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蚕专:第二部分(恢复篇)1947~80年代初。图片由刘长贵老师提供,谨此感谢!注:此片并非校史片

胡雨亭

<h1><b> 蚕桑界的老教授、老前辈:郑辟疆教授,章步青教授。</b></h1> <h1><b> 蚕桑界的老教授、老前辈。 从左→右为:管守孟教授、郑声镛教授、陆輝俭教授。</b></h1> <h1><b> 图片摄影于一九五七年三月五日全国《蚕桑、蚕种》蚕业科学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合影。</b></h1><h1><b> 第一排左14位是费达生先生,第二排左1位是章步青老师,左4位是陆輝俭老师,左5位是殷秋松老师。</b></h1><h3><b><br></b></h3> <h1><b> 图片为中国蚕学会一九六四年年会出席代表合影于杭州。</b></h1><h1><b> 第一排左7位是陆輝俭老师,左16位是郑辟疆校长。</b></h1> <h1><b> 西陵堂大约在1947年左右,由校友出资建成,解放后吳县县政府代表会议也曾借用西陵堂开过大会。</b></h1> <h1><b>  图片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西陵堂。以纪念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元妃螺祖-西陵氏发明了养蚕、抽丝、做衣裳尊为〈女神〉而取名西陵堂。</b></h1> <h1><b> 1947年建造的养蚕室。底层是贮桑室,楼上是蚕室。</b></h1> <h1><b>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老大门原来的铁门,在50年代末,大炼鋼铁时拆掉了,后改用了木门。校门外面就是大运河,校门内两侧各种植一排高大挺拔的冬青树。</b></h1> <h1><b>  催青楼是抗战前建造唯一留下的一幢楼房。图片为正南面拍摄。</b></h1> <h1><b>  催青楼是抗战前建造唯一留下的一幢楼房。图片由东向西方向拍摄。</b></h1> <h1><b> 50年代建造的实验楼。</b></h1> <h1><b> 图片为校友会。</b></h1> <h1><b> 50年代建造的办公楼。</b></h1> <h1><b> 图片是学校蚕桑专业学生实习场的库房。不远处的可见钟楼,钟楼最底层是贮桑室,中间一层曾经是我们儿时的托儿所,楼上是教职工宿舍。</b></h1> <h1><b> 教学楼在47年建成后,在50年代末,大约在59年由原一层加高至二层。</b></h1><h1><b> 教学楼下匆匆而过的是周伯泉和朱桂根。</b></h1><b> </b> <h1><b> 图片曾经是学校的女生宿舍,</b><b>蚕病实验室、</b><b>医务室,吴友良老师的宿舍也在此地。</b></h1> <h1><b> 图片曾经是学校女生宿舍。大门外也是教工到学校的摆度口……</b></h1> <h1><b> 图片为建造在民国时期,浒关下塘蚕校大专的校舍。校舍大门口就是到学校的摆渡码头。</b></h1> <h1><b>  图片为建造在民国时期,浒关下塘女蚕校的桑场入口处。</b></h1> <h1><b> 曾经作为养蚕室、男生宿舍、家属宿舍。是1952年由学校教师汪家麟(吴培本继父)捐给学校。另外,还包括以后教工宿舍: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范围内蚕室、簇室等房屋。</b></h1> <h1><b> 图片为学校曾经的图书馆。</b></h1> <h1><b> 图片中一排平房曾经是学校最早的行政办公室,从东到西依次为:办公用品仓库、财务、后勤、实习场、教务、文印室等……</b></h1> <h1><b> 图片为学校的化学实验室。</b></h1> <h1><b> 图片是学校为养蚕、制种需要,建造的冷庫(制冰车间)。</b></h1> <h1><b> 图片为学校室内体育舘。</b></h1> <h1><b> 图片为学校的深井水泵机房。</b></h1> <h1><b> 图片1:为70年代蚕桑专科学校的教工食堂。</b></h1> <h1><b> 图片2:为70年代蚕桑专科学校的教工食堂。</b></h1> <h1><b> 图片为学校较早时期建造的水塔和食堂附助用房。北边二间是邹志生、曹荷耕在食堂的办公地点。(出售饭菜票的地点)</b></h1> <h1><b>  70年代蚕桑专科学校食堂使用的饭菜票。(之前的饭菜票是用牛皮纸印刷后盖章的,</b><b>后来改用塑料材质的</b><b>)。</b></h1> <h1><b> 图片左边为学校医务室(卢莲在医务室工作至退休),中间为男女浴室,锅炉房、老虎灶(杨杏泉在此工作至退休)。 水塔前一排平房为早期的食堂贮藏室。</b></h1> <h1><b> 图片为学校曾经的植物养护花房。</b></h1> <h1><b> 图片为“六间头”是郑声镛老师家的壬戌館蚕种场,座落在沿着大运河边上,解放后将部分壬戌馆的房屋捐给学校,“六间头”就是壬戌馆的蚕室和养蚕附助用房。另外还捐了钟楼附近一带的房屋等等。</b></h1> <h1><b>  图片为学校学生茧丝实习小丝厂。楼下是缫丝車间,楼上是选茧及复搖车间。</b></h1> <h1><b> 图片为学校的蚕桑机械工具改革车间(俗称学校小工厂)。</b></h1> <h1><b> 图片中胡志刚老师正在使用</b><b>蚕桑机械改革的</b><b>拔桑机,在试验现场。