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方言土语300条

张精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精髓。古老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从古人口头祖祖辈辈传承而来,却少有人记录,使其落在纸上成为文字。<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最美的语言在民间,最深的智慧在乡间。甘谷方言 ,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实非甘谷一方之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包括天水市甘谷县全境,武山县、秦安县部分地区,定西市通渭县的部分地区。</h3><h3><br></h3><h3>甘谷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人文因素。甘谷历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东来西去的坐贾行商,南下北上的骚人墨客,托头不断,络绎不绝。使得甘谷方言在亘古流传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诸多异语风情,形成了甘谷乡土方言的独特风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丰富了甘谷历史文化,也诠释了甘谷语言文化艺术的特色和底蕴。</h3><h3><br></h3><h3>探究甘谷方言,实际上就是探究甘谷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从而用家乡方言讲述家乡故事(比如姜维和浆水由来的典故等),展现“华夏第一县”的文化自信。</h3><h3><br></h3><h3>五年前的腊月,我脖子上挂个相机,到村里排练秧歌的摊子上随拍。村戏的秧歌词儿,几乎都是手抄本。有一小姑娘,在排练中遇到一颗生字,遂掌着秧歌本子,到头人(为庙会负责村戏的人)跟前问询。头人对着我,扬了扬下巴:“那有个戴眼镜的大学生,你去问他。”于是,小姑娘把秧歌本子举到我眼前,我瞄了一眼“歘”字后,频频研着额头,口里胡打呜䏀,最终丢下一句:“我也认不得!”引得村民哄堂失笑。再后来,我为撰写《饥饿记忆|我的母亲口述》一文,用手机录下了母亲讲述饥饿史的古言语音。当回到涿州,在案桌摊开稿纸,准备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时,才猛然发觉,要把方言土语转换成文字,太不容易。</h3><h3><br></h3><h3>鉴于以上种种,我开始关注土语。关注久了,遂萌生一小念,就是根据自己乡土文学的阅读积累,顺手拈来一些方言土语,自娱,也娱他人。今年三月底,我有幸去了宁夏出差,在游逛彭阳新华书店时,无意中发现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宁夏方言应用研究类书籍,翻阅了几本后,顿时激发了我的热情。出差结束返回涿州后,便在工作之余,陆续着手甘谷方言土语的整理。</h3><h3><br></h3><h3>笔者在选词时,也单是以人们口头常说而不常写的土语字词为主,旨在把口语文字化。收集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典籍文献,尽可能做到词有所出,语能达意。对于部分一词多写的字词,进行了精筛细选,力求使文字相对准确。比如“溏土”一词,作品书籍中就有塘土、唐土、和趟土等多种写法。但收录“溏土”写法,笔者认为贴切生动,意蕴更浓。又如“泶(xué)顺”,也有词典文献中写为“邪顺”。尽管《广韵》中如是注释:“邪,不正也。”然而,无论从写法上,还是发音上,似乎都有点牵强,不及“泶顺”的意境幽长,故在收集中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另外,对于文献中解释欠说服力的字词,也未加收藏。比如书籍中有:“挝(kuǒ),用细的竹木条打人;摅(lü),用绳子、皮条等打人。”如是等等,不一枚举。</h3><h3><br></h3><h3>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山村,终究会沦为废墟;故乡,也终将会成为一个符号。方言土语,也注定被后人淡忘。各类学校也在极力推广普通话,加上甘谷本土人口的外流,能承袭祖辈口口相传方言土语的人,必然会一代比一代少。但作为一种传统地域文化,它是甘谷人文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有所传承和记载。