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十三、幽谷怪声</h3><h3> 通麦是一个小镇,海拔在2000米左右,小镇的西边是帕隆藏布江,通麦大桥就架在帕隆藏布江之上,是从通麦到鲁朗的唯一通道。大桥海拔1900米,是川藏线自二郎山以西的最低点。我们今天就要沿着帕隆藏布江峡谷西上,这段路是川藏线上最危险的地段,没有之一。这段路地处通麦镇与排龙乡之间,号称“排龙天险”,是一段让人谈“路”色变的“死亡之谷”,比通麦以东102塌方区的“死亡线”更加恐怖。这段路全长14公里,沿线山体的疏松性土质与102塌方区很相似。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体遍布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遇到雨季或者冰雪融化,这里随时都可能发生大面积的泥石流、塌方。据说,自318公路建成通车后,此地是灾害发生频率最多的地方,仅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就有数千起,骑行者经过时被落石砸中身亡的不计其数,汽车不慎掉入帕隆藏布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故此,这里也被称之为“通麦坟场”。有人说:“没有危险就没有刺激,没有刺激就不是川藏线。危险和刺激才是川藏线的魅力所在”。同样的川藏线,对于不同的人感受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是惊险,有人体验的是浪漫,有人感受的是神秘,有人寻找的是刺激……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川藏线。你也许会问:“你心目中的川藏线是什么?”老实讲,我说不清楚。在我心目中,一个未知的川藏线、一个危机四伏的川藏线,更能让我着迷和兴奋。因为我喜欢对未知山水以及不确定环境的探识,但我从不认为这是在寻找刺激。是的,我承认在骑行途中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如:塌方、泥石流、滑坡、高原反应、气候恶劣、食物短缺、住宿困难以及自行车故障等等,其中最危险的当属塌方、泥石流、滑坡,因为它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但是无论是惊险还是奇遇,享受还是刺激,同样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的记忆。如果非要对骑行川藏线下一个定义,我更认同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使我有机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挑战以往许多的不可能。</h3><h3> 我们在向大姐家吃早餐,每人一碗鸡汤面,一个炸鸡蛋,8元/份,很好吃很实惠。饭后冒着丝丝细雨匆匆赶路。出通麦是小下坡,路边有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纪念碑,再往前就到通麦大桥。通麦大桥是一座钢结构的双塔斜拉线桥,桥长约300米,宽约5米。桥面铺的是木板,有些地方已经腐烂脱落,看上去破旧不堪,一幅年久失修的状态。透过桥面脱落的木板,可以看到桥下滚滚的江水,行在桥上心惊肉跳。由于桥面很窄,如遇迎面开来的汽车,必须提前找到合适的地方躲让,以免发生意外。通麦大桥是川藏线上一个瓶颈,被网友们戏称为“肠梗阻”。为彻底解决“肠梗阻”现象,据说国家于2012年底开始全面进行大桥改建,2012年至2016年间,政府共投资近15亿用于通麦改建工程,于2016年4月建成“五隧三桥”,原破旧的“通麦大桥”被三个并列的通麦悬索吊桥、汽车保通便桥和单跨单塔悬索桥取代,川藏公路臭名昭著的通麦“肠梗阻”成为了历史。</h3><h3> 通麦大桥到著名的“老虎嘴”全长大约十四公里,这就是传说中的“死亡之谷”。这是一段沿着河谷而行道路,路的一面贴近悬崖峭壁,另一面是滚滚奔腾的帕隆藏布江。受山体限制,这一路段中有许多地方非常窄,最窄一处不足4米宽。另外从通麦大桥到鲁朗海拔上升了1300多米,这一路段全是在上坡,而且坡度很陡。其中有一段路的坡度甚至超过40°,即便不考虑泥石流、塌方的因素,单就又窄又陡的路,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在这样的路上骑行,就如同驾驶手动挡汽车半坡起步、换挡一样,自行车也需要不断变换“齿比”,否则必将被链条卡住“熄火”。