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奇境上方山》连载103期明代袁宗道精妙绝笔赞上方山

林夕草堂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808080">【林夕草堂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font></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公安三袁文学家,伯修游记上方夸。</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江南别墅在山间,庵寺精绝莳种花。</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独抒性灵前未发,不拘格套著作佳。</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访师求学不做官,文学成就是奇葩。</font></b></h3> <h3> 袁宗道参访上方山后,写下的《上方山四记》,文章展示了一个文学大家的精妙绝笔。游记中可谓是语言简洁明快,全文一处一景。尤其是描写云水洞奇观,刻划细致真切。文中穿插以僧人生活情景,更显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作者心境闲淡,随笔而记,却自然有趣。</h3> <h3><b>【上方山 云水洞】</b></h3> <h3> 其四写“云水洞”。“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此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度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 “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h3> <h3><b>【上方山 一斗泉】</b></h3> <h3> 其五写“一斗泉”。“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壁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攒结,成小普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h3> <h3> 可惜他好像没到华严洞、旱龙潭等处,如见此景,不知他还会留下什么样的精妙词句。但是,他记述了“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当时的盛景了。</h3> <h3><b>【明代“公安三袁”塑像】</b></h3> <h3>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h3><h3>&nbsp;</h3><h3> 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书斋取名为“白苏斋”。 他极力反对拟古文风,主张文章要旨在于辞达。古文遗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思想学问),“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h3><h3>&nbsp;</h3><h3> 像三袁这样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时期跃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气质方面高度的和谐一致,并且能够互相配合,实现文学革新的目标,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但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个奇迹。</h3><h3><br></h3><h3> 从中您又得到了什么感悟呢?“从学生理,从理生文”,一语道破了文化需要自信的精髓,那就是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去发扬光大。</h3><h3><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808080">资料恐有虚传谬误 敬请知情者不吝赐教</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