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殇

盛诗李唐

<h3> 乡村之殇</h3><h3><br></h3><h3> </h3><h3> 又一次在春节前到联系村去慰问特困户,每次回来,我心情好几天都无法平静,内心像被一只蚊虫叮咬,疼,我必须喊出来,我不想让他日积月累,垒筑成一座高高的悲伤的堤坝,我怕他终有一天会决堤,会成为心头永远不可治好的伤疤。</h3><h3> 我们沉痛的发现,乡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少到百十人的村子里只剩下十多位孤寡老人,有的长年卧病在床,有的老人长期一个人独居,生活维艰,不忍卒睹,年轻人和孩子们在村子里少之又少,难得一见。<br></h3><h3> 腊月十九这一天,天气晴好,却有干冷的风,争先恐后从袖口、脖子里钻,生疼生疼。我们来到联系乡镇村社分两组走访慰问贫特困户。走访慰问过的家庭家家都有病人卧床翻不起来身,有的老两口相依为命,有的家里老人一人独居,院子里空空荡荡的,屋子里冷冷清清的。有一户人家,老两口都七十多岁了,女的是肺心病,用自制氧气机输氧,睡觉无法躺下来,必须坐着,有几次侧卧险些上不来气,晕过去,男的又是做饭又是操持家务,一刻也闲不下来。还有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几年前得了脑梗,身体偏瘫,一个人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就靠儿子每天从城里送,有时忙了,就两三天送一次饭,你能想象得来吗,一个偏瘫病人躺在床上无人照看的情景。还好,我们来慰问的时候,他儿子骑着摩托车也从城里赶回来,炉火很旺,屋子里很暖和,也还干净。这位老人这些年我们年年慰问,她似乎把我们认下了,想坐起来又很困难,因为脑梗部位在语言中枢地方,说话都不清楚,嘴动了好几次,不知道说什么了,但我分明看见两滴巨大的泪珠流了出来……</h3><h3> 想一想, 乡村的衰败应该就是从撤点并校开始的。学校撤了合并到城里,家长就得围着孩子转,家庭条件好点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在城里买楼房,把老人也接回去一起生活。条件不行的,只能租房子住。于是就出现男的在外面打工、女的在城里租房看孩子上学 、老人在乡下坚守家园,这是很普通的境况,几乎大多数家庭如此。学校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曾经是乡村里最美的声音,一位艺术家到一个贫困村听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们读“我爱北京天安门”,竟然感动的哭了。而一个个勤快的妇女 按顿数做好饭,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 也曾是乡村里最美的风景。而这些都随着学生进城消失了。</h3><h3> 大前年慰问的一户人家,儿媳妇带着四岁的孩子在城里上幼儿园,儿子在四处打工。后来这女的和另外一个男人好上了,撇下孩子和家庭跟着那男人私奔了。好狠心的女人啊,不知道她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富贵。还有一个听来的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一女的在城里侍候孩子上学,据说和一个老板勾搭在一起,一天下午老板开车来接她一起去外面吃饭,因催得急,炉子里放蜂窝煤时竟忘了端掉锅而直接放到饭锅里就走了,孩子回来看见饭锅里煮着的蜂窝煤,苦笑不得,将此事写成日记,被老师看到,对家长进行了严厉批评,而蜂窝煤妈妈的称呼却慢慢传开来。而在乡下有的独居老人因长期无人照看,有的过世好久了才被发现。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针贬当下这种现象“男人打工苦成猴子了,婆姨进城变成婊子了,老人床前不见孝子了”。</h3><h3> 慰问完贫困户,我们又去看今年村上新修的一条水泥路,道路四公里多,投资二百多万元,路上少有车辆行驶,十分钟时间我们就一个来回。村上的人介绍,现在社社已通路,户户架了自来水,通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各种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十分齐全,不比城里差,只是乡村里人越来越少了。投大量资金修建的一些公共设施不能发挥最大化的效益,一些图书室和体育健身器材长期闲置不用。</h3><h3> 是的,我们正在空壳村里进行着规模不小的建设。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h3><h3>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愿意看到乡村一些孤寡老人在贫病交加没有一个亲人陪护的现场撒手人寰,即使有病,但要是有子孙萦绕床前,病痛会轻一点,走得时候会遗憾少一点,安心一点。确也有不孝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问,听说政府来慰问,赶紧跑来作秀,等慰问的人一走,马上从老人手里把慰问金要上一溜烟就进城了,这样的大有人在。有的确实条件有限、无能为力。2016年我们去县城慰问一贫穷户,一家四口人租住在一间20平米的平房里,兼做卧室客厅厨房,屋子里拥挤的都转不过身,孩子们学习一个爬茶几上一个爬床上,而他老母亲竟一个人住在阴暗潮湿的煤房房里,看得实在让人心酸,心想着还不如回乡里去,可回到乡里又……</h3><h3> 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振兴乡村计划,这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但祖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很大。部分地区村民居住集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部分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村长住人口日益减少,执行政策时就得结合实际,区别对待,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党的政策执行好,落地生根,让人民得到实惠。</h3><h3> 既然一大部分人进城了,还有一部分老人留守在乡里,我们何不做这样的规划,把用于各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在村上修建养老院,把无条件进城不愿进城在各村散居的老人请进养老院,聘请人员专门照料。若果资金宽裕允许的话,在城市为村民修建经济适用房,修建便民联系点,把村上原来开展的各项服务和管理,也随着村民在城里开展。</h3><h3>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让你修路的钱是不能用来修楼的,专款必须专用,整合各类资金重新分配使用就比较困难,这就牵扯到顶层设计的问题。我这里想说的是,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正视,不可回避,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深入调查,逐级反应,真正把好事办实,办到群众的心坎上。</h3><h3> 我们必须正视当下乡村之殇,这是我们的根,这里流淌着我们的血液……</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