随着坡度不断加大,我骑行的难度越来越大,车时而向后仰,有时前轮会被拉起。为了安全起见,我下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推车前行。整个峡谷静悄悄空荡荡的,前后没有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只有卓尔清风和我两个人。抬头远看,怪树奇石张牙舞爪,举目四望,荒郊野岭杳无人烟。突然,一只乌鸦扑打着翅膀从我头顶飞过,我下意识地低头躲闪。走着走着我心里有些莫名的紧张,于是加快了脚步。这时,幽谷之中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声音由远及近,断断续续,轰轰隆隆,既像是夏日的闷雷,又像是开山放炮,但是仔细听听又什么都不像。我停下来问卓尔清风:“他们两人呢?”他回答:“还在后边照相”,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答:“好像是火车的声音” “不会吧,这里怎么会有火车?” “是呀,我也觉得有点纳闷” “会不会是部队演习的炮声?” “不像,炮声不会连续不断”。我们两人边走边聊,看似轻松,其实并没有减轻我紧张的情绪。我接着说:“不会是我们两人中了什么妖术,出现幻觉了吧?”其实,当时我们两人都担心是泥石流的声音,但是谁也没说。我们越往前走,声音越大越清晰,像是一种滚动的声音,但不像是江水的声音,因为它比水声要粗狂厚重的多,其间还夹杂物体撞击的声音。我断定前方发生了泥石流,因为此时此地满足泥石流发生的一切条件。怎么办?卓尔清风和我停下来相视无语。我先打破沉默:“不会是泥石流吧?”他说:“我也担心是泥石流,不过泥石流不会这么长时间吧”我顿时醒悟:“对对对!泥石流绝对不会这么长时间”,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确定不是泥石流,我立刻轻松了很多,壮起鼠胆说:走!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们一定要去探一个究竟,看是何方怪物发出的声音。我们继续沿山路前行,抬头远望,悬崖绝壁林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在一个山崖绝壁处,易贡藏布江由北向南,将山体撕开一个口子汇入帕隆藏布江。此前的帕隆藏布江是流向西北方向的,在此并流之后,作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旋转,向东南而下,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入雅江。此处的地形非常奇特,凸出的山体孤悬在帕隆藏布江河谷之中,318国道随山体顺势一个急转弯,路的这一端与另一端形成一个锐角,地势极为险要。在这个锐角处,公路路基一半是岩石,另一半是钢梁,这个特殊路段大概十几米长,这便是著名的天险“老虎嘴”。老虎嘴的一侧山体是乱石峭壁,狰狞恐怖的悬崖,上面的石头好像是随时会滚落下来;它另一侧是奔腾咆哮的易贡藏布江,它犹如一条白色的巨龙抖动着身躯,盘旋而降,势不可挡,仿佛要吞没一切。因路面狭窄,外加危岩、滚石、崩塌、滑坡等灾害频发,走到这里,如同是从老虎的嘴边走过,九死一生,因此被称为老虎嘴。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只要稍不留意,就会跌落谷底,葬身鱼腹。(当年洛阳的一辆大巴车路过这里时,因车身摇晃,车窗剐蹭路边悬崖,两个车窗被撞碎,大巴车差点掉入江中。第二天我们在八一镇相遇,听他们讲述了惊心动魄的遭遇)。到了老虎嘴,我们才找到了奇怪声音的源头。先是帕隆藏布江与易贡藏布江两江相撞,然后并流合力撞击山体石壁,在空旷峡谷中形成回荡;帕隆藏布江在被迫改道之前,急速奔腾的江水猛烈撞击对面的石壁,在另一侧峡谷中奔腾翻滚,白浪滔滔,声势浩大。两种声音交融在一起,再经过两道峡谷的辗转回荡,声音的频率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声音的失真,致使我们难以辨认。</h3><h3> 过老虎嘴就安全通过了今天最危险的路段,此后便是一路的坦途,虽然仍然在上坡,但是已经没有了危机和悬念,可以慢慢地享受沿途的风光。排龙乡有一个扎曲村,从扎曲向北26公里,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也有人称之为“扎曲大拐弯”。扎曲是距离“大拐弯”最近的村庄,每年都有许多背包客从此处徒步去观赏大拐弯。