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律.秋叶</h3><h3> 作者:月倾城</h3><h3> 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h3><h3> 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h3><h3> 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h3><h3> 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h3> <h3>三余草堂君雅赏</h3><h3>《五律.秋叶》</h3><h3>文/月倾城</h3><h3>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h3><h3>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h3><h3>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h3><h3>以如下格律诗评诗标准:</h3><h3>1,起承转合是否清楚,因为 起承转合 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辞海》)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月倾城的《秋叶》以一叶而起,以浓阴而承,以风物而转,以秋霜而合。以落叶喻人生,意境深邃,立意高远,韵致悠长,耐人寻味。起承转合比较清楚,骨架结构挺立较好!</h3><h3>2,断裂,各步骤明显区别于其他步骤</h3><h3>A、各句要有各自的独立性,各句担负完成不同的任务 。</h3><h3>B、每联的 前分句跟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一叶、溪旁。白云、隙光。一片叶子落了下来,白云要探探时光,这里 衔接的很好。白云”,表面上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物,但实际上是按照律诗格律的起承转合来做的。“叶坠”与“白云”之间的联系,也算紧密,没有断裂,和起承之间的连贯性相比较,是完全一致的。</h3><h3>C、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 。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这是一个完整的构思,由落叶,想到时光,有时光想到浓荫的生命峰巅,可是芳华已去。面对的是日渐疏淡,满目新凉。虽然事物都有他的风华靓丽,也有他的颓颜衰老,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脱的。情景可变,要坦然面对,人也是这样,好好对待你的人生暮年,精心呵护你的双鬓,你依然是亮丽的一道风景,没有什么可悲的。大家仔细看看这条八句 四联 每联的前分句 后分句没有断裂,意思连贯。</h3><h3>3, 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比的不够 诗就没有味道。诗的起联以“坠”和“探”拉动全诗,就像身临其境,看到叶落坠,云探头。叶子说,想我绿树成荫的时候,多么美好,现在繁华已去,吾心亦老。白云说那我就查查黄历,看看时序,果然到了秋天叶落新凉的时节。接下来转到物悟,自然万物都是爱美的,很注重自己而美妙颜色,青春靓丽。可是年化似流水,或长或短都要走向它的终点。时推衍,事在变,这是天道使然,自然规律,我们要适应,顺应这种变化,积极地面对。以秋霜比喻鬓发。暗喻秋尽叶落的自然规律,起句兴,合句比。合的委婉、贴切合句以悲吟秋风动林木,鬓发苍颜理秋霜的潇洒作合。起合巧妙绾合,天衣无缝。</h3><h3>4,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七律 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主次分明 尤其是七律 字多 很容易犯这条毛病 景色堆积 名词太多七律 跟 五律 有很多不同 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h3><h3>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没有超过四个景物,符合要求。</h3><h3>5,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 这句很重要承句的写法在此 不论 五律还是七律</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承句扩展起句的景物由一叶---到浓荫---再到疏淡这是哲理的扩展。</h3><h3>6,注意音节,尾三字尽量没有词组出现诗尽量不用或是少用词组,填词的时候要用词组。如音节为:12/34/5/6/7,那么/5/6/7尽量不写词组 </h3><h3>7,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要收住前6个句子 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如果想 第八句出彩,必须第七句铺垫好你评阅的时候要看看 他第七句 铺垫了没有?铺垫的好不好?</h3><h3>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铺垫很好,这里的悲不是悲哀,是悲悯、悲吟。面对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只有顺应,适应他的变化。正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针对自古悲秋寂寥的思想,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顽强的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从而坦然面对一切不变数,笑理如霜的鬓发,欣赏自然的美景和客观的变化,随遇而安。</h3><h3>8,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一定要 下足了功夫 用最普通的文字 写出有深意的句子</h3><h3>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使人由落叶想到人生,有人生想到自然万物,笔尽意远,耐人寻味!</h3><h3>9,时间要交代清楚,禁止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体表现出时间是最佳选择比如:秋天 用什么表示?红枫 归雁 桂花香。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作者以一叶坠而点名时序,是最佳的时间用语,不直接用时间语时序自明也。</h3><h3>10,承句中要有动词 把画面活起来 整个诗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 (动、 形容、 虚)这点 最难做到</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这里用了:“成“”已把画面活了起来,犹如看到了季节变化的录像,十分传神”</h3><h3>11,律诗1/3 虽然也可以 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动。</h3><h3>七律 虽然没这个规矩,但是 名词也不可过多 过近</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h3><h3>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至少一个准确,符合要求。</h3><h3>12,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 即便是八句都写景 也是为了表达某种心情的 </h3><h3>景+情,以景绘情,情景交融。景语情语巧妙契合,</h3><h3>13,转句是最难写的 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 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 </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h3><h3>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承句的后分,疏淡已新凉。句给转句做好准备 。虽然疏淡已新凉,但是风物都十分珍惜颜色,看好自己的青春芳华,珍惜自己的华彩时光。</h3><h3>14,整体要扣题目 景情都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 不可题目跟内容分家 </h3><h3>作者围绕落叶进行了一番思考,紧扣落叶这一氛围生发开去,却又不远离这个主题,回环往复,丝丝入扣和谐统一。</h3><h3>15,格式不可错 题目格式 《七律•题目 》《五律•题目》《七绝•题目》。《》一定要用上,你评阅的时候 要看看 他写的对吗 ?</h3><h3>《五律.秋叶》格式正确。</h3><h3>16,忌犯险韵等韵律错误,一首中几个韵字不可都是名词, 不可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h3><h3>选韵的时候,别选 韵字非常少的 韵部 </h3><h3>七绝 还可以,七律 就没的用了</h3><h3>17, 各句首字 平仄比例 4/4 或者3/5诗词的艺术 要求不对称 就是要有变化,要跌宕起伏所以 对首字 韵字各有不同的要求 要变化如同中国的国画 也要求不对称 为了漂亮 写狂草 还要 笔道 不是非常的一致 要有变化。写诗一样的。</h3><h3>符合要求</h3><h3>18,平仄合理 尽量用正格 押陽韻</h3><h3>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h3><h3>仄仄仄平平,仄平中仄平。</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h3><h3>平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h3><h3>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h3><h3>平仄仄平仄,平平中仄平。</h3><h3>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h3><h3>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h3><h3>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h3><h3>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有的句子需要考虑尽量不用变格。</h3><h3>19,起句兴 合句比 经验是合句用景来结束比用情来结束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大用景来比, 容易 笔尽意不尽 。。。这个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 锻炼这点,用个景 来藏着情做 第八句,效果能不好吗</h3><h3>起句兴 一叶坠溪旁。合句比鬓发理秋霜。 合句用景来结束比用情来结束更有意蕴,耐人寻味。</h3><h3>20,五律 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七律 入声字不可多于 5个 最多六个七绝 入声字不可多于 3个 最多 四个 入声字 尽量避免在 音节处,最多 一两个 在音节处。</h3><h3>一叶坠溪旁,白云探隙光。</h3><h3>浓阴成旧忆,疏淡已新凉。</h3><h3>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h3><h3>但悲情可变,鬓发理秋霜。</h3><h3>入声字超标。</h3><h3>21,不求句句好 但求一句精</h3><h3>风物惜颜色,流年思短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