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tlbq6n"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 调研评估(1)海口市五源河学校</a></p> <h5><b>村落地理环境:地理位置、行政管属、自然条件</b></h5><h5><b>(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主要灾害等)、村落面积、布局等。<br></b><br></h5><h5>地理位置:新民村位于长流镇墟(古称烈楼市)北面三公里处,与田 罗村相邻,再往北去是(明时)禾丰都,监民,今被海沙覆盖,已湮。东 邻式金村,西望大效村,南距长流镇墟 3 公里,北接田罗村。<br>行政管属: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长北村委会<br>自然条件:受琼州海峡“日照蓄热,日落释温”气候影响,年平均气 温 23.8°C;年均降水量 1625mm、湿度 85%;常年风力 3-4 级,风速 3.3m/s、 年均径流 715mm;村周围大树密林,热带雨林繁盛;<br>村落面积:总面积 1.95 平方公里;其中水田约 28.9 公顷,坡地 23.6 公顷,林沙地 34.9 公顷;林沙地 34.9 公顷。坡地、山地合计 300 余亩。<br>动物: 村史上除了著名的那秫糯米,新民山羊也比较出名;还有养猪、 养牛等动物,以及鸡、鸭、鹅等家禽;多个亩水塘长期养有鱼类;家中有 时还养有鸟类如火鸡、鸽、鹌鹑和各种鸣禽的养殖等。<br>主要灾害: 时而受涝灾、强台风自然灾害;也有瓜菜主要病虫害等。 橡胶价格下跌,瓜菜价格下跌等整个经济也受影响。<br>布局:村庄占地面积 680 亩。村前有水田,西北向有五源河水灌溉, 古骆越人早在这里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原为海口市郊的长流地区 已发展为新的主城区,社会形态、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品种均发生很大的变 化。<br>新民村所在的长北村委会,隶属于长流镇政府管辖,位于长流镇镇墟 北部,与长流社区居委会相连。村委会下设四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联昌, 式金,新民,田罗村民小组。人口总数为 3488 人,土地面积约为 5205 亩。 全村主要经济以种植、养殖业及外出打工为主。村内主要干道基本实现硬 化。村中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整洁,规划布局合理。</h5> <h5><b>村落建村历史过程</b></h5><h5><br>新民村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名人出现,据史料记载:明代中举人的有王 忱;清代王斗文、郑天章两人及第进士;2004 年村里王朝政考上清华大学。 走进这些宅居,包括进士王斗文故居、郑里铎、郑里镇宅居、郑多章祖居、 郑振熙故居、郑海丰故居、郑文治祖居、王德纶故居、王定九祖居等等, 在文里坊,守望楼,人们往往自然地触景生情,怀旧追忆昔日读书处世的 景象。</h5><h5><br><b>追溯那秫历史,发现那秫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才村”、“文化村”。 </b></h5><h5>那秫村自明、清二代,人才辈出,秀才、举人、进士人数名列琼山县前茅。 相传村里曾有 70 多人在各地县、州、府中任职,同期戴上乌沙帽,每年 的五月初十是那秫村的传统祀神日,这天,远道返乡返里的官员包括随行 者、观睹者、恭候者,还有亲戚朋友,纷纷归来,车水马龙,堵满了村道, 场面颇为壮观。故地方上称之为“官村”、“读书村”。明代,那秫村有 进士、举人、秀才 40 多人。清代,除王斗文外,还有进士王德伦、郑文 治。此外,还有禀生、贡生、国学生、太学生数十人。其中不少人是地方 的主考官、府县志的修纂主笔、书院掌教等。明、清两代,在烈楼墟上竖 立的 10 余座牌坊,旌表那秫村的就有明成化十年(1474)进士王忱、清乾 隆三十六年(1771)恩科进士王斗文、清道光元年(1821)举人郑文彩和光绪 二年(1876)赐进士郑天章。此外,还有村中旌表王忱的“文魁坊”和郑稽 (举人)的“遴魁坊”。