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杨 占 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额吉--妈妈走了,匆匆地走了,一走十几年了。即使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也丝毫没有带走我心底那份深深地思念。额吉,你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你仿佛就在我们身边……</p> <h1> 你从艰难和困苦的年代走来 </h1><p> 额吉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生在科左中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受传统封建思想和婚姻观影响,十七岁由家里包办与我阿爸(父亲)成了亲。那时阿爸家很穷,还赡养着我的太爷和爷爷奶奶。年青的额吉,就用幼嫩的肩膀挑起操持家务这个沉重的担子。1947年,刚满二十岁额吉就生下我大哥阿木尔萨那。此后,每隔两三年就添人口,到1966年生我时已经第九胎了,阿爸高兴地给我起个小名“来全”,意思是这次来全了,不会再添人进口了,可后来偏偏又来个妹妹(老丫头)。那年代,尽管很穷,老百姓脑子里根本没有计划生育这个词,更谈不上少生优生。这从当时的旧观念来讲,有着添人进口、家大业大,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意识和美好愿景!</p><p> 然而,事实又咋样啊!?家里本来就人口多,底子穷,上有老,下有小,缺吃少穿,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生活就更加窘迫,难以为继。老有老的病需治疗,孩有孩的生活需求……这就是额吉所面对的家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谚语对于额吉的境遇来说再贴切不过了。特别是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到七十年代农村大包干前,以至于八十年代初期,这一大家子,十几号人口,要解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最低限度的生存问题,谈何容易啊!</p><p> 那个年代,村里每家日子都很拮据,也都是勉强度日。加之计划经济体制,物资奇缺,啥都凭票供应。“人民公社”和“大队”发放的各种定量供应票证,家里倒是有一些,但是没有钱,还是寸步难行。为了维持生计,额吉几乎每天走亲串友,借米面借粮票,借布票借棉花票,借灯油借火柴,柴米油盐酱醋茶……啥都得借呀攒呀还呀,然而却总是借不够,攒不足,还不完!</p><p> 额吉性格刚硬坚强,处事十分乐观,每天起早贪黑抱柴烧饭,缝缝补补,走亲访友,不知疲倦地张罗生计,“内政外交”忙得不亦乐乎!尽尽管额吉每天拼死拼活竭尽全力地维持这一大家子的生活,但还是常有吃穿不济的时候。困境中,额吉没有低头和气馁,而是想了不少积极奏效的法子。</p><p> 那年代,饿肚子是常事。为了生存,额吉就发动和鼓励男孩子出去挖红根吃。这是一种生长在沙性土壤里,红色微甜的,可食用草根,挖来可以充饥。但在挖红根时,如果与毒草辨不清,食用就有中毒的危险。所以,额吉再三叮嘱我们,去野外挖红根吃一定注意安全。有时,她让大孩子领着小的,去找村里为数不多的几棵榆树,爬上去撸榆树钱,然后拿家来和面做粥吃。过年节偶尔也吃回美食。那时家里没有白面,额吉就将麦麸子碾成微红色的粗面粉,再用盆子培植些豆芽,包一顿豆芽馅饺子,算是给全家改善一下伙食。</p><p> 家里大人有喝茶的习惯,九毛钱一斤的茶有时也断流,实在没钱买了,额吉就把高粱米炒糊炒黑,之后当茶叶喝。</p><p> 全家十几口人,分南北两个长土炕挤着睡。家里铺盖被褥不够用,额吉找来几张带毛狗皮当褥子,尽管不规则,不够长短,但说实在的还真暖和又防潮湿。不怕别人笑话,作为老儿子的我,经常睡在阿爸的被窝里。冬天怕孩子们挨冷受冻,每晚额吉都抱来很多柴禾,尽量把炕烧得热乎些。</p><p> 那那年月花钱就更难了,全家只靠阿爸一个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也没看见多少“分红”,家畜家禽也不让养。后来,额吉让大点男孩子到野外挖“甜草”,这是一种药材,拿家来收拾收拾成捆,然后送供销社卖钱,接济生活,添补衣物。老人家办法多,既勤俭又手巧。