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情缘

枫树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戏剧情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细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坚持最久的,越发爱好的,那便是对戏曲的喜爱和坚持。</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六十年代的我,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的盛行,成就了我对戏曲的爱好和启蒙。对样板戏敢唱、能唱、会唱和爱唱,并且还表演得有板有眼,模仿得惟妙惟肖,竟然始于我还不记事的孩提时代。当然,这些都是大人们在对自己童年的夸赞中知晓的。</p><p class="ql-block"> 在那时,县城的主要街道路口以及每个村子里,都会在高高的电线杆上,悬挂一只或几只高音喇叭。在收音机还是奢饰品的年代,这就是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广播是政治舆论的喉舌,听广播便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上下学的路上,还是在上下班的途中,还是在劳作的田间地头,都能把党中央的声音,及时传播到每个角落。每天早中晚三次定时播出,风雨无阻。时政新闻、革命歌曲和文艺曲艺等是广播的主要内容。现代京剧样板戏就成了最受欢迎的文艺娱乐节目。无处不在的样板戏,耳濡目染,就渐渐地就喜欢上了,也成为学唱样板戏的主要途径。爸爸在文革中期被错打成右派,回老家劳动改造。七三年平反恢复工作后,补发工资新买的收音机便是家里的主要家当之一,我是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听戏学戏,就更加地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老师是兼任语文算术等所有科目的,音乐课主要教唱革命歌曲。为了活跃学习气氛,老师经常点名让我献唱一些京剧样板戏的的唱段,我也就有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小学五年级,我就把现代京剧样板戏所有剧本及画册,全部收集齐备,时常对照剧本,回味看过的演出。大部分剧本至今还在珍存着。一些熟悉的剧目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全剧的唱段和念白,我几乎都能念唱背诵下来。书店里有售的样板戏贴画,我就会央求母亲买来,张贴在家里。</p><p class="ql-block"> 县里的河北梆子剧团,是唯一的国营剧团,经常下乡演出。搭台唱戏,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剧团紧跟时代步伐,把样板戏的京剧唱腔,改编移植成河北梆子,演出效果新颖别致,很受欢迎。自那时起,对梆子唱腔的喜爱,延续至今,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与妈妈和妹妹一起,观看了河北梆子《渡口》短剧后,回到家,就把盛干粮的别绑当小背篓,与妹妹一起,模仿着剧情里渡河的情节,表演一番,逗的大人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遇有演出的机会,晚饭后就会跟随大人们,披星戴月,赶路看戏。有时要步行往返十几里路,也是乐此不疲。这也是儿时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七八年,我考上了县第一中学,成了一名住校生。母亲为了照顾我上学方便,后来也就申请了工作调动,从农村公社的信用社调入到县城所在地的城关农村信用社,我们的家就搬进了母亲工作单位的大院里面。</p><p class="ql-block"> 家门口马路偏对过就是县剧院,咫尺之遥。剧院高大恢宏的建筑外形,独木到顶的室内结构,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典范。剧院舞台上的锣鼓声响,在家里足不出户几乎就能听得见。</p><p class="ql-block"> 剧院的美工黄哥,写得一手好字,甚是羡慕。他负责书写每天的演出海报,公告张贴在县城主要位置。课余时间,我就经常去黄哥的宿舍兼办公室,看他写字,渐渐地我们成为了好朋友,我也就成了剧院里的常客,有时还能蹭到免票看演出。</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剧院的演出活动还是挺频繁的。每晚读完夜校回家,只要听到剧院大铁门吱吱扭扭开门的声响,预示着今晚的大戏将终,便会飞奔冲向剧场。幸运的话,能有十多分钟的时间,饱饱眼福和耳福。有时刚刚跑进剧场,大幕关闭,剧终人散。</p><p class="ql-block"> 剧院演出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河南豫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山东梆子等剧种。省吕剧团的名家郎咸芬、李岱江,豫剧名家常香玉、马金凤等知名艺术家都曾登台演出。河南广平豫剧团来剧院演出豫剧《朝阳沟》,曾经创造连续演出十五个晚上,场场爆满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改革的大潮,同样也冲击着演出团体。县里的河北梆子剧团,经常远走他乡,进行商演。最远曾去过东三省等地演出,以求生存。剧院里的戏剧演出渐渐少了,歌舞团如雨后春笋般,风生水起,占据了舞台的主流。县里的梆子剧团,面对残酷的现实,最终还是走向了机构解体,演员分流的厄运。一些有成就的演员,在自己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也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舞台,另谋出路。</p><p class="ql-block"> 八六年九月,我考入山东大学经济系,开始了财政与税收专业课程的学习。课余时间,接触戏曲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学校经常会有国内省内的一些戏剧名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讲座,演出观摩,普及和推广戏曲艺术知识。对爱好戏剧的我来讲,是如鱼得水,机不可失。与名家学者近距离交流学习的机会多了起来。入学不久,我就报名参加了山东大学京剧社,成了京剧社的一名会员,就有了更多的欣赏和接触戏曲艺术的机会。梅派传人梅葆玖、程派传人赵荣琛、李世济、荀派传人孙毓敏、刘长瑜、京剧名家王吟秋以及曾师从京剧奚派艺术的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等名家都曾莅临校园,讲学演出。对于爱好戏曲的我,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绝佳机会。</p><p class="ql-block"> 鲁艺剧院,坐落在省城济南的历山路上,从学校到剧院,步行有十多分钟的路程,也是山东省京剧团所在地。京剧样板戏之一的《奇袭白虎团》,剧中的主演就是担任省京剧团团长的方荣翔先生。家喻户晓,众人称赞。八七年,大病初愈的方荣翔先生重返舞台,演出的《赤桑镇》,本人有幸在鲁艺剧院的第一排观看。方荣翔先生的小孙子方旭那时还是个五六岁的孩童,在其家人的陪伴下,也在剧场的第一排观看演出。可惜方先生在此次演出后不久,突发旧疾,英年早逝,过早地离开了热爱他的观众。而今的方旭继承和发扬了裘派艺术,早已是当今京剧舞台上的台柱子,裘派花脸的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戏剧的钟爱更是与日俱增,每当有看演出的机会,是轻易不会放过的。聊城水城明珠大剧场建成开业后的十多年间,国内戏剧界的名家大腕几乎都曾登临献艺,我几乎也是逢场必到。