近代名人有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 郑里镇、郑里铎昆仲。郑里镇任中山大学教授,郑里锋于 1947 年在拔萃 小学创办长流中学,首任校长。<br>(《海口市志》第一编 区划•自然环境,第三章,乡镇概况) </h5> <h5><b>村史姓氏的变化</b><br>村中洪姓的先祖原居博抚村,后迁入那秫村,后来全部迁往天尾(新 海)村,今有二百余人。</h5><h5><br>元代有江姓移来本村,明代迁往澄迈县老城镇美亭村。</h5><h5><br>在清代原居于道群树的李梅光、李梅帝两兄弟迁入那秫村,其后代是 李积恒,再衍李明福及后代的李小莉、李南。</h5><h5><br>村中有黄忠世、黄忠承两兄弟于一百多年前迁入那秫村买郑里铎的旧村落历史屋,蕃衍至今有五十余人。</h5><h5><br>符姓一户到妻之外家来落户已三十余年,已生下第三世。</h5> <h5><b>1、村子所在地区的变化。</b></h5><h5><br>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设琼州,第二年又升格 为琼州府,下设 13 个县,烈楼改名为五源乡烈楼都。不管是民间传说的 “焚烧楼船”,还是唐胄明《正德琼台志》所言“乃汉军渡海楼船布列之 处”,长流自此开埠,统称“烈楼”。</h5><h5><br>至民国 17 年(1928)年称谓才有所改变,改称那流。清康熙朝时, 将烈楼一分为三,凤楼图、烈楼图、兴政图,共三个行政单位。清末时, 烈楼治所设在长流镇北合街(今中成街)吴氏公馆内,凤楼都治所设在长 流镇王氏公馆里,兴政都治所设在长流琼华村的约亭里。民国初年,长流 东南各村原属兴政都并入烈楼都,数年后因行政区划变更,烈楼凤楼二都 废,设琼山县第五区,后改五源乡。五源乡包括旧时十三个都,行政改变 后,长流人自称为五源乡,后再更名为那流乡。一直到民国 17 年(1928 年), 琼山县设那流团局。</h5><h5><br>1945 年改烈楼为那流乡,烈楼之名一直沿用到 1945 年。<br>1950 年海南岛解放,长流划为琼山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今长流镇, 区下设五乡:乡东、长西、长南、长北、长新。五乡管辖 49 个自然村。</h5><h5><br>1953 年设长流镇至今。<br>1958 年“大跃进”时,全国各地将乡政府纷纷更名为“人民公社”, 长流原属琼山县第五区,划入海口市管辖,改名为海口市长流人民公社。</h5><h5><br>1982 年拆社设乡,长流设区公所,辖新海、荣山二乡。1986 年撤消 区公所,长流又恢复镇建制。<br>1991 年,海口市重新规划区划,整个长流归入海口秀英区管辖。</h5><h5><br>2005 年,长流地区成为《海口市 2005-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 重要区域,除了海口市政府,各级职能机关的入驻,更加准备形成带动海 口以及海南内陆金融经济的商务中心,以滨海大道贯穿东西,联动老城区 组团和江东组团形成全新的海口发展形态。2015 年前,海口市新增城市建 设用地控制在 33.5 平方公里以内,年均增长城市建设用地为 7 平方公里, 主要的供地区域为长流组团。<br>2016 年,近期社科院、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海南创建者等专家、学者, 纷纷提出古村在活化与发展中的困惑,如“中小投资主体进入乡村之后如 何维持与当地乡村社群关系”、“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和政策支持不明确”、 村 落 历 史 “创客带着情怀进入乡村,但对古村的产品和市场比较陌生”、“那秫古 村历史文化传承、挖掘与发展”等。2016 年 1 月 20 日国家文物局《关于 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指 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以下简称“一般不可 移动文物”),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础组成部分,与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共同构成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整体。