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校园文化体验之旅——2019寒假三小五十班小组研学

WEN

<h3>   2019年1月24日下午,沐浴着冬日暖阳,怀揣着对高等学府的向往,满载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信阳市三小五十班的研学小分队踏入了信阳师范学院校园。</h3><h3> 我们的研学小分队成员由李青纯、高广泉、熊钦仰、刘欣然、刘俊伶、杨歌、宁君宜、王彦博、姚浩然、马国辰、程新宇等十一位同学组成。高广泉的妈妈做大家的向导,李青纯、刘欣然、刘俊伶和马国辰的妈妈等担任摄影师。经有序组织,合理分工,我们的研学小分队即将开启师院校园文化之旅了,请随我们的队伍一起来吧!</h3> 进入学校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德广场,“明德广场”语出儒家经典《大学》开篇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div><h3>  我们了解到,信阳师范学院建校于1975年,她已经近四十四岁了,比我们大多数同学的爸爸妈妈年龄还要大哦!即便如此,她在全国范围内依然属于比较年轻的有活力的高等学校。</h3><h3><br></h3></div> <h3>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一棵树广场。高广泉妈妈让我们仔细阅读大石头背后的语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单纯知识的传递,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启迪,是浸润,是心灵的交融,是灵魂的碰撞。我们语文课文中有的弘扬爱国精神,比如《梅兰芳》;有的歌颂母爱,比如《小麻雀》;有的赞美诚信的,比如《十年后的礼物》……你们学习过程中是不是经常被触动心灵深处柔软的地方呢?</h3> <h3>  和一棵树广场隔路相望的是逸夫楼。当被问知不知道逸夫楼的来历时,我们还真被难住了,不过很快我们就知道了答案。我们得知邵逸夫先生是一位视教育位立国之本的企业家,邵逸夫先生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二十多亿元,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h3><h3> 邵逸夫先生的事迹不禁又让我们想起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h3> <h3>  从一棵树广场往西,走进我们视线的是山林公园名贵园,山顶中央的仿古式圆形亭,名为“文心亭”,我们得知文心亭取自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寓指文学、文化的灵魂、精华,揭示大学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职责和作用。</h3><h3> 名贵园中栽种着紫薇、晚樱、茶花、红枫等花木,包括一棵树广场东边的桃李园中的桃树和李树,<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些花木全都是师院历届校友捐资购买,</span>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就蕴含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再过一年多我们就要离开三小了,那时我们肯定也会常常想起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我们如何报答母校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呢?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她!</h3> <h3>  寻着哗哗的流水声,顺着文心亭后面的小路往下走,我们来到了半亩塘。半亩塘之名取自于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我们大部分同学都会背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两句诗就好比在说我们的学习——我们学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定对知识储备,那拥有多少知识算学好了呢?答案是:永无止境,就像孔字所言:“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活学活用。</h3><h3> 怎么不断学习新知识呢?我们看到半亩塘对面宏伟的图书馆,答案就在里面。</h3> <h3>  走在半亩塘的木桥上,望着着从山顶冲下来的瀑布,欣赏着水中优雅的天鹅,看着安静的小船,欢快的小鱼,我们不禁诗性大发。暂停脚步,来欣赏杨大诗人杨歌和宁君宜、高广泉做的诗吧!</h3><h3> 碧波荡漾半亩塘, 长长木桥躺水上。 黑白天鹅水中戏, 玲珑小鱼吐泡泡。 天下美景一大片, 唯独挚爱半亩塘。<br></h3> <h3>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景明园。景明园是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陵墓所在地,这是校内对人文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的景观,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何景明的事迹。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白坡”我们很熟悉吧?没错!就是我们这里的白坡,他是我们信阳人呢。何景明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十九岁中进士,这当然跟他勤奋好学的品格更是分不开的。何景明作为明代的文坛领袖,倡导<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以反对当时只片面</span>注重形式的文章写法。这对我们写作文也有着很好的启发,我们写作文也不能片面追求语言优美,更要注重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才行。</h3> <h3>  最后,我们向何景明幕鞠躬表示我们的尊敬。</h3><h3> </h3> <h3>  这次的师院校园文化之旅,我们收获了很多。将来随着我们知识越学越多,我们的脚步会更远,走向更远的地方了解更多的文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