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篇』年味,那是浓浓的家乡味道

新华

<h3> 过了腊八节,来往在高铁上,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包小包,拖家带口的挤进车站,顿时感觉到岁年将近,涌上一股乡愁。</h3> <h3>  鲁迅在他的小说《祝福》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说的太经典了,那就是中国的农历年底,中国人的春节。</h3><h3> 中国的农历年底,不像公历年底,不像过元旦,举办茶话会、新年晚会,满世界围都在电视机边看西洋镜似的,歌舞翩翩,然后大家一起倒数着十、九、八……一,然后就结束了。中国的过年,是鞭炮齐鸣,热热闹闹,合家团圆,共享快乐,共享腊月香味的日子。就像鲁迅描述的:“倒是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h3><h3> 这像极了家乡的年味,那浓浓的腊月味道。</h3> <h3>  家乡的过年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冬至是个大的节日。这一天到来,意味着真正冬天的到来,开启了农历腊月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千家万户开始腌肉腌鱼。这在我们家乡是有讲究的,要选上好的腿肉或五花肉和肥大的青鱼,青鱼要从背上破开,腌制时,一层肉一层鱼,铺在大瓦盆里,取个“鲜”字。然后用牛皮纸盖上,压上砖头,压得严严实实的,这样腌出来的鱼肉才结实入味。三四天翻一次,七八天以后,腌制得白里透红的挂晒出来。因为是腊月天腌制,我们叫腊肉腊鱼;差不多的家里,要灌香肠,叫腊肠;有的还腌鸡鸭,叫腊鸡腊鸭。</h3><h3> 那个时候,大街小巷,家家屋檐下、厨房墙壁上都挂起腊肉、腊鱼、香肠、腊鸡、腊鸭,有院落的,都支起竹架子,挂满腊制品,在太阳底下色泽红润,富有弹性,带着浓浓的腌制的香味。看到这种景象,对于孩童时候的我们是如此的有诱惑力,那大吃大喝过大年的欲望,就在一个个童心中蠢蠢欲动起来。</h3><h3> 家乡过年,从吃腊货开始进入前奏。无比的馥郁和浓烈的腊味,弥漫着小城内外,馋嘴了老人孩童,勾起外地游子心里的乡愁。年味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乡愁味道呢?不正是这种最为浓烈的乡愁味道吸引着千家万户的游子归来,合家团聚吗?。</h3> <h3>  冬至一过,霜重天凉,河湖水寒,大自然赐予了一份特别的气候和丰硕,让动植物承恩沐浴,发生着腊月里妙不可言的变化:猪肉结实了,鱼虾脆香了,莲藕红粉了,蔬菜甜爽了,到处是馨香的植物。我的家乡,一到这个季节,湖泊池塘放水围鱼,穿着连裤皮衣的农工趟泥挖藕,大人小孩围在堤岸,看着鱼儿在围网里翻腾,看着莲藕一节节露出黑泥,心里都扑扑乱跳,跟着兴奋起来。</h3><h3> 家家少不了的,是腊月腌菜。腊月有很神奇的魔力。池莉有段精彩的描述:腊月的太阳腊月的风,就是金贵,就是好得没法说,就是熏香,晒什么香透什么,风干什么香透什么。一到这个季节,家家把丢放在叽里疙落的沙缸、坛子一一找寻了出来,主妇们脱掉棉衣,高高撸起毛衣袖子,大张旗鼓地揉萝卜、腌白菜。那份大气和潇洒,让人不能忘怀。我们家乡的南乡萝卜、白花菜,都是独一无二的。南乡罗卜像苹果一样圆圆的,切成萝卜丁或萝卜条,晾干后跟韭菜、辣椒一起腌制;白花菜洗净晾干,切碎后撒盐揉出水,挤干后装进坛子,用砖头压得严严实实,同样方式,腌制箭杆白、腊菜、雪里蕻,还有霉豆腐、霉千张、豆渣粑、腊八豆……满满的都是腌菜香味。</h3><h3> 这种腊味和腌菜混合的味道,是家乡持续最长的年味,从腊月一直飘逸到正月。</h3> <h3>  好年景里,一般冬至后没多久就会下雪,飘飘洒洒,松松软软,有时会有那种铺天盖地的大雪,大人们都会说:瑞雪兆丰年!感叹:又是一个好年景!</h3><h3> 大雪初霁后,太阳一出,天虽是银晃晃、干爽爽的,气温却更加凉寒。于是,弹棉花的来了,在大街小巷摆上家什,一家家拿出旧棉絮,重新弹过,一会功夫魔法般变成白花花的新棉絮。然后买几丈土布,用米汤水浆泡晒干,用索线缝成新棉被,松软暖和。在随后的日子里,但逢天晴日子,许多人家都会牵起绳子或搭起竹竿架晒被子,成为一道风景线。</h3> <h3>  到了腊八节,即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新旧交替的日子。我的家乡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大人就会对小孩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忙碌,洗米、泡果(红枣)、剥皮、去核、精拣,半夜时辰开始煮,一直到腊八一早,粥才熬好。次日,合家团聚在一起喝这“腊八粥”,或馈赠邻里、亲朋、好友。据说,喝了“腊八粥”,可恢复一年的体力,新的一年精力旺盛。家里讲究的,喝了腊八粥,要用腊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h3><h3> 可以说,腊八奏响“春节序曲”,“红红火火过大年”就此进入重要时刻。在腊八节前后,家乡人家开始打糍粑、做年糕、磨糯米汤圆粉……炒米花。炒米花的原料是阴米,这是家乡的特产,制作很讲究,要将糯米蒸熟,然后晾干,是为阴米。炒米花时,将白细的沙子炒热,倒进阴米,文火慢炒,炒成白花花、香脆脆的米花,封坛装好。阴米煮粥比糯米还要糯,阴米炒出的米花,开水冲泡香脆可口。腊八过后,家里来客,开水冲米花+加荷包蛋+加糖招待,视为贵客临门。小孩子早上起来,都会吵着冲米花,炕糍粑,煮年糕。</h3> <h3>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是春节前最重要一个节日,是从冬至开始,腊月间一系列节日串联而成的“过年”的重要节点。从这一天开始,春节进入倒计时,家家真正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写春联、剪窗花、制红灯笼、编中国结,开始吃春节的第一个团圆饭,农村开始杀猪,请相邻吃杀猪菜,热热闹闹过小年。</h3><h3> 小年前一天,腊月二十三开始清理厨房,摆上杀猪菜和灶饼祭灶,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丰衣足食,年年温饱。鲁迅在1926年腊月所作《送灶日漫笔》中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这就是祭灶。