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的《云水谣》—— 我的父亲母亲

甲壳虫🐞

<h3>又到二月了,老父亲是2014年2月28日去世的,距今已是近五个年头了,老爷子走的时候92岁;2019年1月5日凌晨5时,母亲也随父亲而去,享年94岁,父亲母亲的一生是既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为了纪念他们,流着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翻拍和修复了许多老旧照片,同时查阅了相关资料,经反复修改、补充整理后成篇。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谨以此篇纪念我的父亲母亲。</h3> <h3>父母的学生为他们题匾:《仁者寿》。</h3> <h3>父亲十几岁离家,早年就读于国立第一中学 ,抗战时期一路随校南迁奔波于南方各地。左图:为国立第一中学的校长杨玉如老先生。杨玉如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右一为父亲的国立第一中学毕业证。二为国立第一中学的训导证,以上两证均为杨玉如先生亲笔签署。三为父亲年轻时期的照片。</h3> <h3>父亲读书时佩戴过的胸章。</h3> <h3>父亲当时的国民证书。</h3> <h3>父亲毕业后被聘为长沙日报的编辑、记者。此为当时的记者证。当时的长沙日报社社长是周之舞先生,周之舞1945年9月6日曾经在长沙岳麓书院,参加过日本投降受降仪式的报道。</h3> <h3>年轻时期的母亲。</h3> <h3>母亲的身世比较传奇。母亲的祖父江世昌,老同盟会员,曾在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期,担任孙中山先生的随从副官和侍卫长;母亲的父亲江沛岑(原名:江泽鼎)曾在原南京国民政府供职。照片为老太爷江世昌,老太爷是在99岁高龄上睡梦中逝去的。</h3> <h3>这是相关老太爷的报纸资料。</h3> <h3>姥爷江沛岑(右一),当年在原南京总统府礼堂前与同事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姥姥江王氏和大姨江菊荣、母亲江爱荣、小姨江芙蓉的合影。</h3> <h3>母亲年轻时和家人及好友在一起的照片。母亲当年珍藏了很多老照片,在文革中被当作罪证抄家时抄走,这只是后来返还中的一部分,有很多老照片在文革期间遗失。</h3> <h3>父母是于1947年在南京相识、相恋,但遭到了母亲家人的反对,在老太爷的支持下,于1948年8月喜结连理。这是当年父亲母亲的合影。</h3> <h3>参加解放军。</h3> <h3>1949年父亲参加长沙起义后,9月和母亲在南京一同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艺术剧院。在此期间父亲曾任演员、编剧、导演等职。这是父亲当年的照片。</h3> <h3>母亲在解放军艺术剧院期间担任演员。这是当年的照片。</h3> <h3>这是父亲和战友们一起的照片。</h3> <h3>父母在解放军艺术剧院期间,曾于陈毅的夫人张茜一同学习工作,时常可以看到陈毅将军(当时的陈毅还不是元帅)。<br>这是母亲和战友一起的合影。</h3> <h3>当年拍戏时的剧照,父亲扮演国民党军官;母亲扮演农民老大娘。</h3> <h3><br></h3> <h3>以上为当年父母的奖励证书。当时解放军艺术剧院的院长是沈西蒙,沈西蒙院长是《霓虹灯下哨兵》和《南征北战》的作者之一。</h3> <h3>抗美援朝。</h3> <h3>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父母一同磕破手指写血书请战,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文工团入朝参战。</h3> <h3>父母在朝鲜。</h3> <h3>父母和战友在朝鲜。我曾经问过母亲在朝鲜时怕吗?母亲说不怕,反而是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光。</h3> <h3>父母保留下来的部分纪念章。</h3> <h3>母亲珍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h3> <h3>1953年3月父亲先期一个人奉调回国,到石家庄铁道兵团干部学院任教(简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母亲随后回国在铁道兵学院任助教。这是当年父母同战友的照片。</h3> <h3>这是母亲在铁道兵学院时期和战友一起的照片。</h3> <h3>学院学员在听课。学员中很多都是战斗英雄。</h3> <h3>上图为当年学院教员和学员一起的合影。</h3> <h3>父母与家人。</h3> <h3>1954年父母转业。父亲转业到石家庄市文化局话剧团,担任导演、编剧、辅导员。