达组成,真正的用意还是祈求平安或作为标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