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 驯牛记一一节录自《怒江大峡谷传奇》

博天德

<h1><font color="#b04fbb">友情提示: 点击右上角旋转的音乐符号则可关闭背景音乐。</font></h1> <h1>  紧张的春耕大忙季节来到了,两百余亩稻田需要犁田耙田,糊埂栽秧。犁田组的名单当然少不了我。</h1><h1> 我没有合适的耕牛,赧队长安排赧金象及线德茂我们三人去驯一条小牯子牛(阉割过的公牛),驯熟后专供我使用。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这个人却从来不会惧怕挑战,越是挑战,越是要迎头而上。为了“反修防修,与工农相结合,加速思想革命化,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能够干的活,我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干好。</h1> <h1> 这条牛三岁了,长得粗腿大脚,愣头愣脑,看见我就像是看见仇人一样,眼睛愣着我,二牯二牯的(指不听话,和人做对)。我想我不会和它认真,这个年龄的牛一定是处于逆反期,我一定要将它驯服。对了,我还要给它起一个名字。我看它二牯二牯的,就叫它“二牯”吧!</h1> <h1>  “二牯”是赧金象家关着的一条母牛下的小牛犊,还没有犁过田,需要从头调教。你可能无法理解,一头狂野的大水牛,怎么就会乖乖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从早到晚拼死累活给人犁田干活,却毫无怨气呢。据考证,人类使用水牛犁田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们掌握了水牛的特性和软肋,牛鼻子是牛全身最脆弱的部位,俗话说“秤砣无四两,四两压千斤”,制服牛全部的奥秘都在牛的鼻子上。农民在小牛一岁多的时候,就在它的鼻子上打个孔,穿上牛鼻绳,将穿过牛鼻孔的绳子两端拴在牛的耳朵和牛角中间。使役时,人只要扯扯牛鼻绳,牛受不了痛,就会乖乖听人的摆布了,要快要慢,向左向右全凭执掌牛鼻绳人的旨意。</h1> <h1>  初教小牛犁田一般要选择面积比较大的大田,最初需要三个人,两人在牛前一左一右牵着牛鼻绳往前走,掌握着牛行走的速度和方向,让它习惯走在刚犁过的沟上。一人在牛后面右手掌犁,左手握住一根细实竹做成的撇索柄,柄端固定着一根嫩竹编制的撇索,撇索前段拴住牛鼻绳。这根撇索就是制约牛的”尚方宝剑”,牛不听话时,既可以用撇索抽打牛身,也可以往后扯拉撇索,使牛鼻疼痛,那牛不得不乖乖听话。</h1> <h1>  驯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让牛适应并且慢慢熟练起来。五六天后,就可以减少为两个人,一前一后。十几天后,待小牛完全适应了,才可以改为一个人掌犁。最初是由我和线德茂在前,一左一右牵着二牯走,那二牯拼命挣扎着,眼睛瞪着我们,随时要想挣脱逃跑,还用牛角来撞我们,一点都不配合,其实我能理解它,换了你试试瞧,你也不会配合。我和线德茂一左一右紧紧拉着牛鼻绳,不让它乱跑,赧金象在后艰难地掌着犁。不到一个小时,二牯累得气喘吁吁,我们三个人也早已经浑身被汗水湿透了。我看到二牯站住不肯走,类似乞求一样的眼神呆呆的看着我,一股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二牯还没有满三岁,相对于人来说也就相当于十三四岁,十三四岁的孩子有的还在跟妈妈撒娇呢。