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腊月上集<br></h3><h3> 文/文珏</h3><h3><br></h3><h3> 戊戌岁末,腊月十五,年前最后的一次休假,回老家赶集。</h3><h3> 清晨,外面还很冷。起来的很早,收拾了东西,吃了早饭,准备回老家看望母亲,也许是一个人孤单久了,就会时常想起那个我艰辛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家。尽管那里有人曾经让我的身心千疮百孔,但还是会时常想起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当洛河两边广袤田地里的麦苗成为天地间唯一的绿色,许庙村的农人们一年中最清闲的日子就到来了。粮仓里小麦玉米囤满了一年两季丰收的粮食。太阳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满院子乱飞乱刨的鸡互相追逐着,猪圈里面的几只肥头大耳的大壳郎猪又一次拱翻了食盆,日子就进入了腊月了,新年就真得走近了每个许庙人的心里了。</h3><h3> 我家在保安农村,现在家里还用的是锅头,我问母亲:“这锅头风焊可能咱村里都没有了吧”?母亲笑笑说:“还有呢,还有七八家人还在用哦。只有新房的人都用成了吸风灶,咱邻居家都还在用”。顿时我心里特别愧疚,觉得母亲给予了我她的全部,我给予她老人家的太少太少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的母亲是北方农村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深深的对我的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一生的影响。母亲她很伟大,很节俭,很勤劳,也很慈祥,我很爱我的母亲!勤劳的母亲早早的做好了饭。稀饭糊糊的很香,苞谷襂和花生在一起熬的,是我的最爱,母亲给我做了几十年。还有母亲腌制的咸菜,放些葱花烧些热油爆浇一下,特别香。自己蒸的馍馍,再配了咸菜,喝些稀饭,那滋味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她在大铁锅里添上水盖好锅板,母亲还在锅板上盖了一层干净的布,用于防止柴火的灰迷在锅板上。灶火里用的风焊烧火,呼踏呼踏的,烟雾缭绕。我很多次劝母亲用电磁炉做饭干净方便,母亲却不愿意,估计是为了节省资源,习惯了用柴火做饭。</h3><h3> 吃过早饭,母亲换了干净的衣服,邀我一起去三四街上集,还带着我的小侄女,一路上我们三个人嘻嘻哈哈的很是开心。一路上我都问小侄女想要啥好吃的或是喜欢的东西,我都愿意给她买,可是小姑娘只是摇头,说:“啥都不要”。在街道里溜达了一大圈,我看有棉花糖,问:“她想不想要”?她点点头,于是就买了一个,她很开心。于是我们三个人手拉手一起逛街。腊月时节的街道里人很多,比平时多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和放假回家的学生们。</h3><h3> 街道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喇叭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打油饼和卖麻花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看,街上人流如潮,人人笑容满面。年轻人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走在大街上,他们有说有笑悠闲自在。</h3><h3> 眉底街道两边原来破旧而古朴的老房屋都已经拆除了。在党对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都旧貌换新颜,一栋栋高楼大厦林立,饭店,超市,银行一应俱全。(大概二十年前我上初中时街道里连家间饭店都没有,只有马虎家一家打油饼馍,那时候我们从来也不吃早餐,都是饿着肚子上学,最多也就从家里拿个黑馍吃些)街道两旁各种各样的商店林立,那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橱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厅内的吊灯争妍斗丽,有的似焰火一般,喷涌而出;有的像许多花瓣,构成了一朵大花;有的是飘着流苏的八角宫灯,洋溢着眉底人的风格。大街上,整齐的行道树,阶梯旁的道沿和路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瞧,街道上,各类做生意的人和行人使街道里川流不息,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有风驰电掣的小轿车,有急速飞奔的摩托车,有轻捷方便的电动车,还有悠然自得的自行车……</h3><h3> 眉底上下十余里,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h3> <h3>眉底街道正街</h3> <h3>眉底山上,眉娣闲赏眉蒂月</h3><h3>洛源河前,落雁远观洛燕花</h3> <h3>眉底最大的金融机构(陕西信合)这里存放着农人们一年或几年的辛苦钱</h3> <h3>街道里人越来越多了,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为街道增添了腊月热闹的气息。