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之墨子诞生地—落凤山化石沟

崔健

<h3>19年1月26日,天气晴好。</h3> <h3>走滕州东站去木石的公路,到指示牌往东走大约2.5公里就到了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诞生地。</h3> <h3>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 、《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h3> <h3>化石沟遗址,位于滕州市木石镇化石沟村西南,属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平原高地,地势较为平整,南临小沂河,文化层厚度为0.8米—1.5米,地表可见罐、盆、板瓦、筒瓦等残片,年代为西周至汉代。</h3> <h3>墨子故里----滕州市木石镇化石沟村,村东有一坐山叫落凤山,墨子诞生地就在落凤山的山谷间。落凤山是一座起伏不断、长达十多华里的山峦,很久以前被称之为“蟠龙山”、“龙山”,墨子的父母当时就住在这里,据《琅缳记》与滕州民间传说,墨子出生前,“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睁,惊觉生乌”。乌即翟,是凤凰的别名,因而取名墨翟。传说墨子出生时,凤凰落于此山,后来人们就叫此山为“落凤山”了。</h3> <h3>化石沟依山傍水,生态、文化、物产、地质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环境优美,蟠龙山主峰高262,5米,属于泰沂山脉,山势险峻,峰奇林茂,主要景点有,墨子森林公园,玄帝庙,一步两井,通海池,老虎洞,二人洞,八步石,聚宝盆,石挤空,墨子林(魏家坑北则)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有许多美丽而古老的传说。</h3> <h3>狐骀,春秋时邾地。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二十里。</h3> <h3>残碑</h3> <h3>据考证,化石沟村东,落凤山山坳里的玄帝庙,前身为墨子祠。因墨子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背道而驰,导致墨学几乎绝传,而主要通过道教文化进行传承。后墨学传人为保护墨子祠免遭破坏,遂将墨子祠改为玄帝庙。现存玄帝庙复建于明代中期,前有大殿,后有万寿阁,历经多次维修,今仅存前院大殿、配房和六通历代古碑刻,是目前鲁南地区最具原始风貌的庙宇。</h3> <h3>目夷桥</h3> <h3>圣水井就是两口水井,相距1米左右,全部用青石砌成,井台平整相连,水质却迥然不同,一甘一苦,当地群众称为“一步之井”。 甜水井水味甘甜,水质优良,富含碘元素,井旁两座方形井碑立于左右,一个巨型石槽,蚀迹斑斑,可见年代久远。</h3> <h3>相传,当年墨子正准备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兼爱尚贤的思想。忽听说:外地来山里避难的人很多,好多人得了患瘿病(俗称“大脖子病”),有的人已经病死了。墨子听后心里非常难过,便取消了出行计划,拿出衣物、粮食救济难民,对难民的粗脖子病却一筹莫展。一天他突发奇想:山里的泉水清冽甘甜,或许能治粗脖子病。于是带领弟子日夜不停地凿井,一井凿成,可井水苦涩难喝,病人们喝了没有任何效果。墨子不甘心,又在东侧紧挨该井又挖一井,这口井水质透凉甘甜,那些瘿病难民饮用后不医而愈,而且这东井水量充沛,四季不涸,更是造福了当地人民。后人为纪念墨子的功绩,故将化石沟又称为“化瘿沟”,把这两口井称为“墨圣水井”。</h3> <h3>从前,在“一步两井”附近还有“目夷亭”等古迹,可惜清末毁于战火,后期虽然重修,文革中又遭到洗劫。</h3> <h3>因泉水夹带鱼虾由石罅涌出而得名“通海池”。</h3> <h3>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把他的侄子伯夷封到了狐骀,国名“目夷”。伯夷的两个儿子目夷子与太子兹父两人“性仁爱”“留德贤”,威望齐名。后来发生“兄让弟位”的故事。为了缅怀哥哥的仁德,为之建亭树碑,并在城池的南门上刻石匾“目夷永固”。后人题楹联“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儒立百世师”,说的就是这件事。目夷子的后裔中最著名的就是科圣墨子。</h3> <h3>墨子上山采药所走的山沟。</h3> <h3>上山的石道,直通山顶。听骑友说起的八步石,龙眼,石宝座等怪石无缘看到。</h3> <h3>满山乱石嶙峋。</h3> <h3>山顶停工的建筑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