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小游-摩洛哥🇲🇦(一)

姚励成

<h1></h1><h1><b>30多年来世界各地跑了近50个国家,一直期待着踏上非洲大陆。新年伊始(1.8-1.22)有幸搭上朋友的团队,小游摩洛哥和突尼斯。团队自主设计的线路非常有吸引力,摩洛哥14个城镇,含8个世遗,突尼斯8个城镇,含7个世遗!被称为一网打尽线路!<br></b><b>摩洛哥是个古老的国家,原住民为柏柏尔人。历史上摩洛哥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公元788年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摩洛哥先后遭法国、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分别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和西班牙保护地。1956年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b><b>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东部、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令其与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最近处仅十多海哩距离。地理上占据着战略要位,摩洛哥自古就是帝国兵家必争之地。</b></h1> <h1></h1><h1><b>卡萨布兰卡是落地第一站,早上8:30天还不亮,大西洋海岸冬日的太阳都是懒懒的!</b></h1> <h1><b>随着太阳的慢慢升起,摩洛哥之行的第一程就是</b><b>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b><b>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b></h1> <h1><b>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b><b>也是西北非最大的现代化清真寺,</b><b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清真寺于</b><b>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6亿美元。</b><b>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b><b>占地面积9公顷,</b><b>整个清真寺</b><b>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加上大殿容纳的2.5万人,</b><b>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它还</b><b>是个最现代化的清真寺,200米高的宣礼塔有电梯送达,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b><b>塔顶装有激光设备,夜间设备打开后,长达35公里的光束为穆斯林指引着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方向。</b></h1> <h1><b>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王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国泰民安,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b></h1> <h1></h1><h1><b>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工程由一家法国公司承包,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b></h1> <h1><h1><b>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b></h1></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可同时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的主体大殿。</b></h1> <h1><b>清真寺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b><b>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和马赛克,在四面墙壁上镶出阿拉伯人喜爱的几何图形。大厅内铺着红地毯,拐角处巧妙地摆放着一些精品饰物,在巨型水晶吊灯的照耀下,更显得整个寺院富堂皇丽。</b><b>大殿铺有地暖,寒冷天气祈祷日开放热气。</b></h1> <h1><b>哈桑二世清真寺内还设有会议和演讲厅、博物馆、图书馆、经学院、地下车库等附属建筑。它的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图书馆,馆内藏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赠送给该寺的一本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兰经》真本。