</h3> <h3>街道中间最热闹的地方,豆腐脑,油饼,罐罐馍</h3> <h3>布店,五花八门的布匹琳琅满目</h3> <h3>闻名国内的洛源豆腐干,传说洛源人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干,味道劲道爽口,凉拌味道美极了,是喝酒待友必备佳品!</h3> <h3>5元一斤,农人自己家里做的,纯天然农副产品!热情好客的乡里人为生活添加了一道回味无穷的美味!</h3> <h3>豆腐干有大块的,也有小块的,只是做的形状不一样。味道差不多,都很好吃!</h3> <h3>眉底原酿麸子醋,用包谷熬糖发酵,或是麸子发酵做坯牙酿制的醋,酸中带甘,回味无穷!小时候我经常喝醋,享受那种酸甜的滋味!眉底有名气的酿醋世家要算文峪孙家了,听老人讲,他们世代酿醋,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他们都酿的是粮食醋,纯天然无公害!</h3> <h3>农家麻花,一块钱一根,十块钱十一根。我小时候父母亲常给我买了吃,眉底人做的酵子麻花,也叫顽麻花,吃起来很有嚼头!送亲朋好友或是给老人们常送的(眉底人就认这个,觉得送麻花才能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情感!)</h3><h3><br></h3> <h3>农人以此为生,养家糊口!</h3> <h3>街道里的露天服装店,各种各样的衣服都有,价格优惠,男女老少的服装皆有</h3> <h3>杂货瘫,撵辣面子的,撵调料的,种类很多,眉底人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些回去过年做菜用</h3> <h3>灯笼,眉底人过年标志性的东西。春节家家户户渐渐上都会挂两个大红灯笼,门上贴对联,贴门神爷,以示喜庆、吉祥!</h3> <h3>眉底新年辞</h3><h3> 文/文珏</h3><h3>金猪迎春开玉宇 </h3><h3>盈月东祥迎彩霞</h3><h3>闺中巧裁新罗衫</h3><h3>亲友畅谈睡无眠</h3><h3>守岁围炉除夕酒</h3><h3>举杯互敬雨前茶</h3><h3>团圆席散何处去</h3><h3>唯有乡土可为家</h3> <h3>眉底中学,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中学时代我就是在这里读过的,现在还记得那年校长的话:“农村娃唯一出息的途经就是读书”!那年校长的一句话,给了很多像我这样在农村里长大孩子指名了未来,起到了鼓励!现在看到的大门都是这些年修的,原来的大铁门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h3> <h3>方桌!农村人风俗很浓,一个方桌上坐八个人,有上席和下席之分,上席只能坐长辈或是辈分高的老人;下席,年轻人,小孩或是辈分小点的才可以坐。</h3> <h3>长板凳!这种板凳农村人家家户户都有,用于配套方桌用。一张方准配备四个长板凳,为一席!</h3> <h3>许庙村辈分最高的老爷!木匠,手艺杠杠的!在村里德高望重,说话村里人都认可,一言九鼎。很有威望!</h3> <h3>盘!估计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不知道这玩意是干嘛用的。里面可以放四个盘子的菜,用于端菜!</h3> <h3>升子!(盛子)农人们用来量粮食总的,十升为一斗,十斗为石!农村人家家户户都有!估计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都不认识是啥东西!</h3> <h3>给升子上雕花的手艺人!</h3> <h3>这东西叫啥名字我也不知道,就只知道是放在当堂子(农村人会在房子里设个堂屋,正中间当一根柜,柜盖上面就放这个东西)柜上的,用于纪念老仙人用!</h3> <h3>篦子挡挡!分半拉篦子和圆篦子,上面用竹子或是扫茱棍棍用绳子系好,用于蒸馍或是溜馍用</h3> <h3>馍盘!手工编织的</h3> <h3>小板凳!25元一个,熟人可以优惠,20元一个,眉底传统手艺制作!</h3> <h3>剃头匠!在城市里已经失传的手艺工种!一定一定要介绍下!现在可能只有在乡里的集市上才能见到了吧,城市里满街的理发店已经取代了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在农村才能看到!</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h3> <h3>厨柜!660元一套,纯手工制作!</h3> <h3>手工挂面!纯手工制作的,传统手艺,把面粉能做成细细的挂面,技艺高超,我也不知道是咋做出来的,详细制作过程可能要采访专业吊挂面的艺人了</h3> <h3>果子!用起面做的,过年家家户户都做,只有炸了果子才能感觉到年味来了,只有洛南人过年做这玩意,属于眉底特产吧,那年我把果子带到重庆,当地人都不认识这是啥东西。</h3> <h3>梯子,上楼用的!一头搭在楼沿子上,一头在地上,用时最好有人扶着下面,怕地面打滑,提高安全系数!</h3> <h3>此人要详细介绍下了,我小时候记事起他就在街道补鞋,真是佩服啊!“以此为生,精于此道”就这一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培养了好几个高材生。那些年我记得他骑自行车,后面带一个竹筐筐,里面放些工作用品,经常保安眉底赶集,这些年升级成了乖滴,方便省力。为眉底人服务了一辈子的手艺人!真是佩服佩服!向尊敬此行业的前辈们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