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朋友约我周末去趟王家山,正好没事,就答应了。约好七点半出发,由于头天晚上追剧晚睡,我七点十分才醒。匆匆起床,抹了把脸就出发了。接我们的是一辆7座小面包车,我上车后刚好满座。汽车沿着我最熟悉不过的公路平稳的向雷峰老家驶去。一车的人有四个是雷峰老乡,其余三个不认识。一路上他们聊得轻松欢畅,我只默默地听着,知道他们是天台作家协会的成员,就更插不上嘴了。</h3> <h3>到达王家山村的时候,太阳还躲在山的背后,但阳光已经越过山峰,在村庄之上撒开了一张巨大的光幕,让人感觉光明的脚步不可抗拒。地里的白菜叶子上覆满了毛茸茸的霜花,石臼里的水也结冰了。但阳光就要从头顶落下,即便是冰霜毕现,心里也无丝毫的寒意。</h3> <h3>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陆续开来许多辆小车,当太阳终于爬上山顶,把温暖的阳光洒在整个村庄的时候,该来的人也都到齐了。除了和我同车的几个作家,还有爱心团队、天台人民医院的医疗小队,阵容不小。不难看出,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h3> <h3>先是开个座谈会。主持的是天台县传媒中心(广播电视台)书记、主任丁必裕,我这才想起他的另一个身份——雷峰乡茶丰村第一书记。而这王家山村,则是茶丰村的其中一个自然村。虽然临近春节,但村里的青壮村民大多还没到家,来参加座谈会的村民基本是大妈大爷,前面再加个“老”也没什么好说的那种。但也无妨,据我观察,这些人身体还是硬朗的,大概在村里说得上话,在家里也做得了主的。座谈会热烈而融洽,村民们听说第一书记带来了作家为村里写文章搞宣传,带来了爱心团队送温暖,带来了医疗小队送健康,都十分高兴,畅所欲言。丁必裕最后小结了会议,对王家山村的发展提出了三八二十四个字的希望和要求。我进进出出拍了不少照片,并没有听得多认真,但知道了与我同车来的那几个作家原来都是鼎鼎有名的,其中穿灰色外衣,谈吐不凡的就是孙明辉。爱心团队的汤义安汤总也算老熟悉,而医疗小队的领头人是王家山本村人王发明,天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h3> <h3>王家山村只有几十户,但地处山腰,要在其中上门慰问若干困难户,也有点爬山越岭的感觉。尤其要提着油、米、饼干、乌药精等一干物品,实是不易。一行人踩着地上的残霜,把一份份爱心传递给山村里困难的群众。他们的脚步沉稳而坚毅,因为他们心中清楚,有些温暖,阳光不一定给得了,他们可以力所能及的做到。</h3> <h3>会议室临时变成了健康讲堂,来自县人民医院的孙红霞护士长为老人们讲解了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识别、和日常自我防护和保健知识。这不是山珍美味,也不是精神大餐,但老人们却听得很认真,也感觉最为受用。因为他们都懂,山珍美味也好,精神大餐也罢,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有福消受。</h3> <h3>我因为到得比较早,在一村民家中蹭了早饭。闲聊中知道村里人都知道今天王发明带人回村义诊。他们自然是开心的,很多人已自行做好了准备,有的还特地先饿着肚子,等检查了再吃。不难看出,对这一个村里的人来说,王发明带人来义诊,每年都有,并非什么新鲜事儿。义诊开始后,许多老人围在王发明周围,尽管看上去没什么秩序,但却各自守着本分,王发明叫到谁就谁上,不争不抢也不急,给别人诊治的时候,所有人便静静等着,给别人交代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真听着。他们都知道早晚会轮到自己,他们也都相信王发明不会撇下任何一个村里人。正因为有一份心中的信任,正因为多年来有一种习惯,这看似杂乱的义诊场面,竟让我觉得很有序、还很科学。因为本来很多人的病情就相似呀,这样谁也不碍着谁看病,又谁都能听得到医生的嘱咐,挺好。</h3> <h3>跟我走马观花不同,孙明辉、闲云等大作家则拿出笔记本,和村民们问着聊着记着,这刨根问底的架势,小小的王家山村恐怕要被翻个底朝天啰!作家们问得专业,村民们答得耐心。素袖漫舞,指指点点之处,皆为满满的回忆和殷殷的期望;慧笔疾书,起起落落之间,尽是厚厚的历史和浓浓的乡情。再小的乡村,也有振兴的愿望,再纯的乡亲,也有美好的梦想。再远的路,有了起点,便是通途。</h3> <h3>我放任着自己走马观花的性子,沿着村里路往上漫步,走出村外。在一个开阔之处,我看到了村的全景。远处的村庄就是西山头,它和王家山同属一个行政村——茶丰村。但西山头近年来凭借着红株柿火了起来,相比之下,这边的王家山显得有些凋敝破败。但村民保持着淳朴,发展的愿望很是强烈,有了第一书记和乡贤的助力,这里的未来之路,就像头上的天,晴空万里,可以看得很远。</h3> <h3>沿着山路继续上行,经过了一片竹林。翠竹掩映之下,这条山间小路显得沉稳而静谧。从方向上判断,这条路应该是通往我老家的一条上路。在通公路之前,这肯定是王家山与祥塘片(当时是乡)各村的重要通道。我没走过,但我的父辈和先人们肯定走过。有人踩着先人的脚印追寻着历史,更有人跟着时代步伐开创未来。世上的路,有的连接着空间,有的贯穿着历史。或许,这就是我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解吧。</h3> <h3>回到村里,太阳已把村委会前的整个空地照得暖若阳春。别的活动都已近尾声,爱心团队的义工还在为村民们义务理发。剪齐白发后的大妈精神多了,刮完胡子后的大爷也年轻了不少。我不认识两位义工,但此刻,我按下快门,留下的都是最美。由衷的说,她们或许没有我以前镜头里的模特漂亮,但她们美呀!爱心,无须财大气粗,更不必轰轰烈烈。爱心,不必像王健林定个小目标来他一个亿,而是像她们一样,来点小行动留下美好的回忆。</h3> <h3>中饭上来了,是小时候最喜欢的“面饭”。这是以前我们家乡办喜事办大事必用的大餐。记得小时候村里每有人结婚,当天中午九大碗正餐,而前一天晚上必是这样的“面饭”,就是一大锅炒面,每桌一桶盘,上面盖上炸得酥软喷香的猪肉碴,贼好吃。整餐没有其他菜,面吃完了再加,肉吃完就没了,当然,酒也管够。这样的中餐,简单节检而不失隆重,还是村干部亲自下厨做的,大家都十分喜欢。圆圆的桌,圆圆的盘,圆圆的碗,甚至石臼里结的冰也是圆圆的。无需多言,愿诸事圆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