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古罗马有一个"母狼乳婴"的故事,记载了有关创建罗马古城的传说。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奥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奥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落水婴儿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猎人养育成人。后来,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阿姆利奥,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后罗慕洛私定城界,杀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为罗马。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为罗马建城日,并将"母狼乳婴"图案定为罗马市徽。</h1> <h1>罗马古城包括帕拉蒂诺、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诺等七个山丘,史称七丘之城。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城墙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体呈不规则状,像一只蹲伏的雄狮。<br></h1> <h1>我们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出来,经过了美丽的台伯河。</h1> <h1>河上有一条美仑美奂的桥两端连着梵蒂冈与罗马古城。桥身犹如鬼斧神工、晶莹剔透的碧玉雕塑,桥的一旁耸立着一座壮观的圆形古堡,周身呈现浅杏红色,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享受。这就是罗马著名的名胜十二天使桥和天使堡。桥面并不算宽,大约四米左右,桥台的两边栏杆上排列着体态优雅的十二尊天使雕塑。</h1> <h1>十二天使桥桥头的人像雕塑。</h1> <h1>我们经过一家酒店。</h1> <h1>拐进一条狭小的街道。</h1> <h1>走在街道中随便一抬眼就是古城的建筑靓影,使我们有一种穿越的感觉。</h1> <h1>这些建筑被保护的很好,基本是修旧如初。</h1> <h1>随便一个拱形的大门,里面就是一座几百年的豪宅。</h1> <h1>有些建筑看起来很像天津的意大利风情街。</h1> <h1>进入到方形石头铺路的老街。</h1> <h1>这里的窗户古色古香,有的加装了铁栅栏。</h1> <h1>橘红色的砖比我们的长,已显得斑驳残破,但看起来砌得很结实,应该是几百年以上的老砖。</h1> <h1>地面的石头更是历尽风雨,黝黑锃亮中透出历史的沧桑。</h1> <h1>我们进入了纳沃那广场。</h1> <h1>纳沃那广场(Piazza Navona)是一座以巴洛克艺术著称的美丽广场,广场位于罗马市中心,南北长240米,像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h1> <h1>四周巴洛克式的建筑和广场中心的美妙喷泉引来了众多游客,同时成为街头艺术家和小商贩的一处宝地,从早到晚都是一片喧哗热闹的场面。</h1> <h1>远处是街头艺术家的画作,近处是这种骗人的把戏。</h1> <h1>这是广场北侧的海神喷泉。人们坐在周围休息。</h1> <h1>中间是海神大战章鱼的雕塑。</h1> <h1>广场一侧是外观雄伟的阿科内圣阿涅塞教堂(Sant'Agnese),位于广场中段,正立面可称为巴洛克风格装饰艺术的典范,其凹形正面(1653-1657)是贝尔尼尼的主要竞争对手—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的作品。</h1> <h1>这个教堂有一个凄惨的一个关于阿涅塞的传说:阿涅塞生活在3世纪。她12岁的时候被行政长官的儿子看上,但是阿涅塞拒绝了他的求爱,因为她已经许给另外一个人了。长官的儿子因此而患上了相思病。行政长官得知儿子生病的原因后召见了阿涅塞,不过这位姑娘表明她是基督徒,已经对耶稣许过愿了。行政长官要求阿涅塞公开放弃基督教,否则就把她卖为娼妓。阿涅塞严词拒绝,结果被脱光衣服,带到花街柳巷。但是她的头发奇迹般的长长了,遮盖了她的裸体。在她被带到妓院之后,一个天使降临在她的面前,在她身上罩上一层光环。当行政长官的儿子出现在妓院,想霸占这个他无法得到的姑娘时,一个魔鬼出现了,并将长官的儿子勒死了。行政长官得知儿子的死讯后,发疯似的要将阿涅塞象处置女巫一样的烧死在广场,不过火却烧不到阿涅塞的身体,反而将刽子手烧死了。但是阿涅塞最终还是被绞死,死时只有13岁。对于基督徒来说,阿涅塞就是贞洁的守护神。</h1> <h1>广场中央的雕塑也是贝尔尼尼的作品--四河喷泉,四周的栩栩众人环绕着高耸的方尖碑,与摩尔人喷泉(建于16世纪)和海神喷泉(建于19世纪)相映成趣。</h1> <h1>四河喷泉的一侧。</h1> <h1>四河喷泉的另一侧。</h1> <h1>离开广场我们穿过铺满碎石的小巷,走了不远,就来到了万神殿。</h1> <h1>万神殿(Pantheon)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h1> <h1>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h1> <h1>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亚德里亚诺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大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经历了十八个世纪的沧桑后,神殿的铜门和拱门屋顶仍然完整如初。<br></h1> <h1>万神殿内的七座壁龛,分别供奉战神和朱利奥·凯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龛外,殿内还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万神殿内侧面的小堂,是拉斐尔、意大利国王埃玛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长眠之地。</h1> <h1>这座建筑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是,拜占廷皇帝福卡於公元609年将它作为礼物赠给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后者将它改为教堂,用以供奉殉难圣母。这座结构强固和谐的建筑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腊殿宇和罗马古典圆形大厅。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h1> <h1>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h1> <h1>精美的厅内装饰。</h1> <h1>大厅里的游客。</h1> <h1>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h1> <h1>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直径为43.4米的万神庙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h1> <h1>两位游客依靠廊柱休息。