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乐悠悠

<h1>  据说今天是南方的小年,这小年一到啊,家家户户都开始吃团年饭了,而且还是娘家吃了吃婆家,大家吃罢吃小家,现在都不在家里做了,直接到饭店去吃,这样的团年饭已经没了儿时的味道,不吃也罢。</h1> <h1>  此处熟悉吧,城市地标。在此生,在此长,还将在此老去......</h1><h1> 她属南方还是北方,比较尴尬,反正在秦淮以南,算作南方吧!</h1> <h1>  又是一个小年到,年近花甲,想起了儿时的年味!</h1> <h1>  <b>年饭。</b>长辈们最看重的就是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年夜饭的味道。为这顿饭他们要提前忙上好几天,儿时的物资相当匮乏,鱼、肉、蛋,米、面、油,以及豆制品等等都需要凭票购买。</h1><h1> 父母要上班,奶奶上了年岁(我们称之为“太”),年货都是父母下班后带点回来,有时我也去排队买一点,到了晚上一家人就开始忙了起来,也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可以边做边玩边吃。父亲做主厨,母亲打下手,奶奶观摩,我凑热闹,哥哥永远是玩得不落屋。炸圆子、炸鱼块、炸翻饺,卤牛肉、卤鸡蛋、卤干子,满屋飘香。那个时候没有冰箱,把炸好了的圆子鱼块和卤菜放到竹蓝子里,挂到屋梁上,每天还得拿下来翻动一下,以防变质,一般可以吃到初五左右。</h1><h1> 还记得,我家年夜饭的传统菜品:红烧全鱼(冰冻的鲢子鱼,想着都腥)、黄焖圆子、烩鱼块、夹干肉、卤味拼盘、什锦菜、排骨藕汤,还有什么菜记不清了,反正一大桌子,一家五口总是剩的比吃的多,长辈们要的就是这个彩头——“年年有余”!</h1> <h1>  <b>守岁。</b>我奶奶始终传承着这习俗,她老人家经历了两个世纪,算是高寿正寝,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花斋(听说是武汉沦陷,房屋被炸,被迫逃到乡下后),初一至初三是年斋,说是为保家人平安。每到年夜饭后,奶奶就会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屋里的炭火添得旺旺的,留一盏照明灯,穿上大羊皮袄子,被一双三寸金莲撑着,显得头重脚轻,手里捧着铜制保暖水壶,依坐在八仙桌旁,静静的守到转钟,迎接正月初一的来临,意为守岁——“岁岁平安”!</h1><h1> 我有时也陪着奶奶守,花生瓜子吃着,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转钟。</h1> <h1>  <b>拜年。</b>记忆中大年初一没有睡过懒觉,大清早就会被母亲叫了起来,给我们一个小红包(也就3-5块钱)。母亲要把简陋的房屋收纳得干干净净,床上的被子叠着整整齐齐,给我们换上新衣服,迎接左邻右舍主妇们的相互拜年,我奶奶是邻里间最年长的,都是她们先到我家来,我妈再去别人家,相互拜访时,也就是抓一把京果酥糖花生之类的食物。</h1><h1> 正月初二开始家里亲戚间偶尔会走动一下,碰上饭点,父亲会用家里现存的食物做上一些款待客人。</h1> <h1>  <b>过年。</b>这个时侯巷子里的小伙伴们都各回各家了,平时玩的跳皮筋、跳房子、躲猫猫都暂停了,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放鞭炮,用父母给的压岁钱到街边买一些小盒装的鞭炮,回家后小心翼翼的把它们一个个拆开,装在荷包里,点上一支香,到巷子里,把鞭炮或插在墙缝里,或放在砖头上,又爱又怕的燃放着。有时也屁颠屁颠地跟母亲逛逛商场,总是看得多买得少。</h1><h1> 父母只有三天假,到了正月初四他们都上班去了,我又要开始赶寒假作业了,这个年也就过完了......</h1> <h1>  年-年年过,岁-岁岁长;<br></h1><h1>  回忆儿时,吾渐暮年......</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right;">戊戌年腊月廿四</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right;"><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right;"><br></span></h3> <h1>  文字:乐悠悠</h1><h1> 图片:乐悠悠</h1><h1> 出镜:路人</h1><h1> 器材:ILCE-7Rm2+SEL24240<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