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的年味

庞雄辉

<h3>文字: 庞雄辉</h3><h3>图片: 部分来自网络</h3> <h3> “接年啦!接年啦!大家准备接年啦!” </h3><h3> 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日,伴随着这一流传了几百年的声音过后, 宁静的小山村也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为期三天的“过年”也就正式开始了。在这三天里,乡亲们要举行多次祭拜天地、祖宗的仪式,这也是祖人传下来的规矩。只要听到队长喊“接年啦”,就预示小孩子们盼望已久的“过年”终于到来了!</h3> <h3>  “二十三,打扬尘;二十四,挂灯笼;二十五,打锣鼓;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打豆腐吃;二十八,爆米花;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团圆话;初一早,拜年啦!”</h3><h3> 很小的时候,在我们的心中都会记住这一首有关过年的童谣,每当想起这首童谣,就会想起过年的“味道”。因为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有最好的待遇,只有这几天才有好吃的,才有新衣服穿。父母亲人也只有这几天才会对你百依百顺,一家人才能够团团圆圆,有说有笑。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父母亲最多的笑容。过年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生活,所以,心中也总是盼望着过年。<br></h3> <h3>  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进入农历十二月,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就开始储备过年。生活在山村里的乡亲们,腌制腊鱼腊肉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走进小山村,竹杆上,篱笆上,到处都是晒着的腊鱼腊肉。条件好的人家,腊鱼就有几竹竿,腊肉更是一大缸。没钱人家手里再紧也要腌上几条鱼,以备过年有肉有鱼,也算是“年年有余”。</h3><h3> </h3> <h3> 记得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因兄弟姐妹很多,父母又都是老实人,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结果还是缺粮户,到年底自然也就没从生产队里领到余粮钱。父亲人很老实,但非常聪明,从未学过手艺的他,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摸索,学会了石匠、木匠、篾匠等多种手艺。那年,虽然没有领到余粮钱,父亲还是想尽办法要让我们过上一个幸福的年。于是,他从山里砍来了一些竹子,晚上加班做成了箩筐,到村外换来了四条斤把重的小鱼。我们看到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就是舍不得杀它,晚上还是让母亲给杀掉腌上了。第二天,母亲叫我看住晒在竹竿上的鱼,别让小猫给偷吃了。可是,狡猾的小猫,当我在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假装睡觉,等我走开时还是让它给偷去了两条,自然我也挨了不少骂。不过还好,还剩下了两条鱼,还好我们家今年过年也有“余”。</h3> <h3>  我的家乡黄泥塘,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庞氏家族在这里生活了两百多年,繁育了十几代人。祖人流传了很多独特的风俗、礼节和规矩,深得世人的尊重。特别是过年的 习俗,有点与众不同。我们过年有一套我们的风俗,其它乡村都不会有的,这些风俗从二百年以前就形成了规矩,后人都很乐意遵守,所以一直流传至今。</h3> <h3>  在这个小山村里,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有一股浓浓的年味,从这天开始,每天都会有一些开心的小故事。</h3><h3> 二十三,“打扬尘”,也就是清除家中沉积了一年的灰尘。小时的我很愿意帮父亲做这件事,因为只要每家每户开始“打扬尘”,离“过年”也就不远了。每年的这天,我总是抢着戴上草帽,围上头巾,房里房外,窗前窗后,仔仔细细地扫过遍。特别是农村烧火的厨房,特别难清理,一扫就是大半天。一天下来,整个人也就只能看见两只眼睛了。虽然又脏又累,只要想到“过年”马上就到了,心中还是很乐意。</h3> <h3>  “二十四,挂灯笼”,每当到了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挂上红灯笼。