</b></h1> <h1><b> 图片为学校曾经的养猪场。</b></h1> <h1><b> 图片为学校的汽車库房。</b></h1> <h1><b> 图片为学校的招待所。</b></h1> <h1><b> 图片是由学校师生亲自动手共同建造而成的游泳池。</b></h1> <h1><b> 图片为堆积填埋蚕沙的肥料坑。</b></h1> <h1><b> 图片为50年代,莘园的位置,在绞纱浜上修建的一座学校冷库连接六友村的木桥,大大方便了出行。(六友村以后建造了6一8号楼的教工宿舍)</b></h1> <h1><b> 图片为60~70年代的男生宿舍。</b></h1> <h1><b> 图片为蚕桑专科学校70年代(大约77年)建造的教职工宿舍楼(共4层的一号楼)。</b></h1> <h1><b> 1959~1964年间,蚕桑专科学校的学生在田里种植桑苗。(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b><br></b><b> 学生劳动时,学校实习场提供劳动工具:包括扁担,水桶,镰刀,嫁接刀,桑剪,桑叶蒲包篓,笠帽,簔衣等,並在班级劳动时領取,并分配山芋等食物用于充饥。</b></h1> <h1><b> 1959~1964年间,蚕桑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桑田采摘桑叶场景。(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h1> <h1><b> 1959~1964年间,蚕桑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困难时期为了改善生活,学校分配部分农田给各班级。有的种小麦,有的种山芋等食物,以度过食物匮乏的困难年代。(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h1><h3><br></h3> <h1><b> 1959~1964年间,蚕桑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平整土地的劳动场景(图片由吴纪云拍摄)</b></h1> <h1><b> 1959~1964年间,蚕桑专科学校的师生也举行体育运动会,这是李成山书记在运动场上投铅球场景。在李成山身后手拿蓝球的是彭石材,当时曾任学校党委党办领导,后调至苏州地区工作。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h1> <h1><b>  1961一1964年,蚕桑专科学校男、女排球隊全体队员合影(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br></h1> <h1><b> 1961一1964年,蚕桑学校专科生在校大门前合影。(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br></h1> <h1> <b>1961一1964年,蚕桑专科学校学生在演话剧。(图片由吴纪云老师拍摄)</b></h1> <h1> <b>1966年,文革中毛主席的画像,语录,图片都出自朱国涛老师亲笔手绘。</b></h1> <h1><b> 文革期间的照片。身后的毛主席画像由朱国涛亲笔手绘。</b></h1> <h1><b> 这是刘长贵老师在70年代拍下的第一张彩色照片。站在</b><b>朱国涛老师手绘语录旁的</b><b>是張亚秋老师的女儿(张煜)。</b></h1> <h1><b> 文化大革命中, 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長江,学校师生(68届)在大运河中游泳,从学校大门口一直游达终点三里亭。</b></h1> <h1><b> 图片中戴草帽者为副校長郦琴。</b></h1> <h1><b> 1969~70年,蚕桑专科学校在文革期间首次招收了一年制的教育革命试点班,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很大,不少学员仅有小学1~2年级的文化程度……图为1970年6月学员在学校校门口合影留念。</b></h1> <h1><b> 70年代, 文革中、后期,教师们为了准备与教学相结合的第一手资料,加紧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派出人员支援蚕桑生产及调研工作。</b><br></h1> <h1><b> 70年代,栽桑组老师与浦庄富有桑树压条经验的蚕农在实地交流中……</b></h1> <h1><b> 70年代, 陆士行,金绣珏,堵鹤呜等老师指导淮阴城南公社蚕农栽桑养蚕,图片为与当地蚕农合影留念。</b></h1> <h1><b> 70年代,陆輝俭,沈增学老师在杨州邘江向往届毕业生调查当地桑树栽培情况。</b></h1> <h1><b>  图片是1972年4月首届新生从火車站下车,即刻整队途经浒墅关大街,到达蚕校大门内的场景……</b></h1> <h1><b>  图片是由李成山书记和军代表王文选(革委会主任)带队迎接1972年首届工农兵大学生进校门的场景。后面紧跟着的是首届新生。教职员工们在大门旁热烈欢迊新学员。</b></h1> <h1><b>  图片为高嘉范和其他老师在南津桥(文革时期改名为红卫桥)上掛横幅标语,欢迎首届(72届)新生入校的场景。</b></h1> <h1><b> 图片是1973年工农兵学員在浒墅关火車站下車情景。</b></h1> <h1><b> 图片是&nbsp;</b><b>1973年,是文革后期第二次招生,共招了二个班级。