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四)泰宁古城、红军街、人像篇2016-5-30/6-04

国际老秦

<h3>金溪河上东洲大桥。县城内的“金溪”河,泰宁旅游景点“大金湖”的下游,流到县城,穿城而过。</h3> <h3>桥头边上立了一块纪念石碑,上有红漆大字“东洲大桥”。这座桥由福州市援建于2011年5月。原先的东洲大桥于2010年7月8日的特大洪水中被整体冲垮了。</h3> <h3>“金溪”河边右侧,就是泰宁古城 “千年赋” 青铜雕塑公园, 通过 19 组青铜雕塑群来诠释泰宁从战国末期至红军 长征北上近 2200 来的重要历史人文,青铜雕群在靠河的南牌坊外沿着 260 米的古城墙摆放,由 67 个人物、 10 头牛、 1 口井及 5 匹马组成。展示区有古城城墙残段、雕塑为苏区红军入驻、民俗技艺、文人雅士抚琴赋诗等。 </h3> <h3>金溪河东洲桥头第一组群雕“风展红旗”。中间的雕塑是朱德和周恩来,叫“朱周跃马”。 泰宁是全国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都曾在此指挥红军作战,十大元帅有七位在泰宁生活过。留存有红军街、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等大批革命历史遗迹,2004年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h3> <h3>市井之娱民俗技艺马戏杂技猴子骑着羊。泰宁古为闽越族,东汉末年开始有汉人陆续迁入,现在汉人占99%之多,泰宁文化也陆续从中原传来,这是客家民间艺人将他们的一些有趣的杂耍带到泰宁,使得这个山城增添热闹。</h3> <h3>网巾正气。 顺治二年,七闽失守, 清兵入关之初,颁布“蒸发令”,强迫汉人按满族习俗剃头编辫子。汉人崇尚儒学,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剃头,无异于背弃祖宗,极大地伤害了汉人的民族感情,引起强烈反抗。画网巾先生不知姓甚名谁,何处人,被抓入清营,摘去网巾,遂用笔墨在额上画网巾,天天如此。</h3> <h3>顺治七年夏,清提督杨名高在邵武禾坪镇清剿叛军获胜,画网巾先生被当作战俘一并行军至泰宁。当时福建总兵王之纲坐镇泰宁,询问其名,对其劝降,画网巾先生说:“我有忠心却不能报国,留下姓名则有辱于国;有知识而不能保家,留下姓名则有辱于家;遇到危难又不能当即献身,留下姓名则有辱于身”,坚决不留姓名,也不归降,最后在城关杉津桥下就义。有位叫谢韩的诸生偷偷将主仆三人的尸首收葬于东郊松光窠,立碑“画网巾先生之墓”。</h3> <h3>田园牧歌。泰宁是农业县,水牛是农人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泰宁人民忠实的伙伴,它陪伴着农人共同耕耘着土地,给农人带丰收和希望,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一共有九头牛,这里主要是雕塑家希望咱们泰宁有种积极向上的“牛气”精神,同时在这里也可以让我们感受一种“田园牧歌”的田园风光。 </h3> <h3>少妇坐在小轿上,撑着把太阳伞,在杨柳依依的春季里出游踏青。<br></h3> <h3>少年公子牵着一头马,旁边的仆人挑着一担书籍,似乎前去进京赶考。</h3> <h3>何恩凿并。何恩是元代举人,明初湖广按察副使何道旻的父亲。传说何恩夫妇久未生育,他见城东一带居民靠挑河水饮用,每年春天,阴雨连绵,河水混浊,不能饮用,便出钱雇工开了三口水井,即“崇仁三井”,方便民众。上天见他积德行善,便让他生了个大富大贵的儿子何道旻。</h3> <h3>熊令筑城。泰宁在建县初期,民房稀落,毫无规范,城中心在城西前坊街一带。宋代进入繁荣期,有个东川(今属云南)的风水先生范越凤来到泰宁,他相度山脉形势,勘查溪流走向,制定出泰宁城市建设第一个发展规划,即将城址向东移动500余米,搬到炉峰山东侧山麓,开始建房凿井、引水入城,渐成规模。历史总是纷争不断,广大民众多经侵扰。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南昌举人熊鹗担任泰宁知县,他决心修筑城墙,庇护百姓。他上书邵武知府邵德久,取得营筑城墙费用1.18万两白银。邵知府还亲自到泰宁做指导规划,又从府库拨付不足经费4800两白银。营建城墙从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开工,划分地段、分片包干,至嘉靖四十五年五月竣工,历时五年零七个月。</h3> <h3>泰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国末期,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君王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无诸在此建行宫,死后葬于此。汉末,孙权遣大将贺齐入闽,设立建安县,泰宁属建安县的校乡。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曦派尚书左仆射邹勇夫镇守归化镇。归化由此迅速发展。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升归化场为归化县,泰宁建县从此开始</h3> <h3>  这段城墙叫“胜二古城墙”,其中开有城门,称“昼锦门”。