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离开撒哈拉沙漠,我们在摩洛哥的行程也就过半了,开始从干燥荒凉的沙漠地带翻越阿特拉斯山脉北上。</b></h1> <h1><b>这是行程较辛苦的一天,从撒哈拉沙漠驶往下一个目标菲斯古城基本要走一天,且大部分是山路。从撒哈拉的沙漠穿越阿特拉斯的山脉到摩洛哥</b><b>森林覆盖</b><b>的北方,这个国家的地形地貌也基本体验了一番。</b></h1> <h1><b>路边的摩餐塔吉锅和烧烤吸人眼球。</b></h1> <h1><b>中午在一个叫<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Timahdite的小镇里的中餐馆打尖儿,强大的中国餐馆开遍全世界。</span></font></b></h1> <h1><b>下午继续赶路,顺道在小镇伊芙兰歇脚扫景。伊芙兰是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中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古城菲斯的南部,距菲斯有63公里(39英里)。这个只有13000人的小镇是著名的滑雪胜地,有“小瑞士”之称。 </b></h1> <h1><b>用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柏柏尔人的语言来说,伊夫兰“Ifrane”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山洞”。这个地方海拔高度1650米,有大片平滑的山坡,是冬季滑雪的好场地,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气温也凉爽宜人。</b></h1> <h1><b>伊芙兰是阿特拉斯山脉以北植被最茂密、雨量最充沛、淡水最丰富的地方。中心广场的这个石雕狮子是伊芙兰的标志,南来北往的游客、摩洛哥人都爱在这里打卡。</b></h1> <h1><b>法国人从1912年开始常常到这里滑雪和度假。1929年,这里被建设成度假村,那些高高耸立的三角形屋顶,象一座座阿尔卑斯山式农舍。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夏日时鲜花盛开,绿树葱葱,美若瑞士村庄。</b></h1> <h1><b>伊芙兰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人文景观让人误觉身在欧洲。这里的摩洛哥人也很溶入其中,多元文化在这里有着独特的体现。</b></h1> <h1><b>这里的老老少少对外来游客毫不介意,主动与游客互动,很包容开放。</b></h1> <h1><b>离开伊芙兰往北走,路边成片的山林伴随着我们来到此行摩洛哥的第五个世遗景点-菲斯古城。</b></h1> <h1><b>沿途山上茂密的森林植被为菲斯城涵养出了丰富的水资源,山上流下来的菲斯河成就养育了菲斯城,并将菲斯城分割成左右两部分。除了菲斯河,菲斯城还有着丰富的地下水体系,老城很多房子里都有井。“</b><b>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b></h1> <h1><b>菲斯作为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摩洛哥第三大城市,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这个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老城也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b></h1> <h1><b>菲斯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可与马拉喀什(摩洛哥南部城市)、开罗(埃及首都)和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等城市相媲美,到现在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采。</b></h1><h1><b>菲斯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b><b>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将菲斯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b></h1> <h1><b>古时的菲斯人不做城市规划,只按照需要,一栋接一栋地盖房子,没有专门的道路,留下了9600多条密密匝匝的狭窄小巷,有的小巷窄的只能走一只驴子或一个人,外来人穿行在这迷宫一般的古城中很容易迷路。</b></h1> <h1><h1><b>老城区里,机动车辆禁行。主要的运载工具是毛驴。我们来的太早,未见驴拉车。