大人不能穿的旧衣服,经她裁剪缝补,给年龄小的弟弟妹妹穿,褪了色的衣物用“染蓝片”染色后充当新衣服穿……真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最后一关,报废的衣物剪成条条块块打袼褙,纳鞋底,做成大大小小的布鞋。起先是额吉自己做,后来大姐(黑丫头)长大了,帮她一起做,纳鞋底,剪鞋绑,常常通宵达旦,她们决不让全家十几号人光脚丫生存!</p><p> 岁月是无情的,生活是艰辛的,阿爸额吉拼命维持家计,这一幕幕,就像一场场电影一样,时时重现眼前。我们作为儿女,体验.回味.铭记额吉所做的一切一切,心里是酸酸的……</p> <h1> 你从光明与黑暗的抗争中走来 </h1><p> 我的额吉,名字叫格日勒,汉语“光明”之意。然而,额吉两度身患眼疾,双目先后失明,数十年只能在黑暗中度日。可以说,额吉的大部分生命是在黑暗与光明的抗争中艰难地熬过来的。</p><p> 额吉三十三岁时突患眼科疾病,由于家境贫寒,无力及时治疗,几经周折未果,使她痛苦地失去了左眼。 1975年,我的姐姐毛丫头因患急性胸膜炎去治病途中,从小毛驴车上摔下来……不治离去。一母生十子,子子连心,其中一个就这样掉队了。说是容易哦,掉队!这是额吉心上掉一块肉啊!额吉痛失一个十八岁爱女,如同天塌下来一样,遭受沉重打击。虽然她表面很刚强,嘴里不停地嘟哝着:“我孩子多,不想她,不想她”,但每天还是多次以泪洗面。据我大姐讲,处理完后事,有一天额吉自己在家,怀里抱个东西哽咽哭泣,后来发现额吉抱的是她在处理我姐姐毛丫头的遗物时偷偷留下来的一件绿色小棉袄,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爱恋! </p><p> 蒙古族有句俗话,人生最悲哀的俩件事,就是中途失马和中年丧偶。我姐姐的突然死去,对额吉来讲不亚于那两件事,的的确确,悲切和打击是十分千分万分的。失女之痛,每天都在折磨额吉的心灵,后来到了欲哭无泪的地步。家里人亲戚朋友再三劝慰也没能安抚平静她的心灵。有一天,家人发现她的右眼突然血红血红的,而且有些凹陷,额吉也说失去女儿后,右眼总是生疼生疼的,还一直发痒,以致视力明显模糊了。后来,家人感觉不好,卖了家里唯一一个带毛的家产——驴,找亲属开个饲养证,到集市卖了61元,还卖一些旱烟叶,左借右凑一些钱,由我二哥敖其老和二姐金花,带她去通辽医院看眼病。听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治眼病名医,二哥二姐就起火车票,搀扶额吉深一脚浅一脚登上了火车,带着尽快治愈额吉眼睛的希望奔往阜新。大夫说,额吉原来就是青光眼,一股火上眼了,治疗耽误了,最好治疗结果是,这只眼能看点儿路和人,就这样也维持不了几年,天啊!这个事实我们怎么能接受啊!回家后,按医嘱边治边养,也找了好多好多民间偏方,最后还是应了大夫的诊断。边疼边治边持家挺了几年,视力一天不如一天,直至1981年彻底失明。失去了爱女,又丢了一只眼睛,这对家人,特别是对额吉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事实呀!</p><p> 额吉虽然失去了眼睛,失去了光明,但内心却很刚强,心胸开阔敞亮,凡事看得很开,这为后来儿孙两辈人照顾她赡养她,减轻了许多压力和负担。更重要的是,额吉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一直在用心不懈地追逐光明和幸福。</p><p> 额吉格日勒,可敬可泣!您的名字叫光明,却在三十几岁失去了一只眼睛;您的名字叫光明,五十多岁又失去另一只眼睛;您的名字叫光明,病魔把您带进黑暗,您又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草原般辽阔的心胸,乐观积极地和儿孙们度过了三十年的美好光景和幸福晚年……</p> <h1> 你是一种精神你是一种力量 </h1><p> 父爱母爱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我的阿爸是个木匠,勤劳实干,为人忠厚,左邻右村很有威望,是村里“木匠之父”。我在2003年写的《思念阿爸》的文章里作了一一泣述。阿爸额吉是一对和谐勤劳的夫妻,给我们晚辈做了榜样。我在一首歌词里写道:阿爸讲述多少故事,让我向往让我自豪,阿妈唱过多少歌儿,让我陶醉让我骄傲……你是精神,你是力量,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p><p> 我们家人口较多,家风淳朴,和谐友善,勤劳肯干,聪明好学,在附近村屯出了名。因此,我能深深地感觉到,在我们家始终有一种神奇的精神和力量,让全家人团结一心,挺起腰板,克服困难,平安度日。而这种精神和力量大多来自额吉。