<br></h5><h3><br></h3><h5>2016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 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 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千年古村新民村丰富的历史人文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符合“意见”的核心思想理念。<br></h5> <h5><b>2、村庄拆迁改造项目</b></h5><h5><br>2011 年 07 月已经招标,《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和长流镇新 民村、田罗村三个村庄拆迁改造项目》(信息编号:BID-228991)范围是 规划拆迁红线范围内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征收拆迁及相关服务(拆迁范 围为批准的规划红线范围内,除规划需要保留的房屋建筑物外,其余所有 房屋及建(构)筑物、其他附着物。三个村庄包括位于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 的荣山寮村,东连新海村,南邻荣山村,西至盈滨岛,北靠琼洲海峡;新 民村(那秫古村)、田罗村均位于长滨路西侧,海口市长流起步区南侧。 村的大部份土地一级转换房地产业,唯存村庄 600 多亩,村落面临消失。<br></h5> <h5><b>3、地方政府明显的感受到保护古村的迫切性。</b></h5><h5><b><br></b>秀英区地方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新民这样的古村正在逐渐消失。</h5><h5><br>农村土地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使得不少农民有了楼房, 新民村的整 体乡村发展没有规划,加上属于长流组团的宏观发展、限制村庄发展区域, 土规限制严格,村民没处建房,只能拆旧房建新房,直接导致新民古村逐渐 消亡。 重 要 历 史 人 物。</h5>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gv8usnk"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琼台复兴计划”历史文化调研汇报会在琼山区文体局召开</a><br></h3> <h5><b>主要历史人物的生卒年、重要事迹、依据等</b></h5><h5><br>曾有 70 多人在各地县、州、府中任职,同期戴上乌纱帽,故地方上 称之为“官村”、“读书村”。明代,新民村有进士、举人、秀才 40 多人。</h5> <h5><b>重要历史人物</b><br></h5><h3><b><br></b></h3><h5>近代名人有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郑里镇、郑里铎昆 仲。郑里镇任中山大学教授,郑里锋于 1947 年在拔萃小学创办长流中学,<br>首任校长。(《海口市志》第一编 区划•自然环境,第三章,乡镇概况)</h5><h5><br><b>谢财宝</b>,宋光宗(即赵惇)绍兴四年(1134 年),祖讳财宝因举贤良方 正,官判......;祖谱传出自叠山,而上世未详。”“谢财宝被海南谢氏谱 列为迁琼始祖,行六任江南泸州府伊,至今已有 32 世孙高贵等,重修宗 谱编续”(《那秫村谢氏谱册》“谢氏源流便览序”之记)。</h5><h5><br><b>黄篪</b>,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南宋绍兴六年(1136 年)27 岁中进士, 少年得志,并获得在西安大雁塔上留名的殊荣。黄篪是黄氏迁琼始祖之一, 始祖祠堂在卜抚村;新民村黄姓有二大支,一支自长流墟迁入,另一支自 美新村迁入(今为第四代)。</h5><h5><br><b>吴贤秀</b>,吴氏过琼始祖是吴贤秀,进士,原籍福建莆田孝义堡。吴贤 秀先后任过县令,侍卸史,司农卿、户部尚书等职。