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三岁多时被送到常州,在外婆身边呆了半年左右,上了一学期幼儿园。常州是我的出生地,不过出生百日后就去了淮阴,中间还去了爷爷奶奶家呆了半年。</h3><h3><br></h3><h3>常州是沪宁线上的名城,城市依水而筑,大运河一分为三由西北向东北横穿整个市区,城区里水网交错,路连桥,桥连路,真正的江南水乡,老常州人听到有人说苏州是中国的威尼斯总是一脸不服,我们原先比苏州哪里差了?</h3><h3><br></h3><h3></h3><h3>常州史志记载,从公元前515年,阖闾自立为吴王,疏拓了太湖上游水域溧阳的濑水古道,又凿开高淳东坝、下坝的丘陵岗阜,把太湖水域同芜湖水域联在了一起。</h3><h3><br></h3><h3>公元前495年,继位的吴王夫差,赋徭役开挖了从望亭经过常州北入长江的江南运河,又开挖了邗沟,把沂水、济水连去海上,从此后常州在古代江南水系中有无可替代的枢纽作用。</h3><h3>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东巡会稽,又“敕穿大运河”。</h3><h3><br></h3><h3>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时任常州知府莫炜下令在城南开凿新河,完成了大运河常州城区段的一次改道,现在称作“明清运河”。一分为三的运河让常州成为是一座水系发达、河港纵横的江南小城,除了穿城而过的大运河,城里有许多内港,小巷与内港纵横相连,小桥满城,即便是今天的常州,城内城外仍有百桥。</h3><h3></h3><h3><br></h3><h3>外婆家在一条叫斜桥巷的巷子里,斜桥巷名因巷头有一座石桥(斜桥)跨在内巷上。</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斜桥是指桥面由中间向两端斜下,这种斜桥坡度小,远看只是两个斜坡相连,这是网上找来的一座斜桥</h5><h3></h3> <h3>斜桥巷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巷子在常州中心区域,后来的工人文化宫,红梅公园,东郊公园,人民公园都在一里以内,常州历史上著名的前、后北岸就在不远处,北岸堪称常州老城区的一处繁华胜景,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当然现在荡然无存了,上世纪90年代,常州出了位农民出身,小学文化的市长,在这位手中,常州城填河拆桥,扒屋造楼,把一个极具江南意韵的常州变成了今天的毫无历史文化气息的工业化城市,让许多重人文历史的有识之士痛心不已。据说现在常州已经觉出了遗憾,也开始进行一些重修恢复,只是新的水泥砖瓦堆砌,再不会让人觉出历史之厚重感。</h3><h3><br></h3><h3>斜桥巷其实还是很宽的,明清时因为近前后北岸,又紧邻县学(巷口还有条县学街),那时小巷热闹非凡,马蹄车轮声不绝。</h3><h3><br></h3><h3>巷道里的路面用条石铺成,条石表面被来来往往的人和车走得光溜滴滑的,巷子两边的房子很有特色,总的来说,北边的房子多是高门小楼――清一色的明清风格建筑,青砖小瓦,高墙深院,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这是防火、防风用的,万一旁边的房子着火,马头墙可以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它们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院套宅,宅连院,当然现在这些大宅里现在都住进了许多人家。巷南侧多为普通民居,低矮的平房,可能是以前的平民住宅,也许是后来造的。 </h3><h3><br></h3><h3>外婆家在北边的房子里,大门口有高高的台阶,进门后左厢房住户我现在还记得是姓高,他们家有个漂亮的高阿姨,有时会带我出去玩。沿着长廊走过第一进房屋后,有个天井,穿过天井,是颇有江南人家特色的二道门,共有八扇木格门,推开门扇,左手边是外婆的家,原来的第二进厅堂被改造过了,客厅被加砌了墙,变成封闭的房间,现在也住了人。</h3> <h3>小天井是个好玩的地方,江南的常州经常下雨,我最喜欢扒着门框看外面下雨,滴滴嗒嗒,声音好听,屋顶上的水沿着瓦槽,在天井四周流下来,一根根的水条,一直连到地,象在屋门挂了一面水做的帘子,天井的地面上是用条石铺着的,屋沿上的水流到天井的地上后,会顺着地沟流出去,下了雨的天井地上滑滑的,背阴的墙角和地面上还会有些青苔,我有时会捡块小石灰块画画,弄弄青苔,一个人在小天井里可以玩好长时间。</h3> <h3>外婆姓庄,庄姓是常州大户,常州庄氏是历史上满清时代学术界常州学派的创造人之一,也是常州学派重要领袖之一,从满清起,庄氏家族就声名显著。清代庄家出举人90名,进士29名。1684年到1795年的111年 间,武进有34人入仕翰林院,其中9人出自庄家。 庄氏兴旺发达,最顶峰的时候,几乎半个常州城都属庄家所有,子子孙孙圈地建堂,宅第遍布大街小巷,堂内房屋鳞次栉比, 假山、花树、池塘,应有尽有,如今一些侥幸没在城市改造中被拆毁的都成为了人文景观或文保单位。</h3><h3><br></h3><h3>外婆的父亲是清末代举人,因为辛亥革命废除了科举,他的进士之路才没走完。外婆取名庄秀冠,从小断文识字,嫁给外公后育有一男四女。</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外公蒋贵麟 外婆庄秀冠</h5><h3></h3> <p class="ql-block">外公姓蒋,常州蒋氏也是常州大户,是汉代蒋澄、蒋默之后,承江南鱼米之乡风调雨顺,人丁极兴,后来又逐渐迁居附近多处,江南蒋氏多出自常州,其后蒋姓主要繁衍地区在苏、浙、皖、闽、粤等地。这些地方的蒋姓,几乎都出于一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公蒋贵麟,早年曾拜常州名儒钱名山(振锽)先生为师,后毕业于苏州中学。1925年冬,康有为先生在上海创办天游学院,外公於1926年离家至天游学院拜师求学,与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同为康有为入门弟子。