母亲则转业到市商贸系统。</h3> <h3>父亲带领剧团在海南的照片。</h3> <h3>这是父亲带领剧团在广东巡回演出时的照片。这段时光也是父亲一生引以为豪的经历,当时父亲担任导演所用的笔名为:唐朗。</h3> <h3>父亲和著名电影导演陈怀皑、谢晋、剧作家蔡田等是国立剧专的同学。蔡田先生也曾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艺术剧院担任编剧,和父亲母亲一同学习、工作过。父亲和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也有交往,陈怀皑先生给父亲的信中也有提及。凌子风先生1949年前后曾在石家庄工作过多年。注:陈怀皑先生是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父亲。上图为陈怀皑先生与父亲来往的信件。</h3> <h3>母亲转业后,工作之余也常常随文艺团体下乡慰问演出。</h3> <h3>当年母亲和同事们一起的留影。</h3> <h3>文化大革命期间,父母因家庭成份较高,双双被下放劳动,父亲先被劳动改造,后被遣返回原籍监督劳动;母亲则被下放到永丰肉食加工厂监督劳动,母亲说当时在加工厂里,连煮肉的汤锅都不允许她走近,防止她下毒。这是父亲在石家庄赵陵铺劳改队时期的照片。<br></h3> <h3>这是父亲在邢台唐庄农场劳动改造时留下的照片。母亲在被监督改造期间没有留下相关照片。</h3> <h3>1966年的全家福,当时我四岁。</h3> <h3>1979年初,父亲落实政策回到石家庄市文工团(原单位解散),担任处级图书室管理员,直到1985年离休。父亲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父亲曾说他早在长沙就加入了民盟,但文革期间未得到承认,只承认参加过起义。落实政策后又重新加入的民盟。</h3> <h3>母亲随后也落实政策回到原单位,担任科级计划生育干部,直到1984年1月离休。</h3> <h3>父亲的军队转业干部证明书和离休干部荣誉证。父亲的军队转业证明书是没有更换过的老证,也是落实政策后才还给他的,当时的国防部长是彭德怀元帅。<br></h3> <h3>母亲的离休干部荣誉证和军队转业干部证明书。<br></h3> <h3>父亲一生酷爱读书看报,离休后只要没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看报。<br></h3> <h3>父亲在海边度假。</h3> <h3>1. 父亲在青岛度假。2. 1988年参加单位组织的老干部活动。</h3> <h3>父亲离休后还参加了电视剧《啊,沉绿湖》的拍摄,扮演救人英雄王德恒的父亲。左上剧照小图最右边一图中戴军帽的为父亲。</h3> <h3>父亲没事在家不是看书就是鼓捣他的那把二胡,说实话拉的真不咋滴,有时候实在是听不下去。嘿嘿……!</h3> <h3>1· 父亲到杭州看望老战友、老朋友沈祖安先生。2. 沈祖安先生去北京绕道来石看望父母。沈祖安先生是著名曲艺作家、戏剧理论家。现为浙江京昆艺术联谊会会长、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艺术顾问、杭州市文化局艺术顾问、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等。<br></h3> <h3>父亲和当年国立一中的老同学在一起。<br></h3> <h3>父亲年近70开始学习英语,这是老爷子其中一篇学习英语的心得笔记。</h3> <h3>父亲爱读书,看到喜欢的文章不仅会反复阅读,精彩地方还要加上自己的批注。</h3> <h3>母亲离休后在家中留影。</h3> <h3>母亲离休后参加了老干部合唱团,常常随团四处巡回演出。</h3> <h3>母亲在老干部合唱团时的照片。</h3> <h3>母亲随所在单位组织的老干部旅游团,外出旅游时的集体合影。</h3> <h3>母亲随所在单位组织的老干部旅游团,外出旅游时的留影。</h3> <h3>母亲回南京和小姨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h3> <h3>1989年台湾的舅舅江源(原名:江丕福)回大陆和母亲 、小姨在南京中山陵前合影留念。</h3> <h3>舅舅:江源、舅妈:米绳祖。舅舅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1949年5月19日曾参与国民党最后一批黄金撤台,轮船「汉民轮」的黄金押运。史料可参阅纪录片:上海纪实20160913期《黄金密档》之国库黄金运台揭秘(3)。当时舅舅化名为江维翰。母亲曾说:也不知道你舅舅以前到底是干嘛的。到台湾后,舅舅开始学习书画,后成为台湾著名画家。</h3> <h3>上图为舅舅的画作。这是舅舅独创的一笔龙,是从中国繁体的龍字演化而来的。舅舅主要擅长的是画马,晚年时曾画了幅长卷《百骏图》。可惜照片过长、再加上年长日久破损严重,已经无法翻拍,所以无法在此展现。</h3> <h3>舅舅江源和大陆书画界同仁交流技艺。