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撰文:霜晨月</h3><h3>拍摄器材:ILCE-7 转接Canon FD 24mm f/2.8 S.S.C</h3><h3>拍摄地点:故宫博物院</h3><h3>背景音乐:《故宫》唐建平</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漫游轻览紫禁城</h1><h3> </h3><h3> 2019年1月19日,大寒的前一天,北京不是很冷,多云的天空灰蒙蒙的。这样的季节里,隔三差五就会有雾霾天出现。去年晚些时候,也曾来过故宫,由于是在春节假期期间,游人太多,故而,走马观花,匆匆忙忙走了一下故宫的中路、西路。汲取了去年的教训,这次选择在春节之前到这里,幸运的是,游人果然不多。</h3><h3> 在宽裕的时间里,从心所欲地游走,这种感觉,喜欢摄影的人,其内心的欢喜和惬意是不言而喻的。天空虽不通透,但气温比较温暖,也给游览和拍摄带来了些许的便利。</h3><h3> 这次,只带了一只从器材城淘来的二手佳能 FD 24mm定焦镜头,边试镜,边体会广角镜头拍摄宏观场景的视觉效果,并将故宫东路作为主要游览拍摄区域。</h3><h3> 兴之所至,信步而行,就如文题所述,开始漫游轻览紫禁城吧!</h3><h3><br></h3> <h3> ↑故宫位于天安门的后身,去到那里要经过天安门。天安门后面是端门,端门后面是午门,进入午门才算是进入了紫禁城。</h3> <h3> ↑看着武警笔挺的身姿,站在天安门前中轴线上。</h3> <h3> ↑跨过金水桥,穿过天安门城楼门洞走向端门......</h3> <h3> ↑穿过端门城楼门洞走向午门......</h3> <h3> ↑可以远眺午门了。</h3> <h3> ↑之前来故宫,都是在地面上游览各处宫殿。此番来到这里,看到午门城楼两边通道开放,所以即兴改变行程,登上午门城墙,去感受一下与以往不同的视觉(这在游览临近结束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惊喜,此刻,先卖一个小小关子😊)。</h3><h3> 登上城墙,俯视城内的金水桥、太和门......</h3> <h3> 午门城墙外景致</h3> <h3> ↑站在午门城头上,回望方才途径穿过的端门</h3> <h3> ↑回廊精致的木雕彩绘</h3> <h3> ↑城楼飞檐</h3> <h3> ↑午门城楼内,陈列展示着丝秀精美的宫廷服饰。</h3> <h3> ↑从午门城楼左侧看太和门。</h3> <h3> ↑自上而下看内阁大堂建筑。内阁大堂为清代大学士直舍,亦称大学士堂。</h3> <h3> ↑ 城墙步道及墙上的青砖没有太多的剥裂,步道上的青砖,有经年人行磨出的凹痕。现今,在城墙中间,建有金属护栏及木栈道,游人行走在其中,触碰不到墙砖。</h3> <h3> ↑东南角楼处远眺东华门,左下房屋应该是銮驾库。銮驾库为清代銮仪卫贮存皇太后仪驾、皇帝法驾卤簿之所。</h3> <h3> ↑从角楼里面向外看东华门城楼。</h3> <h3> ↑东华门城楼一隅。</h3> <h3> ↑城门楼下古建屋檐上的走兽。</h3> <h3> ↑东华门城楼。</h3><h3>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h3><h3>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东华门门钉与其它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h3> <h3> ↑古树参天</h3> <h3> ↑东华门内金水桥</h3> <h3> ↑内金水河,里面仅有一层薄薄的冰。</h3> <h3> ↑文华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紫禁城外朝东路的正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几乎焚毁殆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依照旧制重建文华殿。<br> 明永乐时期,文华殿一度是皇帝日常理政的便殿;之后,主要供太子使用,殿顶铺设的是太子使用的绿色琉璃瓦。太子年纪大一些,就出阁到文华殿,由挑选出的讲官教育,“文华殿大学士”一职最初就是授予太子老师的。<br> 嘉靖十五年(1536年),文华殿仍改为皇帝便殿,建筑随之变作黄琉璃瓦顶。文华殿后来成为经筵之所,即翰林院士为皇帝讲经说史或皇帝为百官宣讲经义之地,清代沿袭此制。每年的五月和八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h3> <h3> ↑穿过协和门来到太和门,去年曾来过这里。门前一对青铜狮子右雄左雌,雄狮爪子戏弄绣球,象征权威;雌狮爪子戏弄小狮子,象征子嗣绵延代代相传。此为雄狮</h3> <h3> ↑雌狮</h3> <h3> ↑跨过太和门,太和广场上游人比去年少了很多。站在中轴线上看太和殿,依旧那般端庄、伟岸、华贵。</h3><h3>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h3><h3>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h3> <h3>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h3><h3>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h3> <h3> ↑嘉量。故宫太和殿的丹陛上各陈设有两件十分引人注目历史悠久的文物,日晷与嘉量。日晷陈设在丹陛左侧,嘉量在右侧。</h3><h3> 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容器。