27年二月康有为先生七十岁时,因南北战争激烈,由上海移居青岛,天游学院因之解散,外公乃入上海法政学院研习法律,后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毕业后先在上海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工作,后在上海敬业中学、南方中学任敎。抗战胜利后,46年受国民政府派遣,在台湾日资接受委员会任秘书科长,当时外婆因晕车晕船没有一同前去,结果造成49年后一家人分别海峡两岸几十年。外公在台湾后来从东吴大学退休,退休后从事收集整理康有为遗著的工作,出版了近30册《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这是后话。</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外公编辑整理的《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台湾宏业书局出版</h5><h3></h3> <h3>外婆家里人不少,小姨妈当初还没结婚,在常州航海仪器厂上班,上班下班忙得很。二姨妈一家四口也住在外婆这里,二姨妈在商业局工作,姨父是退伍军人,在公交公司开汽车,他技术很好,记得大家说过他汽车启动,刹车都很平稳。表姐比我大近三岁,已经上小学,表弟比我小了几个月,吃饭还要喂,我是坐小凳上,趴在方凳上自己吃。</h3><h3><br></h3><h3>外婆要给大家做饭,还要照顾我们三个小孩,她常给我和表姐,表弟讲故事,有时还教大家吟唱背诵诗词,在外婆身边,我听说了木兰的故事,还跟着外婆背会了全篇的《木兰辞》,外婆的木兰辞是唱的,所以我也学会了四句一节的唱法,应该是小时的记性好,这篇300多字的《木兰辞》我至今还是能背会唱。</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借来的木兰从军邮票</h5><h3></h3> <h3>幼儿园在外婆家同一条巷子里,从外婆家到幼儿园不到两百米。</h3><h3><br></h3><h3>印象中的幼儿园不很大,也在巷子的北边,</h3><h3>只有几间平房教室,围着一个院子,院子里有秋千,跷跷板,小木马和几个运动跑轮。跑轮是一个长两尺,直径有一尺半左右的圆柱形木条筐,木条很密,安装在一个木架子上,玩的时候,上身趴在一根高的木杆上,脚用力蹬下面的圆木筐,让它转起来,一步一步地走,一下一下地蹬,这个与今天的健身房的跑步机有点类似,我很快就学会了玩,玩得很熟练。</h3><h3><br></h3><h3>在别的小朋友眼中,我肯定有点异类,有好多故事。</h3><h3><br></h3><h3>到幼儿园报名后,园长老师把我带到到教室,指着一张小椅子说:“你就坐那儿吧”,结果在我三岁的智力的理解中,园长老师把那张椅子指定为我的专座了,每天到了幼儿园,我必须坐这张椅子,而且我每天要找到这张椅子――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么从那么多张一样的小椅子里分辨出来的,放到第一天在的那个角落,我决不坐别的椅子,也不坐在别的地方,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先坐了,我就会站在他旁边等着,他一站起来,我就赶紧坐下去占回来。</h3><h3><br></h3><h3>刚到幼儿园时,老师点名时,小朋友都是答 “到”,只有我回答“有!” 回答引起一通笑声,加上我刚去常州时,不会说常州话,因为在淮阴呆过,我说苏北话,大家说我是小山东,这让我很生气,上课时我就坐在我的专用角落里一声不吭,上课只用耳朵不用嘴,从不吭声。</h3> <h3>还有就是怪癖了,决不在幼儿园上厕所大解! 有了便意,要坚决跑回外婆家解决,记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好像也不是在幼儿园有过什么不好的经历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也许是我从小就有的强烈的隐私意识?😀️好在幼儿园离外婆家很近,没有出过事,这不算是太大问题。</h3><h3><br></h3><h3>我还是有些美好的故事的, 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外婆便牵着我把我送到幼儿园,然后就是上课,听故事,做游戏,中午在幼儿园吃午饭, 午饭后大家睡午觉, 午觉后起来又是听老师讲故事,大家做游戏,我虽然不吭声,集体活动还是参加的,只听不问居然都理解老师要求了。</h3><h3><br></h3><h3>幼儿园每天下午会给小朋友每人发两块饼干,我总是吃一块,留一块带回家给表弟吃,这个自觉行动使我得到了表扬,大人总是说我懂事早, 只有我自己知道,小小年纪的我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要讨大家喜欢才行。</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外婆和我(前左)表姐表弟(1967年)</h3> <h3>我在常州和外婆在一起半年左右后,又回到爸妈工作的苏北淮阴。在常州这些时间里完成了我这辈子的总共一学期的幼儿园教育(去淮阴后因为没有幼儿园可上,直接去小学上一年级),还学了一口常州话,这口常州话至今没有忘记,现在回常州仍然可以熟练使用,而且似乎更纯,不似今日许多常州孩子家乡话里有了许多普通话的发音。</h3> <h3>其它童年回忆:</h3><h3></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4xm3n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童年记忆――虾趣</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pwzekd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童年记忆――鱼事</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