</h1> <h1>万神殿的前面仍然是经典的群雕簇拥的方尖碑。</h1> <h1>游客们聚集在方尖碑基座台阶上休息。</h1> <h1>随后我们转到到圆柱广场,看到了基吉宫。</h1> <h1>基吉宫现在是意大利总理府,就在圆柱广场旁,这座建筑最初是阿尔多布朗迪家族的财产,1562年请大建筑师贾科莫.德拉波尔塔设计建造。</h1> <h3></h3><h1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罗马古城的圆柱广场上有一座马可奥里略圆柱。这是公元193年为纪念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以图拉真柱。圆柱的雕刻通透,可以让光线穿过并照亮内部的阶梯。</h1><h1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马可奥里略圆柱总共有41.95米高。3米高的底座在1589年之后消失在地平线下。马可奥里略圆柱由28片卡拉拉大理石组成,每片高3.7米。 </h1><h3></h3> <h1>马可奥里略圆柱外部的螺旋纹路是叙述马尔库斯·奥勒里乌斯皇帝在166年对马克曼尼人发动的马克曼尼战争。故事开始于罗马士兵渡过多瑙河,地点可能是在卡农图。圆柱的上下半部描述两场作战胜利,下半部描述罗马在172年及173年击败马克曼尼人与夸迪人,而上半部则是描述罗马在174年与175年击败萨尔马提亚人的事迹。</h1> <h1>这个广场周围有一些豪宅,大都是些昂贵的名品店。</h1> <h1>高大的大门。</h1> <h1>精美的门雕。</h1> <h1>随处可见的路灯,非常的艺术化。</h1> <h1>豪华的外墙石料与大门。</h1> <h1>再往前走,来到三条街道的交叉口,看到一座巍峨的建筑。</h1> <h1>建筑的顶端。</h1> <h1>转过来就发现原来我们已经来到著名的许愿池。许愿池(意大利语:Fontana di Trevi)是意大利罗马市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Trevi即是指此意。</h1> <h1>许愿池总高约25.9 米,宽约19.8米,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在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闻名于全世界。许愿池的全名叫做特莱威喷泉。早在公元前19年,喷泉就是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的终点。15世纪,这里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一直保留至今。喷泉主体部位的大理石海神雕像栩栩如生,细微处如海马们拉着的硕大的贝壳也处理得相当精美。据说背转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币就可以许三个愿望,但其中第一个必是"再回罗马"。</h1> <h1>我们拿出国内带出的一元硬币背向池中投币许愿,那碧波清澈的池水与驾驮着马车的海神雕像,将永留心中。</h1> <h1>许愿池附近有非常好吃的冰激淋店。</h1> <h1>还有供游客参观游览的马车,这又使我想起天津的五大道。</h1> <h1>窄小的街巷边上就是各种小吃店、咖啡店。</h1> <h1>广场上也摆满了太阳伞与沙滩椅。大家悠闲的喝着啤酒咖啡。</h1> <h1>细看之下真没有在这里大吃大喝的,应该是点些有限的饮料打发光阴,享受慢生活。这应该是南欧人的一种活法。</h1> <h1>有人在拉着小提琴。</h1> <h1>我们沿着街巷蜿蜒前行。</h1> <h1>来到了西班牙广场。</h1> <h1>这是西班牙广场山丘上的罗马三一教堂。</h1> <h1>西班牙广场上的咖啡馆是济慈、拜伦、雪莱等文人最爱去的场所。这里因西班牙台阶而著名。西班牙台阶又因电影《罗马假日》的主演奥黛丽赫本而闻名遐迩。</h1><h1>广场上最著名的莫过于巴洛克式建筑巨匠贝尼尼所设计的破船喷水池,很多年轻人夏季会到此谈天,享受清凉。白色大理石的小舟坐落在圆形的水池中,引来无数游客拍照。台阶上有很多画像的和卖鲜花的小摊,在台阶上坐下来,不可思议的是很自然地就会出现一种明快的、悠闲的气氛。</h1> <h1>周围有等候游客的马车。</h1> <h1>往前走又见到一座圆柱纪念碑。</h1> <h1>上面是精美的人物铜雕像。</h1> <h1>底座的四角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石雕像。</h1> <h1>底座的另一面。</h1> <h1>我们沿着老城继续前行,这是城市隧道。</h1> <h1>这是一个有多个路口的交叉口。</h1> <h1>这是一条非常陡的街道。</h1> <h1>我们来到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它呈长方形,长130米,宽75米,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广场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从1980年下半年起,罗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整顿,使之更加美丽壮观。</h1> <h1>夕阳西下时,我们终于来到了古罗马斗兽场。</h1> <h1>这座罗马斗兽场是由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烧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h1> <h1>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h1> <h1>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h1> <h1>这是位于斗兽场西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古罗马凯旋门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就是以它为蓝本加以设计、构建的。这座凯旋门是在公元315年,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尔维奥桥击败暴君马克森提而建立。</h1> <h1>凯旋门为三拱式,门高21米,宽度超过25米,中拱高而大,侧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为框饰,同时还将以前古罗马纪念门上的雕像和浅浮雕装饰在此门上。</h1> <h1>凯旋门上方的浮雕板是当时从罗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来的,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br></h1> <h1>君士坦丁凯旋门虽然是古罗马三座凯旋门中建造最晚的一座,但却是最宏大、最精美的一座,且从石雕仍可以看出早期罗马精湛的艺术。</h1> <h1>紧挨着斗兽场的西南侧,则是著名的古罗马废墟了。这里进入废墟的大门。</h1> <h1>这是废墟以及周围的建筑。这些废墟如同一座露天的大型博物馆,引发人们的遐思......。</h1> <h1>罗马古城的建筑掩映在一片晚霞与松柏之中。古罗马斗兽场与凯旋门、古罗马废墟相交辉映,那些斑驳的红褐色石头,历经千年,屹立不倒,是那样的唯美,又是那样饱含着沧桑的故事,好像在向游人诉说着古罗马时代的落日辉煌与骄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