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和芦花

语过添情

<h3>  走在乡间的田埂上,麦田边的沟渠里还直立着残留在寒冬里的芦苇,芦花随风摇弋着。看见这芦苇和芦花,我感到格外的亲切,平添了许多乡愁!</h3> <h3>  我家的宅基地南面大沟里就长着许多芦苇,北面一条弯弯的小河里也长满了芦苇。芦苇这种植物具有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一丛丛,一遍遍,多年生。</h3> <h3>  每年清明过后,紫褐色的芦鞘包着鲜嫩的芦芽从土里水里钻出,尖尖的,排排的,真象“雨后春笋”。</h3> <h3>  要不了多久,一根根直立的芦茎,叶片宽宽顶尖尖,连成芦苇一遍遍,整个沟渠汪塘就成了绿的世界,“柴呱呱”(大苇莺)、“呱歌”(布谷、杜鹃、子规)、翠鸟、白头翁、水鸡等穿梭其中,飞来飞去,芦苇丛就象一个大舞台,百鸟们整天欢快地、尽情地歌唱着。他们筑巢生卵,蜉化宝宝。我也时常随着大孩子,寻着小鸟的踪迹,抓鸟蛋,掏幼鸟,捕水鸡。芦苇丛,既是小鸟的天堂,也是我们时而光顾寻乐的地方。</h3> <h3>  就在这大片的芦苇丛中,演绎着“柴呱呱”和“呱歌”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呱歌”(杜鹃)本是中国的吉祥鸟,可又被人们称之为“恶鸟”,主要在它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说白了就是自己产下了卵从不负责孵化和育雏,而是靠其它的鸟替它孵化和哺育后代。</h3> <h3>  借窝生崽是“呱歌”(杜鹃)的杀手锏,繁殖期它总是在“柴呱呱”(大苇莺)筑巢的地方高高的偷窥,紧紧地盯着“柴呱呱”的巢。趁“柴呱呱”产下蛋外出觅食的机会,它就会飞快的进到“柴呱呱”的巢里产下一枚卵,更可气的是产完卵后它还会叼走并扔掉“柴呱呱”产下的一枚卵,以免“柴呱呱”发觉。“柴呱呱”回来后并不在意继续孵卵。而“呱歌”的雏鸟出壳后个头比“柴呱呱”的雏鸟会大很多,身体也更强壮,“呱歌”的雏鸟天生就遗传了“呱歌”的恶习,它会把“柴呱呱”的幼崽和剩余的卵统统踢到水里淹死,只剩下它自己。可怜“柴呱呱”的妈妈却把全部的心血和爱都给了这个丧尽了天良的白眼狼。而忘恩负义的“呱歌”雏鸟在长大之后,会趁着“柴呱呱”夫妇外出的机会扬长而去,再也不会回来感谢它的养父养母。</h3> <h3>  “柴呱呱”的这段“错爱”真可谓“白来白去”。看来,“柴呱呱”整天呱呱叫个不停,不仅是寻偶唱情歌,可能有时就是在驱赶“呱歌”吧,有时也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冤屈鸣不平。</h3> <h3>  芦苇和芦花的用处很大,我们也从不将芦苇和芦花当柴火烧掉。在那衣不足遮寒,食不足温饱的年代,芦苇和芦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欢乐。</h3> <h3>  冬天里我们穿着用芦花编织的“茅窝”在冰上打玻璃球,在泥地上掼纸牌,在草堆跟“捣拐”;冰雪融化,地面泥泞,我们穿上芦花编织做成的“高木屐”,走门串户去找小伙伴们玩耍。用芦苇编织的“席子”,夏天里睡在上面凉浸浸,好有舒服感。冬天里可就不是那么好了,每当睡觉时都会打些寒颤,我们却要用自身的温度把它“焐热”,往往到下半夜才觉得被窝里是最暖和的。</h3><h3> </h3> <h3>  芦苇还是人们盖房子的材料。用芦苇扎成“柴子”或编成“柴巴”搭在房料上,上面抹上泥巴,再缮上稻桔、麦桔、红草之类的就算盖好屋了。用芦苇编织的斗笠可以遮风挡雨防日晒。用芦苇叶子包粽子,清香去火。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具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防脑炎等功能。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古时候人们就用芦苇的空茎制造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我们还用芦苇穗扎扫帚,用芦花絮充填枕头。芦苇还是人们盖房子的材料。用芦苇扎成“柴子”或编成“柴巴”搭在房料上,上面抹上泥巴,再缮上稻桔、麦桔、红草之类的就算盖好屋了。用芦苇编织的斗笠可以遮风挡雨防日晒。用芦苇叶子包粽子,清香去火。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具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防脑炎等功能。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古时候人们就用芦苇的空茎制造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我们还用芦苇穗扎扫帚,用芦花絮充填枕头。</h3> <h3>想当年,白洋淀里的游击队员利用芦苇荡的遮掩搞训练,袭击鬼子的汽船打胜仗;沙家滨的新四军在芦苇荡里养好伤,重返抗日战场,消灭鬼子、汉奸、青红帮。这些动人的故事和英雄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较深的印记。</h3><h3>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芦苇和芦花在家乡的平原小乡村不多见了。乡村的沟渠还残留星点,那也只是些许的纪念,让回乡的我忆起童年的乡愁和点滴乐趣。由于芦苇种植在公园湖边开花季节特别美观,在许多旅游景点经常可以看到芦苇优雅的身影。如南京的玄武湖,宁夏的沙湖,有了芦苇,增添了湖中一景。随着游船飘荡,看那芦苇随风摇弋,看那青鱼咬食芦叶一扯一拽,听那吞食芦叶的唧唧之声,平添浓浓的旅程野趣。现在一些新建和改造的公园中,也适当栽植些芦苇,这都是为了打造绿水青山,供人们观光赏景而用的。但无论在哪里见到芦苇和芦花,我都有割舍不的情思。我对它“情有独钟”,因为我爱它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敬佩它坚忍不拔的意志。</h3><h3> </h3><h3></h3> <h3>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芦苇和芦花在家乡的平原小乡村不多见了。乡村的沟渠还残留星点,那也只是些许的纪念,让回乡的我忆起童年的乡愁和点滴乐趣。由于芦苇种植在公园湖边开花季节特别美观,在许多旅游景点经常可以看到芦苇优雅的身影。如南京的玄武湖,宁夏的沙湖,有了芦苇,增添了湖中一景。随着游船飘荡,看那芦苇随风摇弋,看那青鱼咬食芦叶一扯一拽,听那吞食芦叶的唧唧之声,平添浓浓的旅程野趣。现在一些新建和改造的公园中,也适当栽植些芦苇,这都是为了打造绿水青山,供人们观光赏景而用的。但无论在哪里见到芦苇和芦花,我都有割舍不的情思。我对它“情有独钟”,因为我爱它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敬佩它坚忍不拔的意志。</h3><h3> </h3> <h3>“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这就是芦苇文化,去读,去品,陶冶情操,修身养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