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些回忆总让人温馨,有些记忆总能把我带回童年。睹物思景,在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幅幅年画,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童真的年代,带回了敖汉旗的那个小山村。</h3><h3>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都要到集上蹲在年画摊前,精心挑选几幅自己喜欢的年画,把自己的心愿和期盼都寄托在这些年画上。张贴在屋内黄泥抹的墙上,屋内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幅“一个小男孩乐哈哈的骑着一条大红鲤鱼”、还有“农民伯伯站在金灿灿的粮食前露出一幅憨厚的笑脸”、当然还少不了一些“福”、“寿”字之类的,几乎每家墙上都挂着“毛主度”等伟人的像。大多家庭墙上都挂着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像眶,眶里镶嵌着“全家福”照片,或家人的照片,或亲属的照片。那时大多是黑白的,定格着几代人的音容笑貌,寄托着深深的思念和祝福!</h3><h3> </h3><h3></h3> <h3>去走戚访友进入屋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年画。我都要凝视半天,放飞想象的翅膀,聆听那山水画中的泉水叮咚声,陶醉在鸟语花香间,看那瀑布的奔放,遥望月宫中的嫦娥姐姐;尤其是有些连环画,更引人入胜,也就是在这时,我对“岳飞传”、“西厢记”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地了解,被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爱情故事感动着;烙着时代痕迹的红色年画,给我留下了抹之不去的记忆,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红灯记中的铁梅、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龙等一幕幕英雄形象呈现在眼前,他们的事迹在鞭策着我、激励着我。</h3><h3><br></h3><h3> 之后(大约在80年代初),挂历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也就是从这时起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的特点,她们的形象和性格镌刻在记忆深处,我好象也走进了贾府,。再之后,文艺百花齐放,一些明星的肖像走进了挂历,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认识了刘晓庆、姜文等。</h3><h3><br></h3><h3> </h3> <h3>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电视、手机、电脑、照相机,数码电子产品、高清影像……使我们目不暇接,冲斥着我们的眼球,丰富着我们的视觉,起源于古代门神画的年画,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随着现代化的中国逐步繁荣富足,年画传统也日渐式微。凝结着宝贵的文化财富的年画,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年年岁岁画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画消失了,喜爱年画的情结却从没变过,因为,在童年的春节里,年画一直占据着一个神圣的位置。</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每当那熟悉的一幅幅年画俘现在眼前,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把我带入那个纯真的年代,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荡漾着幸福的涟漪。仿佛又置身于那个小山村,仿佛又与儿时的伙伴嬉戏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