唐永贞元年,被流放 来崖州,从政 47 年。后携全家落户于琼山县大林村,卒后葬于琼山演丰 龙窩坡。新民村的吴姓较少,清初才田天罗村遷入。</h5><h5><br><b>杜仲儒</b>, 北宋波皇祐年间(1049-1053)生,举孝廉,诰授太学博士。 元祐年间(1086 年—1094 年)过琼任澄迈县尹,卒于任,葬于澄迈县老 城镇东面一百米处,其墓仍存。二子分居,长子杜凤鸣居于长流杜村(今 琼华村之古名)其后代再迁往各地;次子杜凤歧,居于琼山县龙塘、十字 路一带,明朝中叶,居于龙塘一支杜姓又迁来长流新民村。20 世奇逢公迁 自道盖村四房到新民村,杜凤鸣公裔鸿质公派那秫支至今 29、30 世,派系 为辉、应。</h5><h5><br><b>王逵</b>,福建兴化府仙游县人,少而敏学,宋代进士,任军调乾宁抚司、 通判等官职;新民村王姓之始祖。宋祥兴末年(1279)涖琼,初任古儋耳 知军,后调任乾宁安抚司同知,卒后葬烈楼新民村,成了进入新民村的王 姓始祖。“新民村在宋代以前已有村,地灵人杰,王姓于宋时迁入,有两 大支,本支是过琼始祖(宋兵部侍郎)王居正之后代。”(新民村 24 代裔 孙王朝燕于 1998 年 1 月在《新民村王氏族谱》)碑文显示新民村建村历 史至少有 700 年以上,王氏在宋朝就来此居住了。新民村人读书名扬,王 居正之一支进入新民村,至明朝天顺年间(1457 年-1464 年),新民村儒人 大兴。后来,又有另一支王姓进入,所以新民村王姓有二大支。(《那秫 村村志》)</h5><h5><br><b>王之藩</b>,儒老村乃至永兴镇不少老人都耳熟能详其故事。18 岁时, 父亲王文章去世后,王之藩与孀居不嫁的母亲吴氏一道,抚养弟弟王之垣、 王之屏和妹妹王如姬、王如蕴长大成人,直到全部结婚和出嫁,在当地传 为佳话。1761 年,王之藩和弟弟王之垣双双考中廪生,入读琼州府学;1774 年,他在乡试中中举,名列第 34 位。在此前后的十多年间,王之藩在琼 山西北各乡都设馆讲学,不少登科学子都被他教过;王之藩还在闲暇之余 游学琼台、石湖等书院,与吴典、王斗文等同邑学子研习学业。清道光《琼 州府志》记载,王之藩任职期间“日与诸生论文讲义,寒斋无嬴蓄,泊如 也。卒于任,士林咸哀恸焉。”王之藩兢兢业业,一生没有任何积蓄,由重 要 历 史 人 物 于积劳成疾,1784 年便死于任上,年仅 48 岁,当地读书人哀恸不已。</h5><h5><br><b>王进德</b>,宋代,举人,王逵之孙,读书成名,任乾宁案察同知。明代 时,该村的进士,举人、秀才共 40 余人。进士王琪及江西省南昌府和广 西省太平府通判。<br>王升,元代,幼质聪明,过目不忘。出身岁贡,任和州府同知。政治 廉明,后人讴歌。</h5><h5><br><b>王琪</b>,明代,年轻时在府城读书,与府城下田村(金花村)邱文庄之 父相交甚笃。在村中设“习礼堂”,教育村童,后再设考场,为本村南和 烈楼地方培育不少良材,中进士,曾任江西省南昌府和广西太平府通判。 生有一女两男,女嫁给邱文庄胞兄邱源甫。子:恢、忱。</h5><h5><br><b>王恢</b>,明代,王琪之长子,人称孝感公,乃王琪公之长子,字抚谭,号清修吉士,事亲至孝,守墓三年,世人称为孝感公,博读群书,鼓励胞弟参加考试,名夺前魁,而名扬一时。</h5> <h5><b>清代</b>,除王斗文外,还有进士王德伦、郑文治。此外,还有禀生、贡 生、国学生、太学生数十人。其中不少人是地方的主考官、府县志的修纂 主笔、书院掌教等。<br><br></h5><h5><b>明、清两代</b>,在烈楼墟上竖立的 10 余座牌坊,旌表新民村的就有明 成化十年(1474)进士王忱、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恩科进士王斗文、清道 光元年(1821)举人郑文彩和光绪二年(1876)赐进士郑天章。此外,还有村 中旌表王忱的“文魁坊”和郑稽(举人)的“遴魁坊”。 </h5> <h5><b>王忱,明代。</b>王琪之次子,字克信,别号赜庵,生于民戊午明正统三 年 (1438)7 月 20 日亥时。王忱的出世,正逢琼山县大兴读书风,尤其 是府城一带及新民村。按照兴地学论之,据说新民村后有一条灵脉藏于地 下,如一椽大笔,地面有五源水流经村前,似取之不竭的墨汁,培育新民 村民,成为文人墨士,作天下文章,指点江山,按风水之盛气,有润于村 民,显赫于世五百年。邱公比王忱大八岁,邱公成名前在府城“景贤祠” 读书。王琪也送王忱到“景贤祠”去受业于名师。