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br></h3><h3>一</h3><h3>向西,向西,终于抵达敦煌,去看莫高窟。</h3><h3>对于莫高窟的渴望,是来自我曾读到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他在“莫高窟”一文中说:它是一种聚会,它是一种狂欢,它是一种仪式。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层层累聚。看寞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h3><h3>怀着对如此壮阔的生命崇敬,2018年的夏天,我终于到达心中渴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h3><h3>这次来敦煌看莫高窟,我还相约了我的小学同学作伴。我们在俗称千年窟洞莫高窟前,看到了窟洞是依崖壁而凿,一层一层石窟分布在崖壁上三四层不等,有1600米之长,窟洞状如蜂巢。真正进入洞窟参观时,已是下午3点时分,我们随着大批游客虔诚置身于莫高窟石窟中,我抬头放眼,无不被它神奇绘画、彩塑之美震撼。</h3><h3>窟洞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及供养人画像等。我在允许参观的几个窟洞里,我所见到的壁画人物故事个个神情生动,姿态得体,色彩还很艳丽,传神。面对眼前这些美丽壁画,我惊叹不已,虔诚好奇地不断询问。在一个窟洞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讲解员似乎看到了我特殊的眼神,她微笑的看着我,我们目光亲切相碰,后相视一笑,此时,我的同学被人流拥挤出了窟洞。于是只有我,听到了一个柔美的声音在向我娓娓道来千年的故事。</h3><h3>那是在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那是闪耀着金光的一个黄昏,一个叫乐樽的和尚途经这里,他欣喜地看见了鸣沙山在金光之中千佛显现,他心中的佛教圣地就是这地方。于是他决定不再匆忙赶路,他要留在这里开窟造像。于是敦煌有了它的第一个石窟。</h3><h3>让乐樽没有想到的是,在唐朝一个叫李工的画师也选择来到这里,因为他看到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此时的莫高窟经过隋朝的大力营建,已经出现了上百个洞窟。李工他和同伴们开始尝试为敦煌和寺庙洞窟绘制壁画,不久,李工就接到当地大族翟氏供养人出资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就是今天的220窟壁画。220窟洞营建工作先后长达20年时间,现代油画大师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骄傲地说:“220窟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当时李工很快成为了敦煌大画师。从此,从乐樽开凿第一个石窟起,从李工和同伴们绘制的壁画延续了若干个世纪,莫高窟,成为了中国人的荣耀,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人类艺术宝库。</h3><h3>我从那天才得知,莫高窟的每个洞窟的建造、壁画是由供养人出资完成的。</h3><h3>在我未到莫高窟之前,心中总有一个问题,敦煌莫高洞窟之多,壁画之精美宏大,塑像之丰富多彩,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 壁画又是什么人完成的?今天,年轻的女讲解帮我在洞窟内找到了答案。一代一代供养人就是这些珍贵洞窟的主人,一代一代画匠们就是滋生一个一个壮阔生命的丹青圣手,他们才是真正的莫高窟灿烂建造者和创造者。</h3><h3>我从那天,还更多的知道了王圆箓道士在莫高窟的荒唐故事。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王圆箓无意间打开了封闭近一千年的藏经洞。王圆箓在1908年5月27日,让法国人伯希和离开敦煌时,将6600余卷藏经文洞文物和368张莫高窟照片被他一起带回法国。</h3><h3>不过,莫高窟,这座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自此蜚声世界。</h3><h3>二</h3><h3>从意犹未尽的莫高窟出来,发现对面有纪念馆,便觉得应该去看看。</h3><h3>此时夕阳西下,我兴冲冲地朝纪念馆走去,进院一瞧,这里竟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的纪念馆和故居。 说是纪念馆,其实就是几间简陋的小平房以黄土朔成一个陈旧院子,陈旧的院子好在几个大树才平添了几分绿意的生机。进院的正面房屋,是常先生小小纪念馆,进门正面摆放着一座常先生塑像,再往屋里,四周墙体挂满了常先生的油画作品及临摩作品。</h3><h3>院落的左边是先生的故居,我好奇地进居瞻观。先生的故居由客厅卧室和厨房组成。进门是客厅,客厅西边套间是卧室,东边套间是厨房。卧室窗下放着一张书桌、一把藤椅、还有一把藤椅则靠墙放着,连一个衣橱都没有,非常朴素;厨房里就一个碗柜和一个矮小圆桌子,四把小木椅子。房屋摆设都是常先生以前的用品,如此简单朴素,让我难以置信。而常先生从1943年9月举家搬到敦煌,到1982年离开敦煌。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一家,就一直住在这间土坯房里。如此有名望的油画大师屈居在如此简陋的平房里,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研究敦煌,守护敦煌,这该是敦煌和历史的何等福音啊!</h3><h3>我站在常先生的故居里,我想,有谁能拥有常先生这样的情怀?从富饶塞纳河畔到荒无人烟的莫高窟,在此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只有先生你,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定着自己的志向,挚爱着祖国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无论如何艰苦都不退守;把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而我,一定会把这份崇敬与感动锁进记忆。</h3><h3>三</h3><h3>莫高窟的故事更感动一位叫王潮歌的导演。这位"印象系列"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她要把敦煌这个最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那就是——《又见敦煌》</h3><h3>当天晚上在敦煌“湖蓝剧场”, 我观看了王潮歌主创的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h3><h3>我的同学没有去,毕竟要花298元才能看《又见敦煌》演出。</h3><h3>我和来自德安的聂姐姐结伴,跟随导游坐车来到承载这部空前作品的“湖蓝剧场”。</h3><h3>“湖蓝剧场”伫立在敦煌莫高窟数字中心旁,背后是一望无垠的沙漠背景来衬托,外墙由玻璃组成的剧场仿佛沙漠中的一颗蓝色水滴,如梦如幻。我和聂姐姐高兴的在“湖蓝剧场”前留影。</h3><h3>一跨进剧场,立即耳目一新,荡气回肠。</h3><h3>《又见敦煌》,用全球独创的“走入式”情景剧场演出技术,叙述敦煌千年的历史。这部作品用情景剧的方式叙述了敦煌千年以来的历史轮回,这是一种全新的观演形式,观众们不再是坐在座位上观看舞台剧,而是步行进入剧场。在近一个小时的步行中,通过剧场的舞美设计和技术操控、表演和灯光效果在观众身边展开,使观众仿佛进入一个幻境,与剧情融为一体。</h3><h3>当观众们看着王圆箓送出国宝。就在这个最揪心的时刻,众位菩萨显现在观众面前,他们一直在山川与河流之上,将永远无法被夺走…</h3><h3>我从未观看过如此震撼情景剧,当我回宾馆把如此好看的演出讲给同学听,她也露出了点后悔的表情。</h3><h3>历史是风沙,历史是壁画,历史是创造,历史是辉煌,历史是文化,在一个美丽的夏天,我用我的热情拥抱了一个如此厚重的敦煌。</h3><h3><br></h3><h3><br></h3> <h3>莫高窟,我来啦😄</h3> <h3>常书鸿先生纪念馆。</h3> <h3>常书鸿先生的住房。</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承载《又见敦煌》这部空前作品的“湖蓝剧场”前留影。</h3> <h3>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视频。</h3> <h3>又见敦煌,非常好看滴喔😊</h3> <h3>快来看“又见敦煌”啊😄</h3> <h3>这么好看,还不快来看!</h3><h3><br></h3> <h3>哦😊来啦😄来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