</h3><h3><br></h3><h3>由于笔者是枚理科男,才学疏浅,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老乡游子们批评指正。在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宝贵方言文献,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出,在此衷心感谢文献的作者们!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h3> <h3>耩(gǎng)子——西部农村一种耕地的工具。</h3><h3>碌碡(lū chú)——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h3><h3>神伏——从内心深处感到佩服,极言佩服的程度之深,是佩服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之时,其精神还未必拜伏在地,只有一个人的精神也拜伏在地的时候,就叫做神伏。例:老天爷呀!驴一样大的娃娃还尿床哩,我就神伏啦!《世说新语》:“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h3><h3>匾(piǎ)子——《关中方言大辞典》:“一种熬茶的器具,形状圆筒形,上小下大,底子约碗口粗。”《广雅》:“匾榼谓之椑。”《汉语大词典》:“椑,古代一种扁圆形的盛酒器。”匾,&lt;普&gt;(biǎn)。</h3><h3>墼(jī)子——把湿土放在模子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用于盖房子、盘炕等。</h3><h3>笼火——生火、点火。姚雪垠 《长夜》:“他们实在太饿,太冷,也太困了,一走进低矮的牛屋去,便催着主人笼火。”</h3><h3>打醮(jiào)——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红楼梦》第29回:“一时凤姐儿来了,因说起初一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h3><h3>煞(sā)气——凶恶的神色,能镇住鬼神的气势。迷信中指凶秽之气,邪气。也作“杀气。”《死水微澜》:“老爷一双眼睛,很有煞气,粗眉毛,大鼻子。”《猎原》:“叫喇嘛一算,说是得找个煞气大的人‘拴’,瘸阿卡就找了孟八爷。”</h3><h3>春气——方言谓迷信之邪,恶秽之气,即不干不净的鬼神魂灵之类。例:黑娃沾了不是了,婆婆连赶备齐碗筷和凉浆水等用物,打算擦春气禳解。《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石磔攘,以毕春气。”</h3><h3>淘神——劳神,让人费心,耗费精神。例:让你打一瓶酱油咋这么淘神!巴金《小人小事·猪与鸡》:“哎!若不是因为生活艰难,哪个愿意淘神喂鸡儿?”</h3><h3>面醭(pó)——做面食(如擀面条、包饺子)时为了防止粘手、粘面板而撒的干面粉。醭,&lt;普&gt;(bú)。本来是酒、醋、酱等表面所生的白霉,后泛指一切东西因腐败或受潮后而生的霉斑。又因醭的颜色与面的颜色一致,故又用它来指面醭。</h3><h3>馇(cá)面——是指豌豆面或扁豆面,如馇面饊饭;另外,给猪喂食也叫“馇食”,马克《夫妻识字》:“刘二,我问你,你把咱猪食馇上了没有?”</h3><h3>倮(luǒ)怜——倮同裸。旧称无羽无鳞甲、蔽身的动物为倮。比喻穷得一无所有,光得可怜。《说文》:“倮,袒也。”《百科释义》:“果”本指果实、瓜果,转义指成年男女身上类似瓜果的肉体组织(如女性的双乳,男性的阴茎和阴囊)。“人”与“果”联合起来表示“性器官未用遮羞布遮盖的人”。</h3><h3>孱(shán)背——方言中把懦弱无能、家境贫困而又没本事的人叫孱背,也作“孱板”。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若素名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h3><h3>晦(fěi)气——倒霉、不吉利。《二刻拍案惊奇》:“更有那不识气的小二哥,不曾沾得半点滋味,也被别人弄了一番手脚……还晦气哩。”</h3><h3>颠懂(diān dóng)——昏愦糊涂,把年老健忘语言错乱叫颠懂。也作“颠顿”、“颠东”、“颠栋”和“颠盹”,之所以写法不一,概源于“颠倒”一词的转音。《陇右方言》二:“今谓老而昏聩曰颠顿”。《昭通方言疏证》:“昭人谓年老健忘语言错乱叫颠栋。”沙汀《困兽记》:“我这个老婆子真老颠懂了哩。”《猎原》:“也说不准真是睡梦颠盹的,钻错被窝呢。”</h3><h3>淹缠——迁延,延搁。徐渭《翠乡梦》:“不想路远走得我脚疼,坐得久了,淹缠得天又黑,雨又下。”</h3><h3>恶卧——睡觉不安宁,睡觉不老实。例:黑娃睡觉恶卧得很,半夜经常把被子蹬在地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h3><h3>溏土——是指地面上的虚土。