儿时我家的灯笼,可是非常的宝贵,因为这些灯笼都是父亲亲手为我们编做的小灯笼。每年过年,父亲总是提前就为我们做上了大大小小的好几个灯笼。他从山里砍来竹子,辟成篾丝,细心地编成各种形状的灯龙,帖上颜色不同的棉纸,再在中间点上蜡烛,一个精巧的灯笼也就做成了。就是再忙他也要为我们做几个小的灯笼,让我们过年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开心。</h3> <h3>  “二十五,打锣鼓”,这一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打锣鼓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种非常好听的锣鼓,叫“典子锣鼓”,由一百多年前的祖人们创作流传至今。这套锣鼓任何地方的人都不会敲打,而且很难学会。每年腊月二十五,我们年轻人都要相聚在一起学习这套锣鼓词。儿时的我,因为很爱好锣鼓,自然也就学会了。如今,每年“接年”的时候我们都要拿起锣鼓尽情的表演一次,过年的气氛也就不言而知了。</h3> <h3>  “二十六,杀年猪”,这一天是热闹的一天,每家每户大大小小的“年猪”都要杀一头。小孩子们自然会忙着看热闹。听大人们说:“热猪油能治手脚发裂,猪脚指甲烧成灰能治冻疮”,于是,我们都会拼命的去抢夺,弄得满身的臭味。</h3> <h3>  到了二十七,大家都要忙着打豆腐,这一天,是大人们最辛苦的一天。隔天晚上就要把黄豆泡好,第二天天还没亮,大人们就开始用手推着石磨,磨成豆浆。听着这些石磨“吱Y”“吱Y”的声音,我们也会睡得特别香。等我们醒来金黄的黄豆已经变成了白花花的豆腐。另外还要压些皮子,炸点豆腐干,以备过年招待客人。山村人用石磨磨成的豆腐特别好吃,也是我们每年过年必备的年货。</h3> <h3>  “二十八,爆米花”,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听着一声声“砰、砰、砰”的炮声,都会拼命的往前冲,总想抢到一点掉在地上的爆米花。家家都会爆上几爆,然后拌上用红苕和麦芽熬成的糖稀,等冷冻后把它切成片,这也就变成了孩子们过年时最爱吃的点心。</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到了二十九,真正的过年也就开始了。所谓“二十九,家家有”,也就是二十九的晚上,随着队长喊了一声声“接年啦”以后,家家户户都会端上在自己家中煮熟的猪尾巴,意思是家家都有年尾。大家高高兴兴来到祖堂,点上蜡烛,烧上高香,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然后众人跪地祭拜祖宗,庆祝今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br></h3></font></h3> <h3>  “三十夜,团圆话”,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到了晚上,我们都要参加“守岁”。然后,在堂屋中央燃起一堆篝火,一族人围坐篝火两旁,总结一年的经念,规划明年的生产,人人都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想坐到第二天早晨。老人们说:”听新年第一声是什么乌鸣就可判断明年收成的好坏”,所以,都不想去睡觉,都想听到第一声鸟鸣。传说最好的声音是布谷鸟,所以也就都想听到它的叫声。</h3> <h3>  到了大年初一,族上的规矩可就更多了,所谓“谨言慎行”也许就是这一天诞生的吧。这一天讲话都很讲究,说出来的话都很谦让,都是有礼有节的话。记得小时候,父亲怕我们说脏话,初一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废纸把我们的嘴巴擦一擦,意思是我们的嘴巴象屁股,说出来的脏话就是”放屁”。 </h3><h3> 吃过早饭,我们就必须人人参与“出天皇”,在没举行“出天皇”以前,谁也不许出门。在队长喊了“出天皇”以后,小孩子们都穿上崭新衣服,女孩子都打扮的漂漂亮亮。只见大人们都各自端上一盘最好最新鲜的水果和香、烛,来到祖堂用以祭拜天地。这时自然也少不了我们祖传的“典子锣鼓”的伴奏。</h3><h3> 当族人们都到齐以后,就开始祭拜天地的仪式。因为天是最大,必须先到门外对天长拜,祈求上天赐福,年年风调雨顺,家家都有好收成。这时,只见长辈们站在最前面,其他人分辈份高低依次排在后面,双膝跪地对天三拜。只有行了对天对地的大礼以后,再到堂前祭拜祖宗,然后才能亙相拜年。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抱拳礼拜,相互拜年。此时,大家除了高兴就是激动,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h3><h3> 小山村里的年味就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一直流传至今。</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