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两程故里景区简介

美友5600620

<h3>嵩县,地处伊河之滨,有着深厚的伊洛文化底蕴。到了宋代,程颢程颐定居嵩境,其优良家风,和他们开创的理学思想一样,对嵩县民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两程故里,也成了传承二程理学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的有效载体。</h3><h3>两程故里位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距洛阳70公里左右,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祠堂在河南明清时期的唯一建筑遗存,也是二程著述、讲学的地方,是传播二程理学文化的重要载体。1980年已被国务院审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两程故里家风教育基地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程故里一体打造,占地约60公顷,目前主要包括两程牌坊、两程文化园、两程故居、博士第、两程祠、家风展馆、国学大讲堂、莲塘、里坊体验区和理学一条街等。其中两程祠主要包括棂星门、东西庑房、道学堂和藏书楼,博士地主要包括故居还原、程门立雪、如坐春风、视民如伤、理学祖庭,主要体现理学大儒特别是两程的理学精神的核心要义。</h3><h3> </h3><h3>两程故里 :棂星门</h3><h3>是“两程祠”的正大门,斗拱牌坊形建筑,原为五间,三门。棂星又名天田星。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用于孔庙,意思是像尊天一样尊敬孔子。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儒学门下。两程祠置棂星门表示要像尊孔一样尊敬二程。</h3><h3>“道接子舆”坊和“学贯濂溪坊</h3><h3>在原程祠正门外两侧,东为“道接子舆”坊(杨时书),西为“学贯濂溪坊(游酢书)”,各一间,庑殿项。原坊被毁,只留匾额今镶嵌大门两侧墙上。“子舆”,孟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道接子舆”,赞扬二程接续了孟子的道统。“濂溪”,周敦颐(茂叔)的别号,理学开山鼻祖,二程的启蒙老师。“学贯濂溪”,赞扬二程贯通了周敦颐的学说。</h3><h3>诚敬门 </h3><h3>程祠建诚敬门,旨在弘扬二程诚敬思想。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h3><h3>诚敬门对联为当代著名词赋家、书法家、碑刻艺术家李铁城先生所书写。</h3><h3>中间联:上联:仁义立治行之本,意思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下联:诚敬开入圣之门,意思是一个人做到了诚敬,就进入到圣人的思想境界。</h3><h3>两边联:上联:主敬功夫端易简,“主敬功夫”是指二程修身的根本途径,“端易简”是说修身要排除物欲的干扰。下联:参天事业自诚明,“参天事业”指参悟天地万物发展变化之道。一个人能参悟天地万物发展变化之道,自然就能做到诚实和明智。</h3><h3> 和风甘雨坊</h3><h3>“和风甘雨”颂赞程颢接人待物如阳春之温、时雨之润的品格。</h3><h3> 坊三间,尖顶八角挑檐,门上方匾额系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所题写,内供奉程门弟子神位。</h3><h3> 烈日秋霜坊</h3><h3>“烈日秋霜”颂赞程颐天资劲正、法度森严,对错误的批评像烈日秋霜一样无情。</h3><h3> 坊三间,尖顶八角挑檐,门上方匾额系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所题写,内供奉程门弟子45位。</h3><h3>道学堂</h3><h3> 从宋代起,人们把二程创立的弘扬儒家学说的理学称为“道学” 。(这里的道学同道家的道学是不同的)。</h3><h3>“理学亢宗”匾额,为宋理宗敕封。赞誉二程为理学宗师。</h3><h3>“学达性天”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帝所写。</h3><h3>“伊洛渊源”匾额,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所书。二程在伊洛地区创立理学,故称伊洛渊源。</h3><h3>“希踪颜孟”匾额,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皇帝御书。意思是二程仰慕追从颜子、孟子,能达到他们的境界。</h3><h3>道学堂内墙上布展有皇帝6封诏书和三篇御祭文,展柜布展5封诏书。其中明代宗御祭文赞誉二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元文宗赞誉二程为“百世之真儒”。</h3><h3> </h3><h3>二程理学文化博物馆 </h3><h3>西院简介 西院人称博士院。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敕封二程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明清共敕封二程后裔五经博士19名。居住程祠东的称东博士,居住程祠西的称西博士。西院留存的房屋亦称“博士第”,为明清阁楼式建筑风格,首层有会客厅堂,卧室。二层为阁楼,也叫闺阁,屋顶置五脊六兽。</h3><h3>现存四栋房屋重修于清同治年间。从后往前:第一栋:程颐故居。第二栋:二程讲学。第三栋:视民如伤。第四栋:理学祖庭。</h3><h3> 程颐故居(程门立雪)</h3><h3>程颐故居,再现程颐晚年在程村生活场景。宋崇宁三年(1103),程颐从伊皋书院迁居耙楼山下居住。宋大观元年(1107)9月17日病逝程村。复建的程颐故居再现了程颐在此居住的生活场景。