<br></h3> <h3>1991年7月,舅舅给河北省城市运动会捐赠的书画作品《长城群马图》。<br></h3> <h3>这是舅舅捐画的相关报道。</h3> <h3>1991年10月份,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河北省政协举办书画展,舅舅寄画委托母亲参加展览,当时许多省级领导参观了展览。<br></h3> <h3>这是画展的相关报道。</h3> <h3>2000年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河北省博物馆举行了大型的纪念展览,父亲的回国通行证(护照)被特邀参展。省博物馆曾再三要求收藏,母亲实在舍不得没有同意,省博物馆只好原物奉还。这是翻拍的通行证原件。</h3> <h3>这是父亲回国通行证(护照)的两篇相关报道。</h3> <h3>母亲在闲暇之余回忆的朝鲜故事片段,我给整理成册,分赠给许多亲朋好友。<br></h3> <h3>母亲的回忆录部分被报纸采用。</h3> <h3>2000年6月,大姨江菊荣的女儿表姐惠敏从台湾回大陆来看望父母。</h3> <h3>2002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四)父亲80大寿留念。</h3> <h3>席间父母和家人在一起。</h3> <h3>这是2007年燕赵晚报对母亲的整版专访,母亲一下成了社区名人。</h3> <h3>2008年8月24日是父母结婚60周年纪念日,特意为父母设计制作的纪念挂图。</h3> <h3>父母在庆宴上。<br></h3> <h3>席间父母的朋友为他们演奏助兴。<br></h3> <h3>父母晚年时期的合影。</h3> <h3>2012年2月25日(农历二月初四)父亲90大寿。</h3> <h3>父亲90大寿纪念照。</h3> <h3>父亲90大寿纪念照。</h3> <h3>父亲90大寿纪念照。</h3> <h3>南京的小姨亲自作画祝贺。</h3> <h3>小姨的儿子王刚、王亮特地请江苏书法名家苏位东先生为父亲题字:《仁者寿》。</h3> <h3>父母在家中留影。</h3> <h3>父母晚年时期的照片。父亲是个非常大度的人,很少提及文革时期走麦城的那段经历,反而对当年带领话剧团,走南闯北的风光历程记忆犹新。母亲是个非常知足的人,总是说想想在朝鲜牺牲的人,想想在文革中倒下的人,能活着有现在的生活知足了。</h3> <h3>父亲于2014年2月28日因病去世。图片为石家庄日报的相关消息。注:报纸中的“装甲兵石家庄铁道学院”,应该为:“铁道兵团石家庄干部学院”。</h3> <h3>2014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九)母亲90大寿。</h3> <h3>寿宴上母亲和家人一起吹蜡许愿。</h3> <h3>2015年为母亲拍摄的照片。母亲一生好强,眉宇和神态之间带着一股无法掩饰的刚毅。</h3> <h3>2015年母亲三个在台湾的侄子,回大陆来看望母亲。</h3> <h3>2016年小姨来石看望母亲。</h3> <h3>2017年3月20日母亲住院,23日夜间突发脑血栓紧急抢救,此为医院特护病房中。</h3> <h3>2017年11月7日(农历九月十九)在家中为病中的母亲过92周岁大寿,老母亲非常开心。</h3> <h3>2018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九)为母亲过93周岁生日,也是她老人家最后一个生日,那时病中的老母亲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 </h3> <h3>2019年1月5日凌晨5时,老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走完了她传奇和坎坷的一生。父母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难忘的一生!含着泪制作完这幅美篇,看着这一幅幅照片,仿佛父亲母亲还在身边…… 。相信这幅美篇会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记住他们 —— 他们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父亲母亲。两盏油灯供于佛前,求佛保佑我的父亲母亲在天上安好。</h3> <h3>美篇创意、制作: 刘峻岳。在此向为此篇提供无私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翻拍设备: Iphone 6s。照片后期处理软件:Snapseed、美图秀秀 。<br>您如果喜欢此篇,请点赞支持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让更多人认识、记住他们,知道他们故事。峻岳乙亥年初春于石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