</b></h1> <h1><b>哈桑二世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给庄重的清真寺平添了几分生机。</b></h1> <h1><b>大殿的木刻顶层是取自摩洛哥阿特拉斯(ATLAS)山上的雪松木,重大活动时5分钟左右可以打开,阳光洒进。这两片木顶每片3400平米,各400吨重。</b></h1> <h1><b>这面门窗外就是波涛滚滚的大西洋。</b></h1> <h1><b>清真寺的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正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就是撬也撬不开。</b></h1> <h1><b>在清晨的阳光下,宁静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处处显得圣洁美丽。</b></h1> <h1><b>清真寺大殿地下层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莲花洗手池,可容纳1400人同时洗浴,现在已经停用了。莲花池设计为上洗手,下洗脚。</b></h1> <h1><b>男女通用的卫生间干净清爽,中间是洗手洗脚池。</b></h1> <h1><b>卡萨布兰卡现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达尔贝达(Dar el Beida),</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是摩洛哥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摩洛哥之肺”、 “大西洋新娘”。</span></b></h1> <h1><b>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将其命名为安法,意为“高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该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span></b></h1> <h1><b>国人对卡萨布兰卡的认知大多源于美国二战爱情影片《卡萨布兰卡》,特别是影片中的</b><b>里克咖啡馆</b><b>(Rick’s Cafe)成为很</b><b>多人到卡市必游景点之一。</b></h1> <h1><br></h1> <h1></h1><h1><b>殊不知卡市的Rick’s Cafe是生于电影。一个独具慧眼的美国人,于2004年在卡市投资了这个餐饮店。</b></h1> <h1><b>咖啡馆以餐为主,只在二楼的一个角落辟出一个饮品咖啡区。</b></h1> <h1><b>小角落布满复古怀旧风格,加上电影的剪影为背景,如若当年。</b></h1> <h1><b>咖啡馆里的热饮、冷饮均价格合理,可以接受。侍从介绍三楼是店主的家,大厅按电影布景布置,想必店主是这部经典电影的超粉。</b></h1> <h1><b>大西洋的海浪拍打着卡市,为它带来夏日的清凉、冬日的和煦。</b></h1> <h1><b>卡市老城区,白色是建筑基调。</b></h1> <h1><b>卡市的大巴扎-集贸市场,人头涌动,电影中阿拉伯集市场景慢慢浮出。</b></h1> <h1><b>卡市的城轨穿城而过,每列有8-10节,不大的城市,公共交通便利。</b></h1> <h1><b>共和广场四周的欧式建筑布满岁月痕迹。</b></h1> <h1><b>建于1930年的前罗马天主教堂,于1956年终止宗教活动,现已改为公共文化中心。</b></h1> <h1><b>卡市里一家私人博物馆展出的艺术作品。</b></h1> <h1><b>卡市街景,在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周围的政府部门。1、建在老建筑上的法院,与马拉喀什的神学院相似;2、市政府;3、财政部;4、邮政局;5、卡市城建局;6、鸽子广场</b></h1> <h1><b>卡萨布兰卡西南约100公里处的埃尔杰迪达(El Jadida )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畔,是加迪达省的首府。</b></h1> <h1><b>埃尔杰迪达的马扎甘军事要塞是此次行程中的第一个世遗点。</b></h1> <h1><b>马扎甘军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纪早期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殖民地之一。</b></h1> <h1><b>马扎甘是欧洲与摩洛哥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和融会的例证,这一点在建筑、技术和城镇规划方面均得到完美的体现。</b></h1> <h1><b>防御工事及其城墙和堡垒具有文艺复兴军事设计的早期风格,保留下来的葡萄牙式建筑包括水塔和圣母升天教堂,带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曼奴埃尔风格。</b></h1> <h1><b>1502年,一帮葡萄牙水手登上了摩洛哥西北部海岸,他们看中了此地独特的战略位置,于1506年,建成了雄伟的马扎甘要塞。1542年,他们又用一大圈厚厚的城墙将要塞围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这就是当年被称作马扎甘的杰迪代的一角。</b></h1> <h1><b>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摩洛哥的柏柏尔人王朝曾多次想收复这座城堡,但是,葡萄牙人凭借优势的火力,有效地抵御了摩洛哥人的多次进攻。