</p><p> 额吉对孩子们疼爱有加,管教从严,可谓教子有方。她经常教育孩子们,懂礼貌,明事理,和别人处好关系。叮嘱大家,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人家敬咱一尺,咱得敬人家一丈。向我们灌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告诉我们,穷人家孩子要早懂事早当家……在额吉的教育下,我们九个孩子成长从小到大,从来没和别人家孩子打过架,甚至互相之间也很少吵嘴。阿爸和额吉从小也没打过我们一巴掌。偶有做错事的时候,老人瞪一眼我们都乖乖的,怕的不行,甚至几天缓不过来。大人小孩在村里学校里,有良好口碑,村里人都说:“杨木匠那帮孩子有教养,个个好样的”。</p><p> 额吉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尽管家庭经济困难,额吉坚持能让孩子多上一天学就多上一天学。她鼓励每个儿女多学文化,尽量学一门手艺,将来在社会上好混口饭吃。拮据的日子,大小的拉扯,从糊口到上学到成家立业,谈何容易呀?在老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九个孩子,或农民、工人、教师、干部,或木匠、瓦匠、豆腐匠、司机,不同岗位工作,都有一点生存的本领。现在看,一门手艺就是一个饭碗,这是先辈们代代传承的生存观念,而额吉以此先见之明给予孩子们正确引导,让我们受益一生。</p><p> 在漫长的岁月里,最让额吉操心和头痛的大事,就是孩子们长大后的婚姻问题。那年月是“唯成份论”,家庭出身对婚嫁影响极大。阿爸出身富农,我们就自然成了富农的“崽子”。据村里老年人讲,阿爸成分属于错划,所以,免于批斗、游街和劳动改造。但相比“根红苗壮”的人家,其他方面影响也很多。子女上学和参军入伍等机会都受家庭出身影响,否则,我们哥六个怎么也会有一两个参军入伍啊!特别是婚姻方面,谁家成分好的姑娘,愿意嫁给地主富农的孩子啊!那时候,到已婚年龄的两个姐姐婚姻还不用太费心,毕竟“富农女儿不愁嫁”。就是六个儿子婚姻问题,是难上难的大事。苍天有眼,老实人长久。就是那个年代形势和潮流,虽然成分不好,家庭困难,在乡亲们亲友们的帮助下,在阿爸额吉的张罗下,我们哥六个都娶上了媳妇,按过去话说,没有一个打“光棍”的。哥们几个有的年龄相差不大。老大成婚后,额吉就接着考虑老二的事,老三老四,还有五六都连上了,哪有闲的时候啊!愁对象、愁房子、愁票子……</p><p> 几十年艰难困苦走过来了,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挑门过日子了,额吉也老了,也白发苍苍了……</p> <h1> 你是我们心中不落的太阳 </h1><p> 时光如电,岁月荏苒。改革春风吹大地,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工作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河有水小河满,随潮而流之,在奔小康的征途上,我们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回忆过去走过的历程,可谓“三步曲”。第一步,“文革”结束,废除成分论,人人都成了自由平等的公民,出身成分不好的孩子们重新见到了光明。第二步,农村打破大锅饭,实行大包干,分田到户,提倡勤劳致富,像我们这样劳力多又肯干的家户,几年光景大变了样。第三步,改革开放政策好,种地养畜搞副业样样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勤劳致富比日子,家家生活步步高。现在我们哥们姐们九个,都分枝分叉,日子也都过起来了。虽说不算特别富有,但日子也个个过得挺殷实。这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欣慰我们作儿女及晚辈的自身不懈的奋斗!</p><p> 时代变了,日子好了,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更不能忘记我们的老额吉。百善孝为先。在后期的岁月里,由于孩子们都很孝顺,可以说额吉晚年很幸福。她先在我大哥和二哥家分别住了十几年。后来考虑给额吉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好让她老人家享受更加幸福的晚年,大家商量决定把老额吉接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市里四哥福泉家住。