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容易——小班科学活动《小小魔术师》教学有感

云☁️

<h1>&nbsp; &nbsp; &nbsp; 一时心血来潮,设计了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小小魔术师》,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探究操作中,感知毛细现象的有趣;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仔细观察。</h1><h1>&nbsp; &nbsp; &nbsp;活动主要有两次探究:第一次是让孩子们通过操作观察,感知发现毛细现象;第二次是让孩子们尝试经验迁移,运用毛细现象使扇子变色。</h1><h1>&nbsp; &nbsp; 接下来就是准备教学具和试教,几轮下来,回看视频、细品过程,深感看人挑担不吃力,轮到自己上,才发觉真的不容易!</h1> <h1><b>之一:准备不容易</b></h1> <h1>&nbsp; &nbsp; &nbsp; 材料是保证科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确定方案之后,就开始反复斟酌提供给幼儿的每一件学具。亲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我的真实体会是要想上好一个科学活动,材料准备真的的不容易。</h1> <h1><b>寻找——“扇子”</b></h1> <h1>&nbsp; &nbsp; &nbsp; 实验二是会变色的扇子。其实,最初设计的是会变色的花,然而,为了找到既能做成花的样子又可以让孩子们很快发现变色、感知毛细现象有趣的材料,却让人伤透了脑筋。先是找了蛋糕托,想让幼儿在底部画个圆,再将蛋糕托放入水中,感知毛细现象使其变色,谁知现在的蛋糕托都是油光纸做的,无法融于水,只得放弃!</h1> <h1>&nbsp; &nbsp; &nbsp; 又选择了面巾纸做花,实验下来,发现面巾纸太软,入水就变形坍塌,即使是最厚实的得宝牌面巾纸也不行。转而选用厨房用纸,将它做成一个花苞,看上去还挺漂亮,上手实验才发现也是绣花枕头一个,中看不中用,遇水同样很快变形坍塌。</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苦思冥想。忽然,灵光一现,既然毛细现象是一种蔓延和延伸的过程,那么是不是给纸花做一个花梗,先将花梗插入彩色水中,因为毛细现象,彩色水随着花梗慢慢上爬,就会把花变成一朵彩色的花呢?再次实验,验证了设想,成功!</span></h1> <h1>&nbsp; &nbsp; &nbsp;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从花放入彩色水中到变色需要60秒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孩子们等待一段时间后,一朵渐变的纸花才能在杯中慢慢出现。小班孩子,尤其是部分缺少耐心的孩子们似乎做不到。后来,我想起了小时候常玩的折纸扇,这样会不会缩短等待时间呢?说干就干,找来厨房用纸,折叠成扇子,再用小铅丝绕出一个扇柄,放进瓶子里,30秒时间扇子变色了,完美!</h1> <h1><b>调整——“卡片”</b></h1> <h1>&nbsp; &nbsp; &nbsp; 为了让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我将两次探究操作需要的材料呈现在一张任务卡上,让孩子们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一次取回。结果第一次试教时,参加活动的12位孩子中,能根据任务卡完成取材的寥寥无几。</h1> <h1>&nbsp; &nbsp; &nbsp; 看来,对于没有自主取材经验的小班幼儿来说,一次完成6样材料的取放,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水平,于是我将任务卡从一张调整为两张。</h1> <h1>&nbsp; &nbsp; &nbsp; 第一次操作的材料由孩子们通过人手一张的任务卡,自主去取相应的材料。</h1> <h1>&nbsp; &nbsp; &nbsp; 第二次则在大屏幕上出示任务卡,让幼儿通过记忆图卡内容去取第二次的操作材料。</h1> <h1>&nbsp; &nbsp; &nbsp; 这样的调整既解决了孩子们无法一次性拿全材料的问题,也让孩子们不会因身边材料过多导致操作容易分心。</h1> <h1><b>增加——“实验瓶”</b></h1> <h1>&nbsp; &nbsp; &nbsp; 第一次操作给孩子们提供的是一款广口杯,这种杯子对直观感知毛细现象效果非常好,也便于孩子操作与观察。可是,第二次操作仍旧用这个杯子时,却发现因为杯口太大,将纸扇放入广口杯里也容易坍塌,于是将杯子换成了养乐多的瓶子,开口变窄了,等待的时间又延长了,有些孩子因为不愿意等待,甚至简单粗暴地直接将纸扇硬塞进瓶子里让它变色,失去了探究操作的意义。</h1> <h1>&nbsp; &nbsp; &nbsp; 怎么办?接着找,终于找到了这款杯子,纸扇的上端刚好架在杯口,也能清晰地呈现纸扇由毛细现象所带来的变化,万能的淘宝,谢谢你!</h1> <h1><b>之二:回应不容易</b></h1> <h1><b>镜头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b></h1> <h1>&nbsp; &nbsp; &nbsp; 活动伊始,我抛了一个问题:“做魔法师需要什么?”</h1><h1>幼1:魔法棒</h1><h1>幼2:帽子</h1><h1>幼3:还有披风</h1><h1>幼4:还有扫把</h1><h1>幼5:眼镜</h1><h1> 我预设这个问题,是想培养孩子的猜测能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事与愿违,听着渐行渐远的回答,明知这是孩子们已有生活经验的体现,却不知道该怎么绕回来,那一刻颇感沮丧,只好直接走到孩子们的桌前,边拿起一张任务卡,边说:“是呀,变魔术需要这么多的东西,同时呢我们还需要材料,需要哪些材料呢?”,就这样“强行”引出了第一次操作。