</b></h1> <h1><b>面对长期重重围攻,葡萄牙人巧妙地将海边悬崖峭壁中的岩洞打通并改造成为硕大的蓄水池,以解决饮用水问题。</b></h1> <h1><b>葡萄牙人从1502年登上这片土地一直坚守到1769年,摩洛哥士兵冒着枪林弹雨潜伏到城下,在墙基处打眼、埋火药、引爆,将一段段城墙轰倒塌后,攻陷城堡夺回主权。</b></h1> <h1><br></h1> <h1><b>古城中新生代的现代生活。</b></h1> <h1><b>古城中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市井生活。</b></h1> <h1></h1><h1><b>18世纪下半叶,新城进驻了许多犹太人,他们建立了商社和麦拉赫(犹太人居住区),为繁荣这座城市的经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五十年代中期,随着以色列的复国,许多犹太人毅然离开了此地,前往他们的祖国。从古城墙上远看新城。</b></h1> <h1><b>随着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年的小渔港如今变成了深水港,</b><b>具有两座港口,其中之一的焦夫·拉斯法港是非洲第一座矿石转运港口。</b></h1> <h1><b>索维拉(原名莫加多尔)是此行中的第二个世遗点。</b></h1> <h1><b>索维拉是位于非洲西北端的一个旅游胜地,在阿语中</b><b>索维拉的意思是“美如画”。</b></h1> <h1></h1><h1></h1><h1><b>1505年葡萄牙人在这里修建的码头、城堡成为世遗留给了后人。</b></h1> <h1><b>索维拉古城城门之一狮门。</b><br></h1> <h1><b>索维拉的古城墙</b></h1> <h1><b>不同于多数欧洲国家的城市街道,索维拉古城的街道要宽裕许多。</b></h1> <h1><b>索维拉港建立于18世纪下半叶,在建成后的近百年中,曾是往来欧洲、非洲、美洲船舶的重要港口,直到邻城卡萨布兰卡的崛起。如今这里风光旖旎,古老的城墙静静守护,港口里停泊着的小船大都是鲜艳的蓝色。</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这里是《权力的游戏》中阿斯塔波城(Astapor)的取景地,龙女在此购买了无垢军团,解放了奴隶并处死了善主。</b></span></h1> <h1><b>坚实的古城堡城墙抵抗住了地震的破坏。</b></h1> <h1><b>17世纪的西班牙大炮已失去真实威力,只留下历史痕迹让后人评说。</b></h1> <h1><b>索维拉有“非洲风城”的美誉,从大西洋来的风终年光临着小城,吸引着很多冲浪和帆板运动爱好者。</b></h1> <h1><b>索维拉是一座完全在地震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城市。1960年2月29日,一场持续仅15秒钟的大地震把这座城市彻底摧毁,这是一座全新的城市。</b></h1> <h1><b>重建后的索维拉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个20万人口的小城每年接待30万的游客。</b></h1> <h1><b>索维拉古城的一个文化馆里收集了反映历史、建筑、人文、艺术的资料和图书。</b></h1> <h1><b>文化馆里索维拉古城沙盘,曾经的古城精美典雅。</b></h1> <h1><b>这座白色建筑曾是美国的领事馆。</b></h1> <h1><b>夜色下的古城</b></h1> <h1><b>自古,索维拉就是一个汇合了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氛围。</b></h1> <h1><b>索维拉古城外广场周围的酒吧餐馆是当地居民及外来的各国游客的积聚点,也是文化交流、撞击点。</b></h1> <h1><b>灯光中的索维拉色彩斑澜,让人蠢蠢欲动。</b></h1> <h1><b>这里的手工艺品折射出了阿拉伯及地中海风情,很有地域特色。</b></h1> <h1><b>各种手绘瓷器、手织地毯、手编织品、皮制品、首饰配件、调料品、铜器物件...应有尽有,很有吸引力。只是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实在是负重感太强。</b></h1> <h1><b>我们下榻的饭店是索维拉的第一个饭店,建于1948年,面向大西洋。</b></h1> <h1><b>饭店后身</b></h1> <h1><b>离开索维拉驶往马拉喀什的路上碰巧遇到索维拉奇景-羊上树。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干燥、寸草难长,仅分散着一些耐旱耐高温、适于南部撒哈拉大沙漠气候的灌木林。当地的山羊在缺少水源、缺少草地的条件下为求生存,慢慢学会了上树的本领,最终它们能够在树上轻松攀登、跳跃,甚至站立在枝头上。这些山羊爬的树是摩洛哥特有的“阿甘树”,由于这种树木十分坚硬,有些摩洛哥人又称其为“摩洛哥铁木”。该地区的柏柏尔牧羊人会跟随在山羊后面,随时拣拾从山羊嘴里掉落地上的阿甘果核。然后把果核砸开,从中取出具有苦味的果仁,磨碎之后,从中榨出十分珍贵的阿甘油,用于烹调和制作化妆品。现如今,“羊上树”已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不可错过的独特景观,也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b></h1> <h1><b>旅游产品“阿甘油”。</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