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腊月渐深,风意渐暖,又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民间的祭灶节。小时候听大人讲每年到了祭灶节这一天,灶王爷就得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大人嘴里的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敇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以前住老宅,厨房很大,灶王爷就坐在厨房中间,每天看着家里生活和行事,把好事和坏事记录下来,到了腊月廿三这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h3> <h3> 为了对付灶王爷这张嘴,阿拉宁波人有自己的习惯。</h3><h3> 甬上旧俗,送灶神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午夜前举行,宁波乡俗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应由家中男主人主祭,实际上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男女共同参与,而且妇女同志们点香燃烛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年复一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孩子不明白,大人就解释 “人间做恶、骂人、打人、偷盗、不孝敬老人……干什么坏事老天爷都看着呢,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得保着全家人没有灾没有难,平平安安,得托他到天庭不说人间恶事,就能免了这家的灾难……” 原来,灶王爷还有这等功劳!</h3> <h3> 如此,祭灶王爷就是不可马虎的大事了,先前大人老早就开始准备贡品了。祭灶神的供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让灶神君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阿拉宁波祭灶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叫“祭灶果”。此物老少咸宜,人缘广泛,宁波老话有 “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摆当中”,记得有麻枣、红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切糖、芝麻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组成,这等此类,一律带甜口,而且全由黏口的麦芽糖做主料,人们供奉灶君吃又甜又粘的各种果品,就为了“粘住”他的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虽不是钱财但这也算受贿的一种吧,供奉祭灶果的含义主要也是希望灶王爷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在氤氲年味中粘乎乎地升天,能够多为自个家说说好话。</h3><h3> 送灶神仪式过后,小孩儿是最开心的,不管<span style="line-height: 1.8;">灶王爷的嘴到底有粘没粘住,就抢着替灶王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把灶饼、灶糖、麻球分食了。“祭灶果,吃了乖乖过”,传统的祭灶果,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价位当然不一样,那要看你家对灶王爷的虔诚态度或者平时被灶君记下的坏事成份了。记忆最深,也是小时候最爱挑捡吃的有红蛋白蛋:用糯米油炸而成,外面擂着糖霜,甜甜脆脆,个头挺大,一口下去里面却是空心的,“看看大落落,咬开一包壳”,做成红色或金黄色,图的是“金银满堂”;麻枣:应该算是祭灶果的原型,同样用糯米炸成,但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芝麻在民间历来有“节节高”的寓意;寸金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芝麻,呈金黄色,形似小金条,其中寄托的美好心愿不言而喻;黑白交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脚骨糖”,并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像这样给一种本来挺普通的食物附加很多美好的心意,在民俗中挺常见,按文化人官话讲,应该叫作“寓意文化”吧。“乖乖过,明朝拔侬吃祭灶果”。回想起来,不管记忆如何遥远,不管时光如何流逝,童年吃过的食物永远是心里最香、最甜的美味。</span><br></h3><h3> 现在可是吃不着儿时的美味了,下午特意跑去超市买回一包祭灶果,没几样,吃口很一般。</h3> <h3> 现在蜗居在单元房,厨房小,无柴火大灶,用煤气灶和电磁炉烧水做饭,也就无从祭起灶神。老人家也开玩笑说现在住的房子,既没有先人,又没有灶神,算是个什么家呢?是啊,单元房不比老式住宅,无正堂无主位,还真是没有安置神灵的地方。厨房里没有灶台,甚至明火都不常见,即便请回一幅灶神像,还不知贴在哪儿合适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