</b></h1></h1> <h1><b>拿着地图穿梭在这密匝左转右拐的小巷中,寻找路标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儿。</b></h1> <h1><b>随行中国地陪也只能请一位当地导游引领。阿斯玛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菲斯人,从小窜巷走街,早将这老城中的近万条巷道熟烂于心,加之英、法、阿语皆通,做菲斯导游再合适不过了。</b></h1> <h1><b>我们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老城商铺还未开门时就进入古城快速穿行于小巷中,以避人多拥挤难行。</b></h1> <h1><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菲斯古都修建者</span>伊德里斯的陵墓修建于1717年到1824年间,是菲斯老城最神圣的圣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建造的时候穆莱·伊德里斯Moulay Ismail还在世</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span></b></h1> <h1><b>非穆斯林不得入内,无法近距离看里面的陵墓,只能驻足细细品味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精美的外墙装饰,臆想其奢华的陵墓。</span></b></h1> <h1><b>摩洛哥人视这里为心目中的圣地麦加(Medina),无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穆斯林前来伊德里斯二世的陵墓朝圣,以获得好运。女穆斯林则带着求子的愿望而来。人们就是在这个门窗上祈祷、许愿。</span></b></h1> <h1><b>老城社区之一的木雕博物馆</b></h1> <h1><b>穆斯林生活区域(社区中心)必须具备的五个部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古兰经、清真寺、喷泉、面包房、浴室,这是位于木雕博物馆前的娜塔莉娅喷泉。</span></b></h1> <h1><b>菲斯老城内的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862年,因其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发大学文凭的经学院,而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现为清真寺。</b></h1> <h1><b>卡拉维因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就已负盛名,收藏有带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其他古籍,被誉为“学术首都”。 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卡拉维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而成。由于当时摩不产大理石,因而是用一吨糖换一吨大理石,由意大利进口运抵菲斯的。该清真寺可容纳2万名教徒祈祷。</b></h1> <h1><b>500年前的驿站,楼上住人楼下牲口。根据世遗组织要求,这个驿站不能做任何改建,现在只做为库房存放东西。</b></h1> <h1><b>地中海周边国家里比较普遍的门栓设置,一高一低。在阿拉伯国家高处门栓是为高高在上的骆驼骑手方便叩门所设,在意大利见过同款为马背上的骑手所设。同理,门也是大门套小门,普遍做法。</b></h1> <h1><b>上午10点左右,老城店铺纷纷开张营业,商贩们推着小车在狭窄的小巷中送货拉货,游客们在老街里游逛寻觅,很是忙碌繁华。</b></h1> <h1><b>菲斯老城里各式各样的商铺有9000多家,有皮革、制衣、铜器、刺绣、地毯、石匠、陶瓷、蓝陶马赛克、各种食品、禽肉、果蔬......应有尽有。</b></h1> <h1><b>老城中的又一社区中心,看介绍此社区以一铜匠之名命名。</b></h1> <h1><b>琳琅满目的</b><b>社区中心的小商铺。</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1357年建成的古兰经学院,是摩洛哥唯一带有宣礼塔的古兰经学院。学院建筑为上下两层,作为经学院时,女生宿舍在楼上,男生宿舍在楼下,两层中间有隔板,以禁止异性交往。</b></span><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现为清真寺。</b></h1> <h1><b>菲斯是摩洛哥手工艺术的发源地,</b><b>是摩洛哥制革业的中心。这里的皮革制作,从熟皮,到染色,仍然沿用着几千年的传统工艺。</b><b>一张张动物皮,先浸泡在石灰水、鸽子粪和人畜小便的混合溶液里,直到皮子上的脂肪、蛋白质完全融掉,皮子变软,再用纯天然的染料上色,</b><b>最后加工成皮革</b><b>。