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晃五十个年头过去了,这群不幸中又万幸的孩子,已从稚气未脱的活泼少年步入花甲老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个暑假与他们一别,五十年杳无音信,重新相聚要感谢互联网感谢微信群,更要感谢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不落伍,和时代同步,能上网能QQ能微信,还能在网海不停止寻找,当在微信群里看到:我们一直在找你,这行字的时候,激动的热泪盈眶,沙洋岁月情意无价。</p><p>说不幸是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时代抛弃的我们随着父母离开大武汉,来到沙洋五七干校,这个连学校都沒有的地方,沒有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我们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对每一个新鲜的东西都是那么好奇,认识新的同学结交新朋友,这份情义真是值得一生拥有,正如一位住在美国的同学所说:美国人人能去,沙洋五七干校可不是人人去的了的。这话让人心里有些豪迈感,更珍惜同学情谊。</p> <p>迎新年饭,四十七年前,我们曾一同在沙洋五七干校二中读书,有初中在一个班的同学,也有分别二年后又同在一班读高中的同学,每一位都非常珍惜那段时光,相聚总有说不完的往事,记忆的碎片象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累积起来就是一曲青春之歌。</p> <p>一九七二年暑假前,我们和任课老师留影于教室前。照片上可以看到,后面的低矮教室露出一个芦席房顶,但记忆里的教室是宽敞明亮的,其实教室光线并不太好且泥巴糊的墙根本不隔音。人的记忆就是这样奇怪,岁月滤去了苦涩,留下的都是甜美的回忆。</p><p>这张照片是我们班最后一次合影,从此以后我们随父母的重新安排工作而各奔东西。</p> <p>我班全体女生</p> <h3>仝幼云和张平</h3> <h3>前左杜丽萍,张蕾,孟西凌</h3><h3>后左朱敏,郭维华,王瑞芳</h3> <h3>瞧她们的大辨子,又黑又长,如今几乎见不到了</h3> <h3>典型的文革"泡司”,英姿飒爽</h3> <h3>张蕾和孟西凌</h3> <h3>前左朱敏,郭维华,王瑞芳,金德嘉</h3><h3>后左杜丽萍,赵淳,张蕾,孟西凌,兰晞</h3> <p>张展同学</p> <h3>左 黎汉云 仝幼云</h3> <h3>张蕾,兰唏,黄老师,沈萼,蒋岺,于雪宁</h3> <p>班级团小组全体与老师合影,前排小女孩是黄老师之女。</p> <h3>张蕾和赵淳</h3> <h3>兰晞和张蕾</h3> <h3>沈萼和雷青云</h3> <h3>黄妮云,张蕾,李建峰</h3> <h3>初中同学留影,二个月以后,随父母下放到荆门沈集</h3> <p>最高处,左张蕾,郭维华</p><p>前面是小学部的小同学,因此一个名字也叫不上来。</p> <h3>红卫兵合影</h3> <p>文物一红卫兵臂章</p> <p>孙剑同学保留至今的当年的成绩单,很珍贵,从此记住我们是四班,建议去过个塑,捐给正在筹建的五七干校博物馆</p> <p>岁月如梭,天地永存,岁月不老,我们不散。</p> <h3>老照片来自同学群,题字来自张蕾,在此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