有一次,掌教将邱公在 九岁时作的“五指山诗”念了一遍给学生听后,王忱立即背诵出来:“五 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 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h5><h5><br>王朝泰,王朝明,明代,王忱之长子、次子,员生,无仕位,读书显 名,明代烈楼才子,善书法。与其兄朝泰读书显时,名扬乡里。</h5><h5><br>王德纶,岁进士,幼年家贫苦学有所成,考中岁进士后,清季广东省 学政戴熙所为的牌匾“奕代垂芳”至今仍挂在其故居的堂中。曾授于修联 郎钦命。从官清正廉明,富于历史唯物观,有革舊鼎新精神。他中岁进士 后,提倡真理,力事求实,不谋虚事,移风易俗,反对搞迷信陃习,以身 作则,在家不拜神,不点香烧烛,他的家人及其后代对封建迷信不热衷, 这完全出自王德纶的无神讑思想之影响,以汉代范缜的“神灌输”精神灌 输给家人。每年夏历七月,全村的习俗是要给已故的亲人烧送各种冥币、 纸制的阳人之各种用品,浪费钱财,由于他极力反对,家人依他的主张, 百余年来,他的家人对求神拜佛事只作小意思而已,一切从简,衍续至今。</h5> <h5>王斗文,道光《琼州府志》有关王斗文的传记:“斗文质学纯粹,为 文笔致秀妍。肄业琼台书院,院长武林、吴光升深器之。乾隆戊子,以春 秋领乡荐,辛卯恩科进士。在京资助建琼州会馆于灵中坊。归,卒于家, 年三十三。”清朝隆三十三年(农历戊子年,1768 年),以春秋领郎蔍。 辛卯 1771 年考中恩科进士(当年全国中进士的 161 名,王斗文是当年全 琼州的唯一进士,排列第一百零六名),而吴典则早他 2 年,即在乾隆己丑年(1769 年)中进士。英年早逝的进士王斗文,尽管他的生命只有 33 年,但在生前极负盛名,最大的贡献是资助吴典等人,在京城建起‘琼州 会馆’,方便海南学子在京的读书、住宿和互相照应。王斗文殁后,留传 下来有关他趣事甚蕃,兹逻几则述之。</h5><h5><br>王斗文墓规划修略已挖至坟边,其子孙后代呼吁政府给予保护。</h5><h5><br>除了两位进士外,该村有贡进士王忱,岁进士王德纶、郑文治。在王 德纶故居,岁进士匾高悬中堂,旁有“奕代垂芳”匾,这些匾都是广东学 政戴熙受钦命例授。</h5><h5><br>郑志灏与儿子郑美器、孙子郑真辅,三人都登进士科,一门之内,祖 孙三人皆为进士,在海南科举史上创下了奇迹。<br>历史上郑氏迁琼始祖约有 16 人,他们的后裔已达 10 万之众。最早落 籍琼州的是南宋时期的郑志灏,他的后代如今已有 3 万余人,分布在海口 (原琼山)、澄迈等九市县。<b>海南岛先后诞生了 7 对父子进士,郑美器和郑真辅父子是第一对,此后是明代的唐舟和唐亮、唐胄和唐穆、钟芳和钟允 谦、黄显和黄宏宇,以及清代的张岳崧和张钟秀、王映斗和王器成。</b></h5><h5><br>民国《琼山县志》载:新民村郑氏家族“先世自明代以来,读书起家, 领乡荐,选明经者,代有其人。”这个家族莅村始祖郑钦官居奉政大夫(正 六品文阶官名),南宋未从福建迁来琼邑新民村,早在明代就出过一名举 人。</h5><h5><br>郑稽(成化十九年癸卯举人、亚魁、广西洛容知县)。自清乾隆年间 第八世孙郑实至民国第十四世孙郑里铎、郑里镇及他们的儿辈郑智绵等近 300 年间,这个家族出过进士 1 人,举人 1 人,岁进士 1 人和庠生、国学 生、太学生、贡生、例贡生、拔贡生及科举废除后赴美日留学等饱学之士 三十多名,其中任地方各种官职的十多人。</h5><h5><br>郑实,郑志灏第十世孙,与张岳松交情甚厚,被张称为“隐德君子”, 郑实因文彩授海康司训,貤赠修职郎。</h5><h5><br>郑文治,第十一世孙,岁进士,与弟文彩立宾兴,设模拟考场,训练 迎考学子,晚年手抄劝世良言,送年轻人劝善。</h5> <h5>郑文彩,郑志灏第十一世孙,道光元年(1821 年)中举,授海康学 训导,后返琼主讲雁峰书院数年,他“志在栽培后进,留心课士,重品行, 多感化之。”道光十九至二十一年(1839-1841 年)郑文彩同郡友杜以宽 协助张岳松编纂道光《琼州府志》。咸丰五至六年(1856-1857 年),负 责编纂咸丰《琼山县志》,同前志相比,该志内容丰富,物产记载非常详 细,对各村、岗进行查勘核实,尤其对黎族村峒进行了重新调查,发现《阮 通志》、《府志》所记与实不同的都一一进行考查登记。岁进士。字国定, 生于乾隆戊戌年(公元 1778 年)6 月 19 日,卒于咸丰甲寅年(公元 1834 年)性仁爱,视亲属贫无者,为之生恤、死葬。邀集乡坊置义田收枯骨, 立义茔。垂老手抄,劝世良文,送人劝善,性情温和,气量宏厚,无疾, 言遽色,乡里有不平者,得一言无不和释。