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高的大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由西向东横贯整个西藏西南部,在林芝地区绕过南迦巴瓦山后,突然转向南流,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进入印度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不仅在地貌景观上异常奇特,而且又是世界上具有独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峡谷,它造就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奇特的绿色森林景观,使得青藏高原的冰山雪峰之地,深藏了一处“江南秀色”的林芝风韵。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木茂盛,峡谷深处云遮雾罩、神秘莫测,环境特别幽静。因为没有公路,从扎曲徒步大峡谷只能走小路,往返大约需要3~4天。扎曲村世代居住着门巴族人,他们对大峡谷的地形非常熟悉,从扎曲进入大峡谷的背包客,大多会请当地门巴族人作向导。由于我们事先没有做好探险大峡谷的功课(又是一个遗憾),当时对那里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没有停留,继续前行。过排龙乡后,在318国道边的东久河上,有一个很奇特的吊桥,叫“拉月藤网吊桥”,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吊桥,样子像一个桶状的笼子,横跨在东久河上。吊桥的跨度大约100多米,距河面高约20--30米,是采用当地树藤编制而成。藤网桥是门巴族独有的建桥绝活,据说墨脱有许多这样的吊桥,他们用绳索固定桥身,用藤条编成网笼,既结实耐用又能保护行人安全。我真的开始崇拜门巴族这个神秘的族群了,他们总是能做出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惊叹他们的聪明智慧!钦佩他们的正直勇敢!出于好奇,我走进拉月藤网吊桥,感受奇特吊桥的魅力。随着我的脚步,吊桥微微地晃动摇摆,桥下的河水湍急翻滚。我并没有丝毫恐惧,在桥上来回踱步,留恋忘返。后来我索性躺在吊桥上,透过网笼尽情享受白云蓝天、绿水青山。“独卧网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h3><h3> 中午在东久乡街上的小卖部吃泡面,饭后我靠在椅子上睡了一会,很是解乏。东久乡距离鲁朗还有23公里,318依然是一路平缓,偶尔有一些起伏路,骑行比较轻松。下午5点多到达鲁朗。鲁朗是最具代表性的“雪域江南”,她融高原与江南景色为一体。皑皑白雪宛如厚厚的棉花,铺在山峦之上,绵延起伏的草甸上,覆盖着一层嫩嫩的绿草,牛羊成群游荡。木板扎成的篱笆,在草甸中画出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几户藏式民居点缀在草甸之上,草甸中小溪蜿蜒,野花竞放。蓝天、白云、雪山、倒映在平静的湖面,和草甸、牛羊、篱笆、花草以及民居构成一幅梦幻般的图画。既有江南小镇的优美和恬静,又有雪域高原的冷峻和壮美。行在其中,处处让人迷恋,时时让人陶醉,仿佛进入仙境,忘记自己是在骑行。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来自印度洋温暖潮湿的气流,夹带着丰富的水汽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路攀高,最终被米拉山高大的山体拦截,挡在了鲁朗地区。加之该地区地势较低,一般在海拔2000米左右。相对气温比较高,适合植物生长。得到这些暖湿气流的滋润,使得鲁朗森林茂密,终年郁郁葱葱,最终形成了为人津津乐道的景观——鲁朗林海。鲁朗林海非常著名,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也有人说是“东方小瑞士”。据说除了林海,鲁朗地区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鲁朗云海。鲁朗的白云也很著名,它在湛蓝的天空中时聚时散,变换着各种姿势和造型。时而象奔驰的骏马,时而像悠闲的牛羊,时而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时而像热情奔放的小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