并以人物雕塑讲述了发生在伊皋书院的“程门立雪”故事:</h3><h3> 书房墙上挂程颐四箴诗书法,为清代书法家张元济所书写。</h3><h3> 程颐四箴内容:箴,是规劝、告诫的话。程颐根据孔子的话写了四箴,从视、听、言、动方面对孔子的话进行阐释,也为人们提出了视听言动应遵循的准则。</h3><h3> “视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h3><h3>听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h3><h3>言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h3><h3>动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h3><h3> 二程讲学</h3><h3>展室介绍二程教育思想和二程讲学故事。</h3><h3> 程颢、程颐作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其教育思想以明理修德、正心、养性、培养圣贤品格为目标,上正君心、下教化百姓,其教学方法以贵于自得、潜思善问、启发式为主,留下了“程门立雪”、“如坐春风”流传千古的佳话。 晋城办学 程颢在晋城办乡学、建书院、亲自教学生读书断句,晋城出现乡民“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景象,田间有乡民为读经忘记干活的现象,晋城一时文风大盛。后人写诗歌颂程颢: </h3><h3>行县诗</h3><h3> 北宋·黄廉</h3><h3>河东人物劲气豪,泽州学者如牛毛。大家子弟弄文墨,其次亦复挎弓刀。</h3><h3>去年较射九百人,五十八人同赐袍。今年两科取进士,落钧连引十三鳌。</h3><h3>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门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h3><h3>我因行县饱闻见,访问终日忘勤劳。太平父老知此否?语汝圣世今难遭。</h3><h3>欲令王民尽知教,先自乡里蒸群髦。古来将相本无种,从今着意鞭儿曹。 </h3><h3>视民如伤</h3><h3>展室介绍程颢从政经历和程颐民本思想。</h3><h3> 视民如伤,以民为本。程颢在从政期间,他秉持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以仁者爱人的君子风范,视民如伤,济世活人,深得百姓爱戴,留下了动人的佳话。</h3><h3>程颐虽然没有直接从政,但他胸怀天下,在上仁宗皇帝书和代人上书中提出以民为本、爱民安民的思想,重视为政者正身、修德。二程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思想,对当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启迪意义。</h3><h3> 视民如伤绘画:</h3><h3>程颢每到一地做官,就在桌子上写“视民如伤”,作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并说“颢常愧此四字!”视民如伤,意思是,尊重、爱护百姓,恐怕惊扰、打动他们,则国家就会兴旺;视百姓如泥土、小草,恣意践踏,则国必亡。</h3><h3> 右侧墙壁表现的是程颐为政理念。</h3><h3> 1、民为邦本。程颐25岁时,上书宋仁宗,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 </h3><h3> 2、为政之道。程颐在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h3><h3> 3、政在修己。 程颐在《论语解》中提出:“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h3><h3>理学祖庭</h3><h3>展室介绍二程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及当代价值。 </h3><h3> 儒学发展脉络 用大河形象示意:尧、舜、禹、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h3><h3> 清华大学哲学院院长陈来先生说:洛阳是宋明理学的“千年祖庭”。北宋时代,以二程先生为中心的洛学是道学的真正建立者,没有二程,周敦颐、张载、邵雍的影响就建立不起来;没有二程,朱熹的出现也就不可能。 </h3><h3>二程理学的当代价值</h3><h3>1、二程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明道、明理、明义理为核心、以成德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理学体系,为中国人建立了道德信仰和道义自觉,为人们安身立命、行为处事提出了原则和方法。</h3><h3>二程理学思想博大精深,有六句话,涵盖了修身治家理政的主要内容:</h3><h3>1、人皆可以至圣人。孝其当孝、悌其所当悌,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矣。中正而诚则圣矣。(程颐)</h3><h3>2、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程颐)</h3><h3>3、天下之治,正家为先。治家之道,正身为本。(程颐)</h3><h3>4、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程颐)</h3><h3>5、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颐)</h3><h3>6、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程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