雪漠《一个人的西部》:“沿路有很多土房子,有很多扬着溏土的小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磨掉多少代生灵路上才能起一层薄薄的溏土,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h3><h3>仰尘——指天棚,天花板。《醒世姻缘传》:“他催着晁夫人把那里间重糊了仰尘。”</h3><h3>臊搅(sào jiǎo)——干扰、捣乱。不顾皮脸脑地进行干扰捣乱。例:摆个小摊,地痞们臊搅着干脆弄不成。</h3><h3>恶(wù)应——讨厌,含让人恶心之意。方言中指看到脏污令人恶心欲吐,意近“隔应”。例:赶紧把案板底下的死老鼠提出去佴了,看着恶应着背不住!</h3><h3>浑全——完整、完全。例:麻胡子老汉六十岁又续了弦,这个家也算浑全了。《汉语大字典》:“浑,全,满,整个。”</h3><h3>盘缠——路费。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h3><h3>骒(kuò)马——母马。骒,&lt;普&gt;(kè)。字从马从果,“果”本指“瓜果”、“果实”,转义指“类似瓜果的身体组织(如乳房)”。“马”与“果”联合起来表示“身上长着类似于瓜果的乳房的马”。</h3><h3>羝(dī)羊——公羊。</h3><h3>脬(pāo)牛——公牛。</h3><h3>豭(jiā)猪——公猪。甘谷人还把猪儿叫“佬佬”。</h3><h3>头口——方言称骡马驴牛之类大牲畜。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京师人谓骡马曰头口。”《金瓶梅》第55回:“西门庆乘了凉轿,四个小厮骑了头口,往东京进发。”</h3><h3>浓霜——冻雨,深秋寒冬时节,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例: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又例:独木桥上落浓霜——难过!浓霜,也作“繁霜”。《关山月》:“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h3><h3>冬隆——冰。薄冰或碎冰块儿叫“冬隆渣子”。例:黑娃噙着一疙瘩冬隆,却对小伙伴说是冰糖。</h3><h3>摋(sà)粪——粉碎粪土。</h3><h3>锸(cà)地——用铁锨翻地。《太平御览·铧》:“锸地,起土也。”</h3><h3>筵(yǎn)子——小箩筐。</h3><h3>塌场——碾场时遇雨,使铺在场的田禾泡在水里叫塌场。</h3><h3>灰穗——是指高粱、秈麦、糜子等在孕穗时期生的一种黑穗病。</h3><h3>蕈(shěn)儿——一种食用真菌,尤指蘑菇。&lt;普&gt;(xùn&nbsp;)。</h3><h3>钐(shān)子——方言中指的是“钹”,俗称镲。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大,正中有孔,两片相击发声。常用于民间社火和秦腔伴奏。例:你拍钐子,我敲大锣。</h3><h3>溷(xūn)气——肉变质而散发出异味。&lt;普&gt;(hùn)。</h3><h3>圪崂(gē láo)——指的是角落,比较偏僻的地方;也用于地名。例:黑娃坐在灶火圪崂卷旱烟哩。</h3><h3>礤(cā)子——把洋芋、萝卜等擦成丝的器具。例:翠花拿着礤子在礤胡萝卜,打算下午包饺子。《集韵》:“礤,磨也。”</h3><h3>觱觱(bì bì)——方言音转后也作“嘧嘧”,杨柳发芽后,扭转嫩柳枝,使皮层松动,再抽出木质芯儿形成空管,然后制成可吹响的玩具。</h3><h3>迭办——筹措;苦心挣取。也作“跌拌”。关汉卿 《金线池》:“全凭着五个字迭办金银,无过是恶、劣、乖、毒、狠。”雪漠《猎原》:“跌拌了几十年,才把你们拉扯大了,不容易呀。”</h3><h3>龅(bào)牙——突露在嘴唇外的牙齿,也作“包牙”。</h3><h3>耳耵(dīng)——方言中称耳垢为耳耵。</h3><h3>瘊子——疣的一种,皮肤病。</h3><h3>黡(yǎn)子——是指黑色的痣。例:明瘊子暗黡子,脖项里还有个黑痦子。</h3><h3>费气——是指孩童特别淘气、调皮。《陇右方言》二:“小儿恣肆曰费。”《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费气,即淘气。”</h3><h3>瞎(hā)账——混账,也作“哈账”。《醒世烟缘传》:“我们这里打路庄板的先生,真是瞎账。”</h3><h3>龟子——古时讥称在妓院里跑腿的男子或有外遇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他本来是镇江的一个龟子,有两个妹子在镇江当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