</h1> <h1><b>镜头二:你说你的,我玩我的</b></h1> <h1>&nbsp; &nbsp; &nbsp; 这是一个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的操作活动,谁知从根据任务卡到旁边桌子上选取材料开始,孩子们就显得格外兴奋。</h1><h1> 进入操作过程,更是你说你的,我玩我的。 &nbsp;</h1><h1> 很多时候,我在交代操作任务或者分享操作结果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沉醉在自己的操作中,对我说的话基本不予理会,只有当我走近他的身边时,方能和个别孩子产生互动。我想,这可能是我没有意识到感知活动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需要事先通过提问,让孩子在操作的同时带着任务,使用自己的感官(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进行观察,如第一次操作前,可以预设提问“画了红线的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了?”。</h1> <h1><b>镜头三:你说啥呀,我不明白</b></h1> <h1>&nbsp; &nbsp; &nbsp; 在第二次会变色的纸扇操作中,我问孩子们:“魔术师们,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儿了?”一半以上的孩子回答:“水变颜色了”顿时无语。明明想的是让孩子们发现纸扇因为毛细现象变成彩色的扇子了,可他们关注到的却是水变颜色了。我想这就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重直观感受,少对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我若是将问题设计的再具体些、支架搭建的再到位点,比如:“除了水会变颜色,纸扇呢?”“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就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h1> <h1><b>之三:自主不容易</b></h1> <h1>&nbsp; &nbsp; &nbsp; 这个活动承载着我的美好愿望,那就是放手、放权,给孩子最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整个活动中什么事都需要孩子们独立完成,意外的是这份自主权带给他们的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此我更体会到了不容易。</h1><h1>&nbsp; &nbsp; &nbsp; 例如一般科学活动的学具都是教师准备,孩子们只负责操作,但是个人以为任何启蒙活动不要只让孩子参与“主体”,准备工作和结束工作也可以邀请孩子加入。一方面是调动孩子积极性,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锻炼的意义所在。比如根据任务卡去拿操作材料,就是在锻炼孩子们解读图符和短时记忆的能力。</h1><h1>&nbsp; &nbsp; &nbsp; 然而,在活动中当我刚说好:“魔术师们,去取材料吧!”,一个女孩子就问:“东西呢?”,不少孩子则叫着:“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极个别的孩子甚至坐着不动。</h1><h1>孩子们的依赖性可真够大的,我决定延迟反应,安静平和地看着他们。</h1><h1>&nbsp; &nbsp; &nbsp; 看我没有反应,一个女孩子拿着图卡走到我面前,举起图卡看着我,我按捺下帮助她的想法,简单地说了一句:“去吧,根据图卡上的要求去拿”。过了一会,小姑娘拿着取好的东西又来到我面前,再次抬头看着我。看她站在我面前,有几个孩子也跟了过来,我知道都是想从我这里寻求认同,看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对的。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独立判断,自主学习,我依旧选择不表态,只是说:“看看图卡,再看看你们拿的东西对不对”。</h1><h1>&nbsp; &nbsp; &nbsp; 就这样,从选择材料开始,到操作过程,总有那么一些孩子“赖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动,等待老师帮忙。</h1> <h1>&nbsp; &nbsp; &nbsp;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曾指出,学习的模式有两种:自己探索和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以教为主”就是让孩子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但是剥夺了孩子探索的过程,这种方式对于成人来说是有效的,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最佳的方式,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大人的引导下自己进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作辅助式探索。</h1><h1> 幼儿科学活动就是这种学习的最好方式,虽然不易,但值得探索,我还将继续!</h1> <h1><b>科普:毛细现象</b></h1><h1>&nbsp; &nbsp; &nbsp; 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h1><h1>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比如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