平时自然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哥四嫂及孩子们,关心照顾老额吉的多,操劳费心也多。我工作再忙每月也得在额吉身边住一宿,唠唠家常,问问身体情况;妹妹老丫头定期给她洗澡,洗衣物,梳梳头;我们每年把她带到市医院检查身体,走路不方便就背着她去各科室…有毛病马上医治。这些事,二十几年从没间断过。儿女们为多尽孝心,不论是住城里的,还是住乡村的,个个都争着抢着接老额吉到自己家去住。给她做好吃的,买好穿的,还给她买收音机,让她每天能够定时听到蒙古民歌和乌力格尔的声音;大家都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有好事向她报告,哄她开心;谁家有孩子了,稍大点就抱来,给奶奶或太奶抱抱、摸摸,有时还求一个名字,让她天天都有一个愉悦的好心情;天气好时扶她出去见见风,或用轮椅推她去外面晒晒阳光……她老人家每天都很开心,晚年享受着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天伦之乐。</p><p> 岁月如梦,岁月如歌。2006年,额吉八十寿辰。我们在大哥家为她办了寿宴,四世同堂,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来祝贺,大院子里挤满了一百多号人,场面隆重热闹,鞭炮齐鸣,音乐响起,祝福歌声飘得很远很远……此时此刻,大家都泪流满面。</p><p> 额吉,您看到了吧,听到了吧,感受到了吧!幸福啊额吉,功臣啊额吉,风光啊额吉! </p><p> 2010年9月,额吉多病复发,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4岁。额吉的一生,一切为这个家,一切为了孩子们。 </p><p> 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了祭奠祖先,祭祀额吉,我们从各个方向赶到墓地,在三哥毕力格的主持下,有序开展祭祀活动,栽下几棵树,送几束鲜花,也按习俗烧了些纸,外地不能赶来的网上祭奠,悼念我们的额吉,回忆她的音容笑貌,追思她的艰辛历程。特别是今年清明,教师出身的五哥跟全执笔,完成了我们《杨氏家族简谱》,以示纪念。据家谱记载:从父母到重孙,四代人配偶家属及子女,一共88口人。虽然一部分人已经离世,但仍是一个庞大的团结祥和、勤劳智慧的家族。</p><p> 这不由得我想起了一颗树,一颗好大好大,历经暴风骤雨,根深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绿色的大树……想起太阳的照耀和温暖……我们的家族不正是这样一颗大树吗!额吉不正是给我们……光辉灿烂的那个永远不落的太阳吗!</p> <h1> 你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我 </h1><p> 蒙古族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或传统,无论养育多少孩子,对其最小的子女特别疼爱,特别是对老儿子(蒙语叫老嘎达),更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缘由应该是养儿防老、老儿养老之意。在我幼小的时候,额吉经常有好吃的留给我,有一个糖块也得塞到我嘴里。冬季每天让我穿得厚厚的去上学,家里活计舍不得让我干……就是这样,在九个孩子中对老儿子明显的偏爱。甚至,对老儿子的学业和前程的期望值,也比别人高。</p><p> 我的小学是在左中村里读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多。在老人的教诲和哥哥姐姐的影响下,我从小学三年开始好像长大懂事了,特别用心学习。一来农村没有别的出路,想告别“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必须考出去;二来村里学习好一点的“大学漏子”都回乡当民办教师或大队会计了,这也给我过早的刺激和启迪……以致加倍努力学习。到四五年级时,我成了学校尖子生。小学毕业了,我和家人表达了要转学的念头,考虑到二哥家在莫力庙,那里有通辽县直属中学,教学水平较高,所以想转那念初中。新学期开学了,也一直没有消息,我很着急上火。后来才知道二哥帮助联系好了,捎信开学让我过去,额吉舍不得13岁的儿子离家去近百里的外地读书,就把事情压下来了。后来我得知后,耍了一通小孩子脾气,额吉尽管心疼舍不得我,也顺了我的意,遂了我的愿,迟一个月左右走进了新的校园。</p><p> 初中三年时间,我在二哥二嫂家住,十里走读,我拼命地学习,成绩稳中提高。