我跟赧金象说:“这头小牛是第一天学习犁田,完全不能适应,今天就让它早点休息吧”。赧金象回答说:“得呢么,明天再让它多犁一会”。</h1> <h1>  二牯第一次被我们逼着犁田,就像被施重刑,一旦获得解放,立刻跑得无影无踪了, 第二天,我和线德茂又去抓牛,那二牯看见我们,知道“受刑”的时刻又到了,撒腿就跑,我和线德茂前堵后追,跑了几丘田才抓住它的牛鼻绳,二牯不顾鼻子疼痛,拼命挣扎,我过去抱住牛头想安抚它一下,哪晓得二牯左冲右突想逃跑,那牛蹄踏到我的右脚掌,我慌忙一撤,还是被牛蹄踩住了我右脚的大拇指,疼得我抱住右脚半天说不出话来。</h1><p class="ql-block"><br></p> <h1>  俗话说:“牛踏轻(青),马踏重(肿),猪就踏个洞”,你想想,赤脚被体重上千斤的老水牛蹄子踩踏是什么滋味。我右脚的大拇指甲下真的被踏青淤血了,疼了整整一个多月,最后从里面重新长出新指甲,老指甲才脱落掉。我的左手食指在上江农中杀猪时就被猪蹄踩踏淤血换了指甲,现在右脚的大拇指又被二牯踩踏淤血,俗话说:“十指连心”,一点不假,那个疼痛的滋味,真的难以言表。</h1><p class="ql-block"><br></p> <h1>  就在我弯腰抱脚时,二牯突然伸出长舌贪婪地对我遍脸遍头一阵乱舔,牛鼻孔吹出的粗气也直往我的耳朵灌进去。牛舌头可不是你想象那样柔软润滑,舌头表面全是密密麻麻硬硬的肉刺啊!那种滋味我却无法用语言形容,脏先不说,感觉还怪怪的有点疼。我用傣话对二牯厉声呵斥:“歹哈嘚(找死吗)!你对我又踩又舔,到底要干什么啊!”赧金象对我说:“它是舔你的汗水啊!汗水里有盐分,牛爱吃呢。”听了赧金象一席话,我眼睛一亮,似乎感到一团火花在我脑海闪了一下。而且我发现,二牯在舔了我的脸后,舌头不停地搅动着,吃得津津有味,感激的眼神盯着我,似乎安静了许多。我问道:“牛爱吃盐吗?”“是的。”赧金象回答。</h1> <h1>  第二天去驯牛时,我带了一小包食盐,在去抓牛时,我将有盐的手掌伸向二牯,二牯闻到了盐巴的味道,伸出长舌,将我手掌上的盐巴舔得干干净净,并且立刻安静了许多,两眼感激的看着我,我牵着它走,它也乖顺地跟着我走了。我喜出望外:“谁会想到你好这一口,你要早说啊!”从那天以后,每天去驯牛时,我都要带一小包盐巴去。俗语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二牯自从吃了我的盐巴后,也许要感我的情,对我就逐步服服贴贴了。以后的驯牛似乎顺坦多了。</h1> <h1>  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教,二牯终于可以单独犁田了,掌犁的当然是我,赧金象和线德茂也分别各负责一架牛。我每天都早早赶着二牯下田,在我们的精心调教下,二牯逐步能够听懂我的话,例如喊:“嗨!”牛就开始往前走;喊“缩”!牛就开始往后退;喊“撇”!并且左手将撇索轻轻甩打它的肚子时牛就开始往右转;喊“转”!并且左手拉扯撇索时,牛就往左转;当旁边有草时,二牯会边走边去吃草而走到墒子上,我高喊“踩沟”!它立马就乖乖走入沟内。二牯不听话时也会用傣族话呵骂牛:“歹哈嘚!”同时用撇索狠狠抽打它的肚子,二牯不堪忍受这突然的打击,必然匆忙乖顺的向前走去。平时我也会用镰刀去割一些嫩草,在二牯休息时喂它,也会抚摸它的牛耳和身子,为它搔痒痒。犁完田后,我会把它赶到水塘里,让它痛痛快快的洗上一澡。或者让它到泥塘里打汪(在泥塘里往全身裹泥巴防止蚊蝇)。</h1> <h1>  其实牛是最通人性的动物,也最懂感恩,你对它好,它绝对知道回报。二牯慢慢就变得对我服服贴贴了。犁田时要快则快,要慢则慢,向左向右全凭那根撇索传达我的旨意。