生徒严持士范。与弟文彩邀建本图立宾兴,乡会重试咸赖焉。与传佳村优增生吴凤魁笃交。</h5><h5><br>郑文彬,清代。国学生。性醇厚,敬事兄终身。兄病侍汤药,寝食不 离。乡当给予美评。训子孙唯以读书为业。卒七十有五。孙天章,郡禀生, 进士。</h5><h5><br>郑德升,郑志灏第十二世孙,郑文治长子,赐封修职郎,晋升宣德郎, 曾主持一个地方的教育事务。<br>郑德元,清代。岁贡生。文彬之子,天章之父,耕读传家,对天章管 教甚严,宋代名儒理学思想灌输后代。勤奋读书,与人为善。</h5> <h5>郑多章,字加卿,号善堂,是德升之子,文治公子孙,清道光年间署 雷州海康学、遂溪学教谕,敕封修职郎,晋封宣德郎。</h5><h5><br>郑天章(1823-1888),郑德元长子,郑志灏第十三世孙,署雷州海康 学、逐溪学、徐闻学教谕,业绩显著,敕封修职郎,晋封宣德郎。潜心研 究程朱理学,造诣极深,于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曹鸿勋榜中进士, 钦点知县签制福建。他考中进士后,不愿当官,而是回乡赡养母亲,照顾 族人。郑天章曾在澄江、丽泽、雁峰、苏泉 4 个书院执教,“聘金之外, 一介不取”,学生送见面礼,他也坚决不收,“故廉介之名,即妇孺亦知 之”(详见进士邱对欣所撰《倬云先生墓表》)。他博览典籍,晚年修程朱 理学,在治学方法上对生员启迪颇多。“城上吴典,黑山郑铣。”这是句 俗话,也是个典故,真人真事,至今仍被灵山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村老挂在 嘴上,警戒子孙后代。同郑天章一起执教雁峰书院的丘对欣认为,郑天章 “有志宋儒之学的研究,尤其专注程朱理学”,赞同程朱“革尽人欲,覆 盖天理”的主张,要求他的学生对程朱之学“居敬穷理”,“勿断其金, 勿缀其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自能深造自得”,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h5> <h5>琼州府为其在长流墟建进士坊,高 4 米,宽 8 米,每 根方柱 0.7×0.7 米,居府海碑坊之最。只可惜现今的郑天章故居门庭冷 落,杂草丛生,难于踏步,墓葬也不知所踪,令人扼腕叹惜。郑里鉴一生 之精力,全放在创建学校上,他辞世后,拔翠学校培养不少佼佼者。一九 四七年郑里铎先生又在拔萃学校的旧址上创辦了长流中学,为国输才。</h5><h5><br>郑里鑑,郑天章次子,第十四世孙,是烈楼地区第一所小学拔萃高等 学校的主要创办人。郑里鑑九岁丧父,惟随其胞兄在家私熟读书,天资聪 明。承父之志,勤奋读书,博览经、史、子集,烈楼才子之一。长大后, 浏览海口时,目睹外国轮船常停泊于我港口,悬挂外国旗帜,飘飘拂拂, 便禁不住浮想联翩,思及自鸦片战争以来,满清政府懦弱无能,屡受帝国 主义的侵略和凌辱,思想上便拥护梁啟超给光绪皇帝上书,废除帝制,建 立民主,改良中国文化教育,以期挽救国家发展于垂危。勤奋好学,经其 兄里钦教导,学业长进,年逾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此时“科举废,学校兴”, 宣统二年(1911 年)里鑑首先提出创办小学,他和张巍范等乡绅,“邀集 联图捐献巨款建造”起这所学校。牵头与博养村人张巍范、邝善倬筹集一 万多光洋在烈楼市上创办拔萃学校,里鉴被选为拔萃学校的首任校长。他任职后,四处张罗,大力引进人才,辦成了当时琼山县第一流学校。为了 建校,里鑑连续几年奔跑乡间发动群众捐款、捐工,指导、管理施工,积重 要 历 史 人 物 劳成疾,咯血死在学校内,时年 32 岁。</h5> <h5>郑菁绵,字华川,郑多章里绛公之子,生于光绪年间,幼聪慧,壮出 仕,为人忠直,善交友,琼崖中学毕业后,任过文毓村小学校长,二十年 代在新民村创办振亚小学,给新民村培育不少良材。后任过阳春县警察局 长,广东省第六师范(即琼台师范)图书馆馆长,他拿出自己的家产在村 里创办振亚小学,培养本村小孩,免费接收贫穷人家的孩子入学读书。<br>郑里铎、郑里镇,民国初建造的郑家大院,院门有郑里铎撰写的门联 “耕国家地,读古今书”,横批“耕读门”,正是揭示了这个家族传家的 理念,对后人有深刻的启示。这个家族还是烈楼地区影响深远的教育世家, 他们或掌鞭施教,或著书传人,或立校育才,薪火相传,坚持不懈,为创 立发展长流地区教育做出贡献。郑里铎,第十四世孙,长流地区第一所中 学的主要创办人。