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文写于2013年。</h3> <h3> “天泉”位于天茶山南麓的山坡上,海拔较高,四周林木茂盛。这里是多条山路的交汇点,可以通往垭口、青山、北长岭、天茶顶、紫英庵口、流清河、八水河。前几日上山,闲聊中有老乡问我,天泉在哪里?顿觉惊讶不已。
因为附近原有营房,所以很容易就确定了双方所说的位置。青山人称那里“天茶顶”或者“天茶前”。北长岭村民也叫“北X坡”。考虑到崂山有许多地名有音变体的现象,如:返岭番辕岭、庙岭没日岭。“天泉”是否是天茶前的音变呢?
在所能接触到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崂山志中,“天泉”一名仅在周志元的《崂山志》中出现过。该书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有增补,于六十年代出版。周志元酷爱山水,早年即行走崂山,一生游崂四十多次,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字画。周志可谓集作者多年实践所成,信息详实、可信度高。
周志中,对“天泉”有这样的记载:在叠石山之巅。天亢旱,不涸。中生鱼,如鳜鱼形,又产虾,皆他泉所无。(周志元:P75)叠石山是哪里我们姑且不说,仅就位于山巅就与现实不符。其次“不涸”一说更谈不上。今天的“天泉”位于发源于天茶山的八水河上游,雨水丰沛的时候,才会汇集一汪浅浅的清流。既然如此,鱼虾的生存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在比天泉位置略高的军营旧址,能够看到若干水井,参考部队的规模,这里的水源,至少是地下水量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周志中的“天泉”并非今日之“天泉”。
再说历代名人的游记,大多到明霞洞或之上的玄真洞为止。况且从观光的角度讲,如今的“天泉”并无多少特色,比起天茶、昆仑的高旷,明霞、玄真的幽古要逊色不知多少。泛泛之地,即使经过也无提及的必要。
周志所载与之相近的一是明霞洞后的北大顶,其次是位于“天泉”刻字以北的天茶山,又称“三叉”,“境僻,游屐罕至”。更远一些的有青山、黄山、长岭、紫英庵口、会仙山、海门涧等等。记录如此周详,却独独缺少了四通八达的“天泉”,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对此,我们只能做这样的分析。当时,至少在周志元游山时期,此地并无 “天泉”之名,甚至是无名了。
对于“天泉”,目前唯一能找到的证据就是大石上的刻字。两只展翅飞翔的天鹅包围着“天泉”二字。落款是林业队和采药队工作人员,时间为1977年。文革期间,崂山多处庙宇道士被遣返,房屋划归林场,如关帝庙、明道观、蔚竹庵。可见林场在山中有许多驻地。天泉刻字东面现存坍塌石屋一处,联系它孤立的位置,以及破败的现状,考虑是否为当年林业队所用。另据老人介绍,当时的药材站就驻在明霞洞。崂山林场成立于1950年,1989年并入风管委。据此分析,“天泉”之名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崂山林场的时间。所以“天泉”之得名是否是林业队员因为它海拔高和地貌似泉所取?更或者还有音变的因素。
综上分析,当地人不知道“天泉”再正常不过了。一是叫法不同,二是“天泉”之名的出现只是近代之事。
<br></h3> <h3>P.S.:</h3><h3>再过“天泉”</h3><h3><br></h3><h3>时间:2013年10月13日 多云<br></h3><h3>路线:天地淳和 紫英庵口 天泉 明霞洞 八水河
从紫英庵口到天泉,路遇采蘑菇的北长岭村民。向其询问得知“天泉”一名始自文革时期,由采药队所取。“泉”即“茶前”的谐音。当地人所说的天茶前就是今天废弃军营一带。由军营后下长岭的一带叫沟槽。
几个月来两过天泉,一次满脑子问号,一次满满的收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