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座让时间慢下来的休闲之都。2019年1月20日,我们乘坐西去的列车,前往心仪已久,充满诱惑的“天府之国”蓉城——成都。开启“走进川蜀腹地,品味古今文明”研学活动,走向自然、社会、生活,把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h3> <h3>研学第一站:成都人民公园</h3><h3> 初到成都,亲感蜀味,走进自秦惠王时的少城,坐落于茶馆中,两三成群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远离昨日的喧闹,只余今日的欢笑,“以一窥而知全貌”,蓉城之美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悄悄的已经爱上了这里。</h3> <h3>研学第二站:大熊猫繁衍研究基地</h3><h3> 清晨,它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向我们走来,那搞笑的动作,那憨厚的神情,那威猛的样子,乐翻了游人。那“长枪短炮”齐上阵,咔咔声,闪光灯掠过,留下了一帧帧精美的萌照。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此次成都之旅,我们便一睹了国宝的雄姿。</h3> <h3>研学第三站:四川大学</h3><h3> 在四川大学门口,同学们集体合影留念,并励志努力学习,今后也可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变成有知识、有文化的莘莘学子。</h3> <h3>研学第四站:都江堰</h3><h3>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h3><h3> 步入景区,古木参天,庙宇宏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每一棵古树见证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就是一个传说。像夫妻树,伏龙观,在导游小姐姐的娓娓讲解中,让孩子们浮想联翩,沉浸在美妙的梦境中。</h3><h3> 眼前,李冰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的“卧铁”,沐浴在喷泉中。很难想象,当年的人们是怎样靠这原始、简单的工具修建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浩大工程。我只能说,这是古代中国人的勤劳、睿智、拼搏成就了这惊世之举。在“离堆”,在“鱼嘴”,在“飞沙堰”,在“宝瓶口”, “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这些功能让孩子们瞠目结舌,惊叹不已。每一处景,都蕴藏着一个故事,彰显出古人的才智。在此,我们要为李冰父子点赞,为古代劳动人民唱一曲赞歌!通过此次参观学习,让孩子们意识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去领悟。他们不仅要从教科书上学习,世界更是他们终身学习实践的教科书!</h3> <h3>研学第五站: 映秀</h3><h3>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昔日美丽的家园已变成如今残破的废墟,看着被破坏的昔日校园和坍塌的教室,孩子们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震动。</h3><h3>大地无情,人有情,地震强大,人更大。 对于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只是面对。灾难的发生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哀痛,我们哀伤,无数的人用止不住的泪水洗刷着心中的疼痛。</h3><h3> 老师问我:“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十秒钟你可以干什么?”有个孩子告诉我说:“老师,十秒钟我可以大喊一声快跑或者把我同桌拉到桌下躲起来。”当时周围的人都哽咽在喉,久久不语。</h3><h3> 巨大的悲痛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心里仍会升起新的希望。人类文明的进步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让无数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发生,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重建家园,为离开的人哀悼,为活下去的人好好活着!</h3> <h3>研学第六站: 杜甫草堂</h3><h3>探幽草堂胜景,感受唐风遗韵。</h3><h3>它坐落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园林清幽秀丽,小桥流水,溪水潺潺,曲径通幽,诗意朦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圣地。走进草堂,正门匾额上“草堂”二字笔力浑厚,苍劲有力,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之子所书。前面几间破旧的茅屋,吸引我的眼球,我走近观看,简陋的茅屋,幽静的环境,透出浓浓的诗意氛围。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时不就写的是这里的情景吗?来到史诗堂,这简直堪称是一部“诗史”, 四年间,诗人留下的一千多首诗歌,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社会人民的疾苦,重现了一段苦难历史。在“华径”尽头,是“草堂影壁”。那用青花瓷镶嵌的“草堂”二字熠熠生辉。来到大雅堂,这里翰墨飘香,丹青溢彩,让人大开眼界。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踪迹,留下手迹,留下佳话。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想: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怎么能欣赏得完?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梅园,浣花祠等景点。走出草堂,我恋恋不舍,意犹未尽之感尚存。杜甫,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爱国亲民,你让世人敬仰,不愧为“诗圣”。</h3> <h3> </h3><h3>研学第七站: 武侯祠 </h3><h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h3><h3> 一首《蜀相》,从唐朝的风烟里,越过千年的时空,向我们一路走来。冲着这诗,冲着诸葛亮传奇的一生,我们向柏树森森的武侯祠走去。孩子们重温三国人物,再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感悟良多。从大殿刘关张塑像到左右长廊各塑有十四位文臣武将,孩子们行走在供奉着这些塑像的长长通道,宛如穿行在三国那一段短暂而纷争不休的历史里一般。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伴着有关他们的种种故事,慢慢地从心底涌上来,滋生出别样的情怀。</h3> <h3>研学第八站: 宽窄巷子 锦里</h3><h3>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这样的巷子,热热闹闹,熙熙攘攘,那飘洒着的味道,是古城淡淡的烟火气息,在成都 ,这条街叫宽窄巷子。在这里,孩子们将思念寄去了远方,希望借自己之眼与亲人共游成都。</h3><h3> 当然,还有一条叫锦里,顺着街道慢慢行,有上千年历史的卓尚丝绸坊;有诸葛孔明的连弩;有遥远西藏的转经筒......反差最大的是,在这种美丽精致的小店里,还有迪吧;古老的藤椅上可以坐着喝茶,旁边亦有哈根达斯......美食大淘宝的同时孩子们还不忘给家人带上小小的礼物。</h3> <h3><h3> 研学夜间课堂,孩子们对“龙行十八式”和川剧“变脸”的传统文化表演感到万分惊艳。外国的魔术表演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十分火热,但拥有悠久历史的川剧表演也十分精彩,往往在一步一挥袖间就能变出一张张不同含义的脸谱。而“龙行十八式”中不仅显示出了茶艺大师技巧的高超,也显示出了他茶艺的高超。孩子们感叹道:“中国的茶道博大精深,品的不仅仅是味道,也是人生。”</h3></h3><h3> 丰富的研学课程,让我们知行合一,乐在途中。那积了千年的文化,于身边慢慢的溶开,散入我们的脑海中,融入我们的成长中。</h3> <h3> 林徽因曾在文中写:“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古街。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爱上了那段旅程,那些陪我成长的人。”</h3><h3> 伴随着此次研学的落幕,孩子们感概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早已不仅仅拘泥于书本,而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也许,在学校里,老师和课本仅仅只做到了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研学,则是读万卷书,并且行万里路,真正地做到了将知识融会贯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