郑先生的前代,代代书香——自明清以来从海口市秀英 区长流镇新民村(现新民村)的文里坊走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其中有大名 鼎鼎的中赐进士郑天章,岁进士郑文治,举人郑稽、郑文彩、郑多章,' 他 们当中有的是地方的主考官,府、县志修篡主笔,书院掌教等,名赫一时。 如郑文彩修琼山县志和主讲雁峰书院,郑天章是琼台书院掌教,郑多章是 海康、遂溪、徐闻教谕。宣统二年,郑天章之子郑里鉴牵头创办拔萃学校, 其规模居琼山之首。<br>郑里铎 1937 年退出政界,长流中学创始人,先后在上海和广东的雷 州、从化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考虑到家乡建设需要人才, 他同在穗的乡贤吴乃宪、吴敬群、李午天等人商议决定回乡创办长流中学, 并获得大家一致推举为建校负责人。里铎回乡后广泛联系长流乡绅,经过 1 年多的努力,1947 年秋“私立长流中学”建成并挂牌招生,他受聘为首 任校长。里铎把郑氏家族“师竹斋”大部分的藏书和书柜捐给学校,让老 婆任英语教师。<br>郑里镇,郑里铎之弟,1914 年随里铎东渡日本留学,获庆应大学经 济学学士,归国后受聘任上海法学院教授,30 年代初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 《介绍日本现代思想评论家》《从经济上观察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资 本社会的性质》《介绍日本现代思想家(续)》等文章,翻译日本现代政 治家河上肇《唯物史观》、河田嗣郎《农业经济学》等著作,在国内介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国家与革命等基本 观点与原理。抗战胜利后,郑里镇弃政从文,受聘任民国广东省南方商业 专科学校、珠海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负责财政学和经济学科的教学。<br>郑智绵(1921-2000 年),郑氏家族第十五世孙,里铎长子,九三学 社社员,先后就读西南联大及云南大学。1945 年毕业后任云大农学院化学 助教,后调物理学任教,并由熊庆来派往电讯专修科兼任微积分教员,1954 年到厦门大学,在导师卢嘉锡指导下进修物理结构,后到北京参加由卢嘉 锡、唐敖庆、徐光宪三位主持的特质结构讲座,1960 年派往云南蒙自支援 新建院校,受诺贝尔奖评委会邀请,推荐 198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1999 年 5 月中国物理学会授予从事物理学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及奖章。<br>郑启光,郑氏家族第十五世孙,郑里铎次子,旅居加拿大,曾任 - 12 -<br>重 要 历 史 人 物 Manitoba 省水利供电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四子郑启泰,香港大学荣誉文学 士,曾任末任港督彭定康和香港特区政府首席新闻主任。<br>郑启和,郑氏家族第十五世孙,里铎三子,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士,曾 任香港礼贤会中学副校长,已退休。<br>郑启泰,里铎四子,香港大学榮誉文学士,曾任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首席新闻主任,已退休。<br>王国榜,生于 1881 年,清末廪生,其上高祖考自新民村遷移往堂善村, 至国榜这一代已是第八世。先祖数代耕读传家,长流书香门第。光绪二十 年(1894 年)王国榜十四岁赴瓊山县府城参加郡试(也称童试)中了秀才, 名震烈楼地区。后来在府城瓊壹书院继续深造,考中廪生,名闻遐邇,光 绪庚子年(1900 年)为省级开科考试的年份,王国榜擬赴省城参加考试, 不料发生“庚子之变”,外强入侵,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国势匡危,赴考 作罢,自此执教鞭终生。</h5> <h5>王海萍, 革命烈士,原名王朝鸳,字翔林,一九零四年三月十六日出 生,是烈楼秀才王国榜之长子。少年在烈楼市烈文小学读书、一九一七年 入府城琼崖中学读书一九二二年毕业后,考入上海浥江大学。