</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的十多年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出行的更加便捷,对戏曲文化艺术也就有了更新、更高地追求。首都北京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生活的中心,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向往,对最高艺术殿堂的追求,在这儿都能求得圆满。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中国评剧院、国家话剧院、首都剧场、老舍茶馆等等,都曾留下了我追剧的踪迹。还连续三届观看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京剧名家名段新年演唱会。</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戏剧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罢了。戏剧本身就是根植在于我们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正是戏剧文化等这些艺术形式,让我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绎了历史的变迁和细腻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是观演双方对剧情的投入,是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钟情于戏曲艺术,甘愿为之努力奋斗,后继有人,这都是我们值得庆幸的事。但愿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关心关注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加入到戏迷的行列当中。</p><p class="ql-block">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值得欣慰的是,自己对戏剧的喜爱和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妻子和儿子,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我们全家每年都会聚在一起,进剧场,看演出,其乐融融,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让我们走进剧场,贴近舞台,远离世间喧嚣,忘却心中烦恼,充分感受戏曲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艺术享受吧!</p><p class="ql-block"><br></p> <h3>拍摄于1968年的全家福照片。后排自左至右为二叔、爸爸、妈妈和姑姑。前排是哥仨~大哥、作者本人和三弟。</h3> <h3>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东阿剧院外景,曾经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举办各种演出、召开大型会议的重要场所。</h3> <p class="ql-block">山东大学京剧社部分学员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先生合影留念。照片背面的备注内容为:87.10.26,电教102室。孙毓敏,中国京剧院著名花旦演员,47岁,是荀派亲传弟子。曾主演过《拷红》、《红楼二尤》等剧目。八五年获全国京剧表演‘’梅花奖‘’。87年10月26日至28日来山大讲学,演出京剧折子戏《苏三起解》和《金玉奴》等剧目。照片左二是作者本人。</p> <h3>2017年五四青年节,北京长安大戏院,与著名戏剧高级编剧、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戏曲部策划及撰稿人张永和先生在演出结束后合影。</h3> <h3>2017年12月31日,北京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王洪玲团长担纲主演的《秦英征西》,作为年终的谢幕之作,精彩纷呈。</h3> <h3>2018年元旦,《龙凤呈祥》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晚会通过央视十一频道现场直播。本家三口开演前拍照留念。</h3> <h3>2018年9月22日,聊城水城明珠剧场。与前来参加纪念李世济先生诞辰85周年全国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的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派杰出传人张建国先生合影。</h3> <h3>2018年12月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观看第四届京剧名家名段新年演唱会后,分享在朋友圈的图片和文字介绍。</h3> <h3>2017年12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观看2018年第三届京剧新年演唱会。大会堂东门入场前留影。</h3> <h3>拍摄于2017年12月31日。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也是中国评剧院的所在地。</h3> <h3>位于东长安街上的长安大戏院,是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剧场,始建于1937年。原址位于北京西单繁华商业街。易地新建后的长安大戏院,1996年9月开业,是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十多年来,本人数次光顾这里,看戏圆梦,欣赏国粹艺术。<br></h3> <h3></h3><h3>聊城水城明珠大剧场,坐落在江北水城聊城东昌湖西岸。是一处现代化、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是聊城高雅文化艺术的殿堂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剧场顶部为能够旋转的拱形钢结构,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开启、闭合功能。能使观众领略到露天剧场与封闭剧院两种效果。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室内单体剧场。建筑风格新颖别致,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神韵,是建筑与艺术的结晶。</h3> <h3>在音像传播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套购买了二十多年装帧精美的《京剧名家名段》录音带,虽然使用价值早已不再,但是,酷爱京剧的情结使然,这套磁带连同一些京剧戏曲的CD唱片,却一直珍存着。</h3> <h3>家中收存的部分京剧戏剧书籍。主要有《京剧问答三百题》、《京剧常识》、《中国京剧》、《沙家浜之戏里戏外》、《元曲赏析》、《梨园春流行唱段》、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剧本、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本、《京剧名唱》及校园文化活动系列丛书《戏剧•影视》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