1982年毕业,考虑家庭经济条件,我没有选择念高中考大学的路子,而现实地选择了包分配工作的中师,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哲里木盟师范学校。尽管是中专,在村里和家族也是第一次“中举”,左邻右村也轰动一时。</p><p> 16岁的我,从偏僻乡村到喧闹城市,在校园生活,陌生环境和面孔,一时难以适应,也确实很想家,很想额吉。还没到国庆假期,我早已归心似箭了。记得那是“十一”前一天下午,当时还没有直通村里的班车,我只好从长途汽车站花九毛钱起票,乘车到离村十几里路站点下车,然后徒步回家。初秋天气渐冷,有一丝丝寒意,昼短夜长,下车时天快黑了,路途本不算太远,却感觉走了好久好久。到了家大门口,我喊了一声;“额吉……”,“儿子啊……”随声望去,看见一个黑影跑过来,深一脚浅一脚的,近看是双目失明的额吉,她竟然光脚丫从屋里跑出来迎我,我像小兔子一样蹭蹭蹭跑过去,扑进了额吉的怀抱。静静的夜里,母子俩“呜呜……”的哭了起来。思念、母爱、期待情景交融,那遥远的天空依稀见到星光闪烁,场面真挚感人,令我终生难忘!此情此景,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每每想起这场景,我对额吉肃然起敬,为母爱潸然泪下……</p><p> 往往事如烟,不堪回首。2009年5月24日,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十分恐怖的“黑日”。我在陪内蒙古来的领导和客人去霍林郭勒市检查工作,返回途中发生了车祸。两车相向而行,剧烈相撞,瞬间致我身体5处骨折,伤势很重,危在旦夕。我被迅速送往医院,经8位医生和护士全力抢救,手术6个小时,全身上下用4块钢板定位,急诊观察3天,才得以还生。这个抢救医治过程“58643”,使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炎热的夏天在医院一住就是半年,后转北京、天津骨科医院复查治疗康复。车祸抢救治疗康复期间,急救车、担架、轮椅、双拐、单拐都曾用过,我经受了很多很多难以想象的疼痛、折磨和煎熬,有时疼得大喊大叫大哭,有时昏迷过去……。苍天开恩,大爱无疆。医生精湛医术和白衣天使精心护理,加之方方面面的悉心照顾,多方合力终于创造了奇迹,不仅仅是死而后生,而是有了新的转机!我重新站起来了,能行走了,能自理了,尽管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一年多之后,我竟然能上班了。灾难让我着实体验了获得重生的艰难过程。打那以后,我尽管把这场意外当作一次洗礼,更加珍惜生活、工作、友情……但每当回想起那件往事,还是心有余悸,好在大家都理解我鼓励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使我的心逐步得以平静。</p><p> 对这飞来横祸,刚开始家人都瞒着额吉。由于平时我每周都会去看额吉一次,出事后额吉好久没见到我,开始她还真以为我工作忙,后来看她上火了,才把实情告诉了她。但额吉自然往最坏的方向猜测。术后一个月,我仍然不能翻身和坐起。为了解除额吉的心事,家人不得不用轮椅加汽车把我拉到额吉身边。尽管她看不见我的伤情,但她用发抖的双手抚摸我受伤的胳膊、臀部及大腿,摸来摸去,就像摸襁褓中幼小的我。她顺手术刀口的逢线自上而下,轻轻安抚两个形如长蛇、一尺多长的刀口缝痕时,母子俩紧紧抱在一起,泣不成声,在场人员都被震撼了。了解了伤情后,额吉心里踏实了一些,毕竟我还活着!之后,她老人家一再嘱咐:家人不用管我,护理好我的老嘎达……</p><p> 2010年9月25日,我再次住进医院,手术取身上“钢板”。额吉一股火上来,加之旧病复发,第二天就离开了我们。这时间节点太不可思议了,在我手术第二天,4小时手术昏迷刚醒,输液消炎,术后低烧还没退,还没来得及看她一眼,额吉就匆匆走了,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身心几乎崩溃……</p><p> 时光过去五年了,临近清明节和母亲节 ,我的思绪和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心里脑海里多次掀起情感的涟漪……年至半百的愚儿偷偷地也流了不少泪,涓涓细流,融融爱意,落在了拙笔下,表达爱子思念母亲之情!</p><p> 额吉是一个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农民,而在我们心目中,她是崇高和伟大的,额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