大概是从前水路码头的进城之门。修复后的古城墙被泰宁县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泰宁营建城墙从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开工,划分地段、分片包干,至嘉靖四十五年五月竣工,历时五年零七个月。城墙外侧用的是花岗岩条石,城墙内侧为特大号青砖,中间夯土,坚实牢靠。城墙高5.3米、厚3.7米,周长2363米,建有8个城门,东为左圣门,西为右义门,南为泰阶门,北为朝京门,东北青云门,东南昼锦门,西北靖远门,西南菽仁门。数百年后的今天,仅幸存昼锦门及老城墙约300余米。</h3> <h3>金溪河和远处的廊桥同心桥,同心桥原名水南桥,是泰宁城区连接南北片区的主要通道。在2010年“6·18”特大洪灾中,水南桥被洪水冲垮,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恒安集团分别捐赠900万元和300万元,用于桥梁重建。</h3> <h3>同心桥(水南桥)上的 红灯笼</h3> <h3>金溪河两岸风光</h3> <h3>泰宁城中还有一条红军街。红军街原名“岭下街”,巷子狭长,这里的房子多是明清留下的,由于当年红军三次到泰宁,都住在这条街上,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在泰宁期间,同住在岭下街陈氏大院,,并留下了许多标语和大幅文告,小巷因此被誉为“红军街”。</h3> <h3>泰宁曾是革命老区,21个苏区县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此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就设在这里。1931年至1933年红军曾三进三出泰宁,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曾多次亲临泰宁布署工作,就住在这条街上的陈家大院内,故又称陈宅为“朱德、周恩来旧居”。</h3> <h3>炉峰山森林公园</h3> <h3>1933年8月中旬,朱德、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从江西经建宁东移至泰宁,指挥东方军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区的红军作战,总部就设在陈家大院。当时随总部前来的,还有时任参谋长的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国家保卫局长邓发、卫生部长彭真、警卫连指导员康克清等同志。同年11月,总部撤回建宁。 </h3> <h3>红军街的建筑已很古老,略显破旧,墙上还可清晰看见当年刷的“打倒卖国的国民党”标语,街上有“红军井”,还有一篇大幅文告,题目是《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内容主要是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日冠而是同室操戈,号召白军士兵及下级官长行动起来反对国民党和军阀刘和鼎,走到红军中来共同抗日。文告高2.6米,宽4.2米,全文共计665字,1995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离红军总部不远的一口古井,原名“儒学井”,红军驻扎陈家大院时从此井取水,后易名“红军井”。朱德、周恩来等首长日理万机,还常常走街串户,帮助老百姓挑水、砍柴。</h3> <h3>岭下街的陈氏大宅占据了小巷的大半边。大宅建于清初,拥有3个大厅及附属房共18间,大宅的大门由条石围成,上方端挂着“朱德、周恩来同志旧居”匾额,门框周围砖体雕刻走兽、花卉等图案,造型独特,相当精美。</h3> <h3>红军街牌坊和 当年红军在街上留下的许多标语和大幅文告至今在墙上清晰可辨。</h3> <h3>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前,“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门额上。1933年8月,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便在这陈家大院里指挥红军“赤化千里,筹款百万”。陈家大院面宽16.65米,进深45米,面积750余平方米。朱德住后厅左侧,周恩来住前厅左侧,杨尚昆卧室紧挨周政委,其他居室住着警卫连和闽赣省保卫局的官兵。院后山坡上有一个简易防空洞,以备战时之需。</h3> <h3>“只有武装(动员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用)武(装拥护苏联)” </h3> <h3>“(只有武装动员)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用武)装拥护苏联”</h3> <h3>叶剑英居室</h3> <h3>朱德居室</h3> <h3>绣衣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