古时嘉量是美好、善良、标准的意思。古人把藁谷称为禾,把大禾称为嘉禾,又把量禾的工具称为嘉量。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作嘉量。</h3><h3> 太和殿嘉量为铜制镀金的,贮于单檐歇山式汉白玉石亭屋之内。汉白玉石底座,上部雕云气万字和海水江崖纹饰,下为须弥基座。这个铜制镀金嘉量是清高宗弘历命依据东汉王莽时期和唐太宗时的嘉量详细考校而制成。两个嘉量上镌刻了汉、满两种文字的铭文,为乾隆御笔。</h3><h3> 日晷和嘉量为什么要陈设在太和殿的左右侧呢?这是因为它们除了各自的用途以外,还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h3> <h3> ↑日晷,在我国秦汉时期已广为应用,它是古代人民使用的一种计时器。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盘中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以表示时间。在倾斜五十度的晷盘中心,立有一与盘垂直的铁针。针上端指北极,下端指南极。正午时太阳照射,铁针的影子正好落在正北方向。盘的上下两侧均刻有计算精密的时辰,根据投影的长短和方向来确定时间。上面的时辰早至晚向左转,下面的向右转。每年春分以后看盘上的影,秋分以后看盘下面的影子。这种制作较简单的日晷为赤道式日晷,它可以记时,还可作为其它计时器的校正器,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另外还有地平式和子午式日晷。太和殿陈列的为汉白玉制成的赤道式,为明代和清初所置。</h3> <h3> ↑太和殿两侧分列四口鎏金铜缸。</h3><h3> 故宫中大缸分为三类,铁的、铜的和鎏金的。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总共有大缸为308口。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如今只剩下了231口。</h3><h3> 清朝时,鎏金的铜缸那是等级最高的,只摆放在最重要的大殿门口,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前,共有18口。而其他宫门口一般只放置铁缸和铜缸。<br></h3><h3> 故宫的宫殿大部分都是木结构,极易起火,比如太和殿,历史上就曾经遭四次大火,所以为了就近取水灭火,就在这些宫殿门口都放着大缸,每天有专门的太监往里面灌水,以防着火了,可以及时用水扑灭。</h3><h3>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们带着刺刀冲进了紫禁城大肆抢掠,珍宝抢完了,他们就用刺刀把大缸表面的“鎏金”刮掉。至今,仍然清晰可见鎏金大缸的表面还留存着当年的刺刀刮迹!</h3> <h3> ↑保和殿东侧崇楼。崇楼,是故宫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紫禁城三大殿四周廊庑的四角之处,重檐歇山顶,封闭阴暗,为装饰性建筑。</h3><h3> 游览到这里,由东至西画一条线的话,紫禁城的外朝宫殿就到此为界了。继续往北就是内廷了,也就是所谓的三宫六院之所在。</h3><h3> 游走了3个多小时,需要在此处修整一下,给相机换块电池🔋。吐槽~a7真是耗电。</h3><h3> 图片左边为故宫餐厅,右边为洗手间,放水进食两不误,岂不快哉!😄</h3> <h3> ↑箭亭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h3><h3> 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槅扇门,南5北3共8扇。殿当中设宝座,宝座之东有卧碣1座,刊刻乾隆十七年(1752年)上谕,其内容为要求满清贵族“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并告诫子孙要“永垂法守”。箭亭前宽敞开阔,为殿试武进士阅技勇之处,届时需考试马步、射弓、刀石。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仁宗颙琰又立石碑于殿内西侧,再次告诫子孙“不效汉俗”。</h3><h3> 修建箭亭之目的在于防止满族受汉族同化而致祖制湮灭。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曾在此射箭并操演武艺。每当皇帝及其子孙在这里跑马射箭时,亭前则摆起箭靶,列队两边武士摇旗擂鼓助威,情景壮观。咸丰元年(1851年),皇帝曾在此阅十五善射。</h3><h3> 清初规定,特许在大内骑马的王公大臣凡入东华门者,一律在箭亭前下马,因此,箭亭周围的空旷之地也是当时拴歇马匹之处。</h3> <h3> ↑箭亭内陈设的箭镞</h3> <h3> ↑箭亭内陈设的盔甲</h3> <h3> ↑保和殿后身就是乾清门广场及乾清门。</h3><h3> 乾清门广场,位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后,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前,东有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是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分界。