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

糊口

<h3>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br>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广布于欧亚大陆,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向东到亚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罗斯、中国和朝鲜半岛。是匈牙利的国鸟<br>在中国新疆的栖息地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并常在农田中活动;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栖息在干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常在农田附近觅食,迁徙途经乌梁素海时,常在湖泊周围牧场和远离居民点的农田中活动。在越冬地大鸨主要栖息在人烟稀少的麦田、荒草地、开阔的河漫滩、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滩周围和草洲一带。<br>大鸨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br>大鸨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br>大鸨2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br>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300~400只。<br>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及幼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鸨的繁殖。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力线使大鸨经常撞线死亡。过度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因此被利用,偷猎大鸨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排除。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大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br>中国古代民间对于大鸨的传说中有不少谬误,特别是大鸨是百鸟之妻的传说,由来已久,明朝李时珍认为“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其他鸟合”。清朝《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呼鸨出于此。”但因为没有大鸨与任何一种鸟交尾的实例,所以又传说只要其他鸟类的雄鸟从大鸨的上空飞过,其身影映在大鸨身上就算交尾繁殖了。这种说法显然是荒唐可笑的,可能是因为大鸨的雄鸟和雌鸟的体形差异太大,以至于人们把它们看成了两个不同的种了。<br>……摘抄自《百度百科》</h3> <h3>这一框,就框进去了17只大鸨,按照百度的说法,框进去了全中国大鸨数量的4-6%!</h3> <h3>千古蒙冤,碧空翱翔</h3> <h3>一位内蒙插队的朋友看了这组大鸨的照片后说<br>“这是不是地璞呀?我们插队的地方六七十年代挺多的经常看到,有些汉人爱吃炖地璞,蒙人不吃。‘’<br>于是我再查百度,果然如此:<br>中文学名 大鸨([dà bǎo])<br>拉丁学名 Otis tarda<br>别称 地鵏、老鸨、独豹、野雁<br>由此得知,大鸨有一个别称叫地鵏,内蒙插队朋友说五十年前经常可以看到,但由于人们爱吃‘’炖地璞‘’,把大鸨吃成了濒危鸟类,全中国只剩下三.四百只!<br>愿这些幸存的大鸨,人类能够善待它们,让它们能够长久的在蓝天翱翔,安全的在田野繁育,不要因为当代人们的“口服”,而断了后人们的“眼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