自幼聪慧过 人,有烈楼才子之称。<br>一九二五年王海萍由浥江大学转读东华大学。此时由葉文龙、陈德华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在北伐军中搞政治工作。一九二七 年秋,王海萍受党中央委派,前往福建省任闽西特委委员,十一月份为执 行委员,任省委宣传部长。一九二八年二月十二日,福建省在厦门召开第 二次全体会议,退出新常委,罗明任书记,王海萍任党委兼宣传部长。下 面是朱积垒、郭滴人、鄧子恢、张鼎丞、傅柏翠负责具体分工,指挥工作。 一九二八年上半年,福建平和、龙岩上坑、永定等地农民相继举行了武装 暴动。王海萍负责起草《平和暴动告工农兵民众》、《致平和工友书》, 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王海萍被派往福建永定,兼闽西特委书记,与张丞、 鄧子恢组织和发动了永定暴动,任闽西暴动总指挥。<br>一九二八年,王海萍与共产党梁惠贞结婚。一九二九年,毛泽东、朱 德、陈毅率红军入闽,建立根据地时任军委书记,陶铸任军委秘书。一九 三零年,福建省委在厦门组织武装劫狱,救出囚在狱中三十多位革命同志, 王海萍是当时领导劫狱的五成员之一。是年底,福建省委书记罗明被调往 上海后,王海萍接任省委书记。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时,省委 秘书处干部梁惠贞(王海萍爱人)被捕牺牲,当时她身怀六甲数月。<br>一九三二年四月,毛泽东率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王海萍任书记时的 厦门市委积极配合,参加解放漳州战斗。在此期间,王海萍经常公开活动 于漳州中山公园,被敌特认出,七月,王海萍回到厦门,叛徒出卖被捕, 七月九日被害,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br>王乃镇,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一九 0 二年),是岁进士王德纶之 第五代,农民家庭。幼年读私塾,后读琼崖中学。一九二四年考取广州广 雅中学,因家贫逼而将二亩地出卖,又向堂叔借五十块光洋作为盘缠,以 - 13 -<br>重 要 历 史 人 物 园北上深造之梦,是时马列主义传播中国,乃镇加人共产党。一九二五年 被选为广东省候补委员,次年派回海南与琼崖纵队联系,委为琼山县第六 区(长流)苏维埃政府骨干,任支部书记,当时党员有新民村的王乃倬、 王书明、王诗圣、郑里位、吴俊(传桂村)、吴志畅(康安村)、童重昭 (龙头村)、李之光、李之球(潭三村),成立农会、夜校,宣传马列主 义。后因工作需要,与吴俊、童重昭三人前往与琼山县永博乡(今咸凉地 区)吴 XX 联系组织党小组工作,被当地团董吴乾义、林春晖派团兵逮捕, 拷打逼供,坚贞不屈,最后三人同被活埋于一穴,草木同悲。一九四八年, 任教于琼崖中学的曾与王乃镇同读于广雅中学,同时加入共产党的万禧老 师(儋县人)为王乃镇遗像撰辞云:<br>翻翻公子,濁世人杰,笑貌堂儿,久知高洁。<br>负笈穗坦,前矛获列。献身于民,顶可超绝。<br>时遭不测,竟垂芳烈,志足凌云,丹心胜铁。<br>明德堪崇,继有贤哲,丰采不衰,千秋愉悦。<br><br></h5><h5>郑振熙,啟祥公之子,生于光绪年间,自幼敏捷,聪明过人。本乡拔 萃小学毕业后自学成材,曾出任过广东省海丰县城、阳春县城和海口市公 安局分局长。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琼崖游击队成立后,叶丹青任大 队长,他任中队长。某年游击队在某方面过左,出了人命,他为正义勃然 而起,要兴叶丹青论理,幸有王国榜(王当时也加入游击队伍)调解而平 息,可见了其人之刚直。<br><br></h5><h5>郑哲民,民初近代名人。幼潜修经史,其笔锋利,称长流才子。叶丹 青任白沙县长时,出任叶丹青秘书。日侵琼后,爱国悲民,曾咏怀七绝: 愁不愁兮熙不熙,家乡隔别八年秋。田园荒芜难回首,山雉家鷄共一丘。</h5><h5><br>王乃昌,近代名人。清代进士斗文的后代,家境贫苦,幼时其父将他 卖给文昌县某人为子,长大后从文昌私逃往南洋替殖民地者做苦力工,掌 握种膠技术后,自己经常積累资金。周济家乡出洋的苦力工者,使他们免 受饥寒,乡人颂扬。</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