到菲斯嗅嗅鞣皮的臭味也是游客体验之一。</b></h1> <h1><b>皮革作坊里五颜六色的大染缸,是菲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围皮货店专门引导游客上到顶楼参观皮革作坊,顺道推销自家皮货。大缸里的白色溶液是混着粪尿的石灰水、</b><b>绿色的是薄荷叶、红色的则是藏红花...等各种植物色料。</b><b>空气当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味,皮货店的老板给每个参观的游客一片薄荷叶,用以缓解一下气味。</b></h1> <h1><b>棉麻织品的染坊,少了鞣皮革的怪味。</b></h1> <h1><b>手工织机,与我国农家织机同理,只是幅面宽许多。</b></h1> <h1><b>听介绍,菲斯织物的原料除了棉、麻、丝,还有芦荟纤维。</b></h1> <h1><b>相中一块儿棉质桌布,按我家餐桌尺寸稍稍讨价,迅速下手。现在已在家里焕发光彩,喜迎猪年新春佳节。</b></h1> <h1><b>几代传承的手工铜器,图案都在匠人的脑子里随手流出,没有模版。</b></h1> <h1><b>菲斯布日卢蓝门,菲斯标志之一,是联系菲斯老城和新城的主要出入口。之所以被称作蓝门是因为这座城门外侧镶嵌着大量的蓝色马赛克瓷砖,被称为“菲斯蓝”,背面则是“伊斯兰绿”,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这里是游客必照一景。</b></h1> <h1><b>兴建于公元808年的菲斯古城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b></h1> <h1><b>古城墙外自古不断的市场依然熙熙攘攘,商贸繁荣。想想老北京曾经巍峨的古城墙也只能在照片和绘画中寻找了。</b></h1> <h1><b>菲斯现任国王的皇宫,仍在使用中,只能在外面拍照。</b></h1> <h1><b>穆罕默德六世国王皇宫的铜质镀金大门是摩洛哥的标志。</b><b>一字排开的七扇圆拱形大门都是用黄铜为原料,再通过手工一点点敲打出来,</b><b>七座门标志着一周的7天。</b><b>2009年版的走遍全球Lonely Planet摩洛哥就是用这个门的照片作为封面。</b></h1> <h1><b>离菲斯古城一小时车程的梅克内斯城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的四大古皇城之一,它被誉为黑色皇城,</b><b>是此行的第六个世遗点。梅克内斯之所以被誉为黑色,并不是说它的城市建筑基调是黑颜色的,而是因为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穆拉伊•伊斯梅尔的麾下,有一支完全由黑人组成的军团,这支队伍作战骁勇、所向披靡,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故此,摩洛哥人就将梅克内斯誉为了黑色皇城。</b></h1> <h1><b>梅克内斯古城中的监狱,最多时关押过25000多基督教信徒,这个监狱以其酷刑著名,基督教信徒被残酷地钉在墙上。地上的小圆柱是地下监狱的通气口。</b></h1> <h1><b>梅克内斯老城原有12个城门,老城门都被保护性地关闭了,这是最大的曼苏尔城门。</b></h1> <h1><b>300多年前,阿拉维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穆拉伊•伊斯梅尔</span></b><b>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和这座规模宏大的粮仓</b><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当时主要用于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span></b><b>马厩的粮仓部分至今保存基本完好。</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穆拉伊•伊斯梅尔君主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还非常爱马,他在王宫里养了500匹战马,每天都要去马厩里巡视。</b></span></h1> <h1><b>最多时这里有过12000匹马。马厩的屋顶在1775年里斯本大地震的余波中,遭到了损毁,从此渐渐荒废。</b></h1> <h1><b>行程中第七个世遗景点是在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处, 有名的罗马古城废墟—— 瓦卢比利斯。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当地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b></h1> <h1><b>瓦卢比利斯同时也是罗马人与永远无法征服的柏柏尔人进行官方接触的地方,双方只在互利时才进行合作。