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生易老岁月如歌,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写不完的沧海桑田,道不尽的人间悲欢。记忆的钟声敲响了心田坎坷的扉门,回村劳动无尚光荣。</h3><h3> 1976年7月带着农高中酸涩毕业证,回到家乡投入生产劳动,挑渠打坝叠圪塄,农田建设把地整。真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热汗满脸淌,嫩手老茧长。过了不长时间就已经开始了秋收抢夺战,起五更睡半夜,两头太阳都不见。拔完麦子割莜麦,就起山药收园菜。秋收渐尽拉打上场。</h3> <h3> 场面里有的活不是人人都能干,像五更铺场和出秸收场这没多少技术大部分人都能做,主要是站场捉拉碌碡的马缰绳碾场,凭眼力观察铺开的场大小和马拉碌碡跑的圈子大小,伸缩缰绳半径长短和倒站场碾场,虽说是农村粗笨活,那也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才能完成。再就是扬场、耍扫帚猎扫,还有打扇车扇粮等都是要有技术的。我们刚毕业回村的学生,在场面里干活也就是最简单的那些了,正在热火朝天地场收时,有一天中午队长叫我说:‘下午你好跟李拉马 平世去东八号粮站粜公粮,我看你身体挺结实有劲气,抗麻袋粜粮正好,队里去粜粮的每人每天补助五角钱,粮站不要粮票每个人卖给两个白焙子,每个五分钱’。我一听很兴奋即能坐车又能吃焙子,也可能是一件很美的差事,那时我正好20岁,年轻力壮血气方刚,为了落个好印象也就答应下了。</h3> <h3>吃罢午饭匆匆走进场面,小麦已经装起二十几麻袋,拉马大爷把马车已经停在了粮堆跟前,平世叔早已在那等的了,经过保管员的点数后,我们三人开始装车,装第一二层时还好了,到第三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虽然用尽浑身力气麻袋也难扶在车上。跟前又叫过几个年轻人帮忙,才得以装好,共装车21袋。</h3><h3> 我们三人坐在马车上,沿着从南行驶的公路上。北方的晚秋天高云淡日照渐短,一缕清风拂面,吹走了刚才装车的热汗,少有的清凉减去了浑身的乏懒,凭空远瞭无际的田野,飘落下几片树叶,不远处传来了几声放牧的鞭响和吆喊声,整个秋天动漫在蓝天白云边。大约一小时左右就到达东八号粮站。只见院里门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火朝天争交公粮,好一派繁忙景象。</h3><h3> 粮站大门面迎西开,不远几步就是南北通趟的呼乌公路(呼市——乌兰花),运送粮食紧靠路边,交通十分便利。由于公路地基垫高,粮站大院显得低下平坦,正面靠西一排四角落地办公室,当院靠东有几间过泵房;在东院墙往里隔空南北有三个土坯砌起的池仓,三仓紧连,墙高有2米多,宽有一米;每个池仓基本上是正方形,从西开的一个2米宽的口子,据说一个池仓能放30多万斤粮食。刚开始倒粮仓口子开的了,人能背上麻袋平地进去,到后来粮倒高了,仓口子用麻袋装上粮垛住了,外面用跳板凳起,粜粮的人们背上麻袋蹬上跳板往上倒粮,力气小的人空走还有些怕,何况再背负一麻袋粮往上走,可想而知那有多难?时运不济恰巧我们去粜粮池仓口封垛住,进粮站排队等了半小时左右轮上我们了,只见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过来,后来我才知道,看粮检质的叫米如太,真是态度挺好,问训了几句话,拉马大爷赶紧把纸烟递给了老米,低声下气地跟说∶‘老米把等级给划高点,队长说要相谢你的’。老米说∶‘看完粮再说哇。’就见老米手里拿着根粮探子,从车上的麻袋里扎探了一会儿,用手抖一抖,把粮滤了一下后,问我们拉的几麻袋粮,我们说21袋子,在有一块小木板上夹的个票据上写上生产队名 品种 等级 袋数,把票交给了拉马大爷。我拿住票一看给划了个二等,我们都很高兴,以前他们来粜粮都是三等,也许是这次粮质好,拾掇的也比较干净,等级高划了一等。那年代一个等级也就差二三分钱,可一车粮少也有4000多斤,这样就为队里增收近百元,你可要知道那时候的钱有多值钱啊!</h3> <h3> 拿上检质票,再到过磅处由保管员过秤计数,我们从马车上放在大泵上分三次过完,好像记得是4100多斤,先给我平世叔扶起一麻袋粮,他抗在肩膀上蹬上跳板走上池仓顶墙上,把麻袋放下解口倒进池仓里,距离虽然不长,那可是步步登高呀!我看完后就也开始背粮了,由于我不会在肩膀上抗,只能是背粮上跳板倒粮了。也还能上个几次,越上腿越软走不了几步,只能是多歇一会了,到最后腿抖的站也站不住了。后来拉马大爷说干脆串袋子上吧。把一麻袋分开两半麻袋,这样背起来好像轻了许多;只是多上一遭罢了。不一会儿功夫,总算把粮倒完了。我跟平世叔两人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因拉马大爷上点年纪了,只能是给我们扶麻袋了。休息了一会儿,收购票已给开出,每斤小麦0.12元,共计合款492元,全部扣了公粮款。只拿着一张收购票据。休息了一会儿,到门房子花了3角钱买了六个白焙子,我没等他俩吃开,我就把一个进肚了,好比那猪八戒偷吃人参果,没等尝见什么味就没了。拉马大爷吃了一个,把他剩下一个也要给我吃,我有些不好意思,羞涩难耐地接过来吃了。是我在外面第一次吃到的白焙子,说那个好吃劲自不必说,芬香的麦面味诱人口馋,吃了三个白焙子也算是压住些饥了,也缓过了一口气,身上好像又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赶上马车出了粮站,此时已是红轮西坠天色近晚。回村后把粜粮收购票交给了队长,此次粜粮重任算完。后来好几次粜粮也是派我同去,轻车熟路再不犯难。</h3><h3> 过去每个生产队都地粜粮,也是农民为国家建设的最大贡献,农民的纯朴 厚道 勤劳 艰辛世代相传,在不同的年代奉献着火红的真诚。远去的变幻风云,湮没了社会前行的历程,国家的温馨再没有向农民纳税征粮,党的阳光照耀着农村大地,惠民雨露滋润着民生幸福。</h3><h3>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机械化作业推动了农村种地的先进变革,如今的农村春种秋收全部是机械化,特别是秋收再不用收割 码个子 拉 打碾 扬 扇 装 粜粮 储等烦琐程序。收割机在收割时就脱出籽粒直接倒在兜子车上,去收购站一过地磅,自动倒粮,输送机输到仓库。机械化为农民减少了很多繁重劳动,提供了诸多便利。可沉重的抗麻袋粜粮已使我久久不能忘怀。</h3>