其中所说的“胶牙饧”是一种关东糖。</h3><h3> 腊月二十四,最重要的活动是除尘,就是打扫房屋。这一天,家家开始打扫卫生,把那些常年堆积的废杂物清理掉,把床垫被子放在太阳里晒,就连平时不去触碰的旮旮旯旯都擦拭得干干净净。我们那个小镇,以前都是木制黛瓦房,在小年时,木制窗格上都要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以示干净喜庆。这代表一种美好的愿望,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同时希望将一年之中的晦气一扫而光,表达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h3> <h3>  小年过后,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按照家乡习俗,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做千张和豆渣粑;腊月二十六,准备鲜肉食品;腊月二十七,杀鸡宰鸭;腊月二十八,炸酥菜:家乡独有的是炸滑肉、滑鱼,还有炸丸子、炸豆腐、炸藕夹;腊月二十九,开卤锅卤菜,同时准备大白菜、芹菜、韭菜,剁饺子馅……除此外,民间自己开始制作糕点糖果:京果、酥糖、麻烘糕;搭灶炒货:花生、板栗、瓜子;摆开油锅:麻花、馓子、猪耳朵……大街上一片波澜壮阔。</h3><h3> 至此,鸡鸭鱼肉、豆腐蔬果、糖果副食已经准备齐全,家家户户炸卤双备,大街小巷的空气里散发着混合的香味,香气从脚底窜上天空。</h3> <h3>  年味浓烈起来,等待着年三十的到来。</h3><h3> 年三十又称除夕夜,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鲁迅所说的“旧历的年底”。除夕夜是春节的高潮,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h3><h3> 年三十的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最重要的是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也称团圆饭,中国人的传统里天字一号的饭局,炎黄子孙最为重视和讲究的年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家庭亲情与伦理。按照家乡的伦理,年三十夜是不能在外过、且不便在别人家里久留的。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父老乡亲,再远的路程,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家乡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带糖、烟、酒、点心4包厚礼,看望父母后,跟男方当日返回婆婆家,不在娘家过年三十。</h3><h3> 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檐下挂红灯笼,屋里挂上年画、中国结,一派喜庆气象。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高挂的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通宵不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h3><h3> 这一天,从早到晚,婆婆媳妇,爷爷孙子,全家老老少少,自然分工,围着灶台忙碌,卤菜回锅,炖锅煮起,蒸笼上灶,热腾腾,香喷喷,年味不要太浓。</h3><h3> 我家是北方人,又多了一层讲究:包饺子。全家团坐一起,和面的,拌馅的,擀皮的,包饺子的,下饺子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这不亦乐乎,为的是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一到晚上,炮竹声四起,家家户户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顿年夜饭是守岁的开始,所以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将近深夜。</h3><h3> 年夜饭后,又是一阵连着一阵的炮竹声响,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半夜。家家户户,一家老小开始熬年守岁。按照中国人的讲究,农历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为夜半时分,所以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成为第一个见证、迎接新年到来的人。所以,除夕要熬到这夜半时分,迎候农历新年的到来。</h3><h3> 熬夜守岁的情景非常的有趣,户外家家户户明灯高照,还有点长寿灯的,彻夜通明,燃放爆竹,达旦不息;屋内都围着火盆坐着(以前没有空调),火盆上烧着开水,泡着热气,满屋子水蒸气,烘托着年夜的高潮。小孩子们困了,老人打盹了,眼睛都睁不开,都要熬在那里,守在那里。除了迎接新年,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是为珍爱光阴;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这是孝。</h3> <h3> 大年三十一过,新的一年开始。新年的鞭炮声响起,小孩子磕头拜年,父母给压岁钱,全家老少欢天喜地。而后,街坊邻里、亲朋好友相互上门,作揖拜年。满城的人家,穿街走巷的,都在互相祝福。到处乱窜的儿童,穿着新衣,唱着儿歌,拿着鞭炮,更是喜气洋洋。</h3><h3> 这种欢乐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大街小巷玩龙灯、舞狮子、跳采莲船,家家户户吃元宵,象征一年的欢乐,一年的和睦,一年的团圆。</h3><h3> 在家乡,大家都是这样欢欢喜喜的过大年,享受着美好的生活。</h3> <h3>以上图片均为网络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