</b></h1> <h1><b>摩洛哥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何以会有古罗马遗址?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长达一百多年的</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布匿</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战争中,柏柏尔人因为和迦太基人对立,一直帮助罗马人。待到罗马人战胜了迦太基人,柏柏尔人的厄运也就来了。罗马军队顺手就把柏柏尔王国给灭了,建立了毛里塔尼亚王国,立了两任傀儡国王,同时开发瓦卢比利斯为居住地。到了公元40年,罗马人把毛里塔尼亚王国分拆为罗马帝国的二个行省,其中一个行省的行政中心就是瓦卢比利斯。400年后,罗马帝国衰退,柏柏尔人又开始折腾,建立了很多小王国。直到公元683年,阿拉伯帝国进入摩洛哥,征服了柏柏尔人,并和柏柏尔人一起度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班牙。从此,摩洛哥告别罗马时代,进入伊斯兰教纪元。</span></b></h1> <h1><b>罗马帝国是世界上存续时间最长,国土面积最广的帝国。在其最盛时期,</b><b>将地中海纳入版图成为了帝国的内海</b><b>,</b><b>它的疆域覆盖如今的差不多40个欧亚非国家地域。</b><b>罗马帝国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建立军营,然后由军营发展成城市,修建非常结实好用的大路,大路和大路相连,四通八达,既方便军队快速移动,也方便老百姓生活和迁徙。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的道路确实是路路相通,最后真的能到达罗马。</b></h1> <h1><b>遗址中的城市广场、凯旋门、罗马柱、浴场、引水道、通衢大道,无一不体现古罗马帝国的城市特征和彼时的繁荣。</b></h1> <h1><b>贵族家中地上铺就的马赛克色彩依旧。</b></h1> <h1></h1><h1><b>公元7世纪,摩洛哥阿拉伯王国的缔造者穆莱•伊德里斯,在离瓦卢比利斯三公里的一座山上开始筑巢传教,人口逐渐向那边集中,形成了今天的圣城穆莱伊德里斯,瓦卢比利斯逐渐变成空城。</b></h1> <h1><b>离开菲斯来到扬名天下的蓝色小镇舍夫沙万。</b></h1> <h1><b>舍夫沙万是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城,建于1471年。</b><b>Chefcheon在阿拉伯语中是眺望群峰之巅的意思,因为地处里夫(Rif)山脉中海拔600米的山峰顶上。</b></h1> <h1><b>1471年刚建城的时候,舍夫沙万还不是蓝色的。先是来这里避难的穆斯林把房子涂成了绿色,因为绿色是伊斯兰宗教的颜色。后来避难的犹太人,把房子改涂成了蓝色。</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15世纪西班牙发生的对犹太人种族大清洗,大量犹太人到舍夫沙万避难,后定居于此。在犹太文化里,蓝色代表的是天空和天堂,也寓意着蓝色是在上帝的佑护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犹太人在宗教信仰指引下,开始把房子漆成蓝色。直至今日,虽然大部分犹太人已经离开舍夫沙万,这种蓝色的主色调却被保留下来。村民们会不断的粉刷房子,保持着蓝色的传统。</b><br></h3> <h1><b>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蓝色,稍加配置各种鲜花、干叶,像童话中的世界一般。</b></h1> <h1><b>舍夫沙万最有代表的网红小巷,在网上看到过很多遍,赶巧一家来自英国的中国人在这拍照,不会中文的小菇凉很可爱、也很应景,淡定配合,权当我们的模特了。</b></h1> <h1><b>连取水处都如此艳丽浪漫,热爱生活的充分体现。</b></h1> <h1><b>地方不在大小,心中充满激情,生活永远美好!</b></h1> <h1><b>如果说舍夫沙万是摩洛哥最大的亮点,那舍夫沙万里寻常百姓家的门窗,是舍夫沙万最大的亮点。</b></h1> <h1><b>这些门窗款式各有不同,虽然是呈现蓝色,但鲜有相同,细节上的表现也是各有千秋。</b></h1> <h1><b>舍夫沙万的街巷也是一步一景,漫步其中,随意遐想。这里应该小住三日,慢慢逛、细细品。</b></h1> <h1><b>舍夫沙万的跳色小巷。</b></h1> <h1><b>没有城管,也井然有序。</b></h1> <h1><b>深深浅浅的各种抹蓝使山城充满了浪漫迷幻情调,并令其跻身世界四大蓝白小镇之一。(印度的焦特普尔、希腊的圣托里尼岛和突尼斯的西迪·布·赛德)</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