当时学校教师敲罗打鼓,许炳生开着带斗的拖拉机将同学们从浒墅关火车站接到学校。</b><b>这是许炳生开拖拉机接新生的场景……</b></h1> <h1><b> 图片为孙曙光等学生在农村进行专业生产实习,共同分析家蚕饲养的生长发育状况。</b></h1> <h1><b> 70年代, 周锋、沈卫德(左二)同学在农村实地调研。</b></h1> <h1><b> 70年代,图为16一18班学生文艺会演的场景。</b></h1> <h1> <b>文革期间的70年代,18班(七二级)的同学在听当地老农讲述解放后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故事</b>。</h1> <h1><b> 文革期间,军训拉练的18班(七二级)学生到达当地农村休息的场景。</b></h1> <h1><b> 1974年学生途经兴贤桥,再经学校桑园南面小门回校。这时早已开通了苏州→浒关兴贤桥→藏书→木渎的长途公交线路。</b></h1> <h1>  <b>1975年,16一18班学生“军训拉练”到华西途中的场景。</b></h1> <h1><b> 1975年,16一18班学生军训拉练到达华西村参覌,並认真听讲了吳仁宝的对华西村建设和发展介绍。图中是1975年当时的吳仁宝。</b></h1> <h1><b> 图片为1975年冬,75届学生17班同学在木渎吳县农机厂学工的场景。</b></h1> <h1><b>  图片展现的是76届工农兵学员(19,20班 )在吴江震泽实习(帮蚕农运送茧到茧站)的场景……</b></h1> <h1><b> 图片为75届学生在浒关附近农村:-真山脚下的生产队(学农),同学们在帮助当地农民收割稻子的场景。</b></h1> <h1><b> 图片为75届学生在桑田种植桑苗的场景。</b></h1> <h1><b> 蚕桑专科学校17班的同学在海安实习,实习结束在海边集体留影。</b></h1> <h1><b> 1976年,蚕桑专科学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参加了粉碎四人帮的游行庆祝活动。</b></h1> <h1><b> 1976年,蚕桑专科学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参加了粉碎四人帮的游行庆祝活动。</b></h1> <h1><b> 1976年,蚕桑专科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李成山书记和夏明波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粉碎四人帮的游行庆祝活动。</b></h1> <h1><b> 大约在1977年,从左到右分别是:刘长贵、吴友良、沈卫德、堵鹤鸣四位老师合影,其中吴友良老师和刚留校不久的沈卫德老师先后成为蚕桑学院的院長。</b></h1> <h1><b>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州蚕桑桑专科学校代招了首届新疆班的学员,图片为陈長乐老师在上实验课的场景。<br></b><b> </b></h1> <h1><b> 70年代末~80年代初,蚕桑专科学校蚕桑专业的学生在上实验课。</b></h1> <h1><b> 70年代末~80年代初,蚕桑专科学校蚕桑专业学生在桑园采摘桑叶。</b></h1> <h1><b> 图片为78届22班学生在八坼苗圃场进行湖桑嫁接实习。</b></h1> <h1><b> 图片为78届22班学生在校进行軍训。</b></h1> <h1><b> 1980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有关专家教授等老师参加了江苏省农林厅组织的在徐淮地区蚕桑生产考查团。</b></h1><h1><b> 受省农林厅朱竹雯的邀请,夏红珍老师也参加了这次考查活动。</b></h1><h3><br></h3> <h1><b> 80年代,陆士行老师在指导学生养蚕生产实习。</b></h1> <h1><b> 80年代,顾国楨副教授在实习场指导学生进行蚕蛾交配的场景。</b></h1> <h1><b> 80年代,教工文体活动:副教授诸祖圻与工会主席黄金骅在工会活动室切磋棋艺。覌棋者有裴道钧老师和陆永康老师。</b></h1> <h1><b> 80年代,教工文体活动:梁永清老师、刘长贵老师、朱江老师、姚永明(会计)在校工会活动室一起打桥牌。</b><b>副教授吴友良也参加了本次活动。</b><b> 当年有一位调入我校的许斌老师非常活跃,指导了教职工打桥牌。</b></h1> <h1><b> 80年代以前,学校正常地开展了各項政治话动,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这是全校党員大会会场的场景。</b></h1> <h1><b> 80年代,桑病虫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在对桑树病虫害标本进行甄别研究中,在场的老师从左到右依次有朱福杏,郑声镛,张鸣盛,李国喜老师。</b></h1> <h1><b>  我校在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栽桑学,养蚕学,蚕种学等课程的编写。图为我校陆輝俭教授组织主持了全国高校统一教材《桑树栽培及育种学》的编写工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