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改观教育难改变

冬青

<h3>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通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换句话说,父母、亲属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是他(她)们亲手打开神圣的教育之门,把孩子一步一步领进教育的殿堂。今天我经常听到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说这样的话:老师你多操心啊,孩子不听我的,听你的。尊敬的各位家长,当你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不觉得在推卸责任吗?千万不要忘记你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你的言行、学识、修为、思想早已在孩子心里深深扎根。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你应该最有自信。</h3><h3>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儿,是老师的事儿。家庭管温饱,学校管孬好。孩子品行学坏了,学习搞糟了,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没教好,与家庭、家长一分钱的关系都没有。正是这种错误的定位,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h3><h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告诉我们: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简言之,教育是家校合力作用的结果。</h3><h3>好在今天从教育决策层到教育主管单位再到各学校认识到了这种不一致的危害,着手展开家庭教育的研究、培训和宣传。作为家长早一天认识和接受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儿童成长就越有利。</h3><h3> 接受就要改变。改变认识,改变环境,改变思想。首先,要把“培养什么的样人”的思想统一到学校这边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只是家长个人意愿,孩子不一定想“成龙成凤”,他可能只想做个简简单单幸福的人。再说了,“成龙成凤”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如果人人都“成龙成凤”,世间也就“无龙无凤”。还是先盼着成人吧,成为一个负责任、能担当、讲诚信、知感恩的人,至于是否“成龙成凤”就看他(她)的造化吧。</h3><h3>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对儿童而言,学校是读书的场所,家庭也应该是读书的地方。通过阅读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尤其是学习上的困难。古人早有定论:书犹药也,多读可以治愚。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贪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试想一个家长不读书又无藏书的家庭何谈智力生活?又谈何情感生活?——家庭情感生活的贪乏总是跟智力生活的局限性交织在一起的。设想有一天傍晚,你领着孩子去河边玩,恰巧惊飞了一只野鸭子,此时你若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应景的句子,对孩子会是多么好的影响,也许由此他会喜欢上古诗词,喜欢上语文课的学习。</h3><h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家校联手,才能多做有用之功,少做无用功。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的忠告:教育学的知识,就像法制知识一样,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知晓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