</h3><h3>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h3><h3></h3><h3>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h3><h3>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为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h3> <h3> ↑乾清宫</h3><h3> 此时乾清宫在进行工程修饰,不能靠近浏览,侧拍了几张照片。</h3><h3>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h3><h3>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h3><h3>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h3><h3>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h3><h3>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金亭子</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p></h3> <h3> ↑ 台基上排水的螭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里能容纳下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h3> <h3> ↑从乾清宫处回望乾清宫宫门</h3> <h3> ↑游走于东路内廷各处宫院</h3> <h3>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h3><h3>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是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br></h3><h3>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br></h3><h3> 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br></h3> <h3> ↑景仁宫,红漆斑驳的梁柱。</h3> <h3> ↑如进入迷宫一般转来转去。就说这皇帝记性得好,否则很容易进错院落是吧?😄</h3> <h3>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h3><h3> 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h3><h3>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h3><h3>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h3> <h3> ↑钟粹宫宫门紧闭,不开放。</h3> <h3> ↑故宫开放时间为淡季8:30~16:30。游走到神武门的时候已经是16:15分了,觉得还是应该利用剩余的时间,登上城楼回望一下整个紫禁城。神武门,是故宫中轴线上由南至北的最后一座城楼,与午门形成南北呼应之势。</h3> <h3></h3><h3></h3><h3> ↑在神武门城楼上远眺景山。</h3><h3> 景山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后果园"之称。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h3><h3>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缢死于景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h3><h3></h3><h3></h3> <h3> ↑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当西坠的太阳将光芒洒满紫禁城的时候,远处的宫殿、红墙、琉璃瓦笼罩在暖暖的色泽之中,视觉,为这样的一幅画面所惊艳。对了,之前卖过关子的,此时此刻,你只有站在城头上,才能看到整个紫禁城在落日余晖中的那种祥和,那种辉煌的美。很幸运!</h3> <h3> ↑两位外籍友人在观赏紫禁城落日佳景。画面右侧,故宫管理人员小哥不时提醒我,闭馆时间到了,下次再来游览。</h3> <h3> ↑夕阳继续缓缓降落着,光线洒在身上暖暖的。远处的雕梁画栋,飞檐峭壁逐渐逐渐朦胧起来。时光,不会因为谁的眷恋和不舍而留住,紫禁城正是在日升日落,朝晖夕阴中凝练了那种神韵,诠释着那份厚重。</h3> <h3> ↑穿过神武门走出故宫,沿着护城河一路向西而行。心绪,还沉浸在方才的情景之中。稍纵即逝的“艳遇”幸运地映入我的镜头之中,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幸甚至哉!</h3><h3> 忽然听到前面人声鼎沸,急忙赶过去,看到人群围着护城河外墙挤挤挨挨争夺机位。来不及拿出包中的相机,自恃身强力壮一头拱了进去,举起手机拍下了对称的故宫西北角楼,半分钟不到,太阳落了下去,一切归于平静。</h3><h3> 真的,有个好身体且身高力壮,关键时候还是蛮重要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谢谢观看!</h1><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1月28日于北京</p><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