二牯非常听我的话,我使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二牯站在犁铧前昂首挺胸,行走起来脚步稳健,奋蹄甩尾,一垄垄土地在我一声声高亢的吆喝声中,翻卷如云,笔直顺整。所有的宰龙包括赧队长,都对我刮目相看,佩服有加。</h1> <h1>  驯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先给牛穿鼻绳。我曾参加过给一头小牛穿鼻绳,那天,生产队安排赧金亮我们五六个人去,赧金亮是生产队的民兵排长,也是一个优秀的牛锅头,赶牛驮柴犁田样样在行。我跟着赧金亮一行人,七脚八手用藤子将小牛的头紧紧捆在一棵芒果树的枝丫上,牛蹄虽然乱踢乱蹬,但是牛头却动弹不得。赧金亮右手握住一个细竹根做的穿孔器,其结构象大锥子一样,尾部是一个手柄。用烧酒喷在牛鼻子和穿孔器上消毒,迅速对准牛鼻子进行穿刺,刺通后随即拔出,再用鼻绳穿过该孔,将穿过牛鼻孔后的鼻绳绕过牛角和牛耳之间捆扎牢固。赧金亮动作相当快,没等那牛反应过来,牛鼻子就被牛鼻绳穿通拴在牛头上加以固定了,那动作的熟练程度真的令人惊叹。</h1> <h1>  牛鼻绳拴好后,用一种消炎止血的草药塞入伤口,那小牛不适应牛鼻绳的羁拌,拼命甩头,要想将牛鼻绳甩去,舌头伸出来,不断地去舔那个受伤的鼻孔。它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以后就因为这根牛鼻绳而要终身受制于人。</h1> <h1>  赧金亮告诉我穿牛鼻绳的要领:一是穿鼻时间要适时。小牛的皮肤和肌肉比较幼嫩,如过早穿鼻就容易引起缺鼻,但要调教和使用小牛又必须事先穿好鼻绳。一般小牛长到一周岁以后就可以进行打孔穿鼻。为减少伤口发炎和发生蝇蛆,时间选在春、秋天气较凉爽时穿鼻最适时。</h1><h1> 二是穿鼻部位要适中。牛的穿鼻部位以鼻中膈(软骨部分)稍前的最薄处(无软骨、薄而柔的地方)为好。如果穿在鼻中膈后部的软骨处,虽不易缺鼻,但伤口较难愈合,而且牵引时疼痛感刺激太大,给牛的使役调教工作带来困难;如果穿在鼻中膈前部肉层较厚的地方;则将来使役调教时不仅不听指挥,而且容易引起缺鼻。</h1> <h1>  三是穿鼻方法要适当。给牛穿鼻时,应先将牛头固定在一棵树丫上,用酒精将穿孔器(坚韧的木、竹锥或金属锥)消毒,然后摸住穿鼻部位,用左手执住鼻中膈的鼻端部分,右手拿穿孔器迅速进行穿刺,刺通后随即拔出,再用鼻绳穿过该孔,并且将其捆扎固定在牛角和牛耳之间,伤口也要用酒精消毒防止感染。 </h1><h1> 四是为防牛鼻损伤性缺鼻,鼻绳可以用较柔软的麻绳,等牛适应以后,为使其更加牢固,再更换成嫩竹子制作的竹绳。</h1><h1> 五是牵引使役要适宜。刚穿鼻的小牛,由于伤口没有愈合,有疼痛感,须经两三个星期待伤口完全愈合后方能系绳牵引,牵引和使役牛时,必须牛在前面走,人在后面跟,切忌在牛的前面强行拉扯和采用粗暴的武力鞭打,以减少不必要的缺鼻牛发生。</h1> <h1>  回忆50年前的经历,充满了辛酸和乐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农业机械的普及,古老的牛拉马拽的农耕方式早已被废弃,本以为对人们忠诚老实辛苦一辈子的老牛会获得解放,无奈人们的贪欲却永无止境,人们又将耕牛用以斗牛,彩绘等方式投入娛乐行业从中牟利,更为悲惨的是一辈子为人们而活着的老牛最终又成为人们的盘中餐,人们的贪欲何时才能获得满足从而能饶恕这些被人们奴役了几千年的动物